中易网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如何体现信息技术的特点。

答案:1  悬赏:30  
解决时间 2021-10-13 11:03
  • 提问者网友:我们很暧昧
  • 2021-10-12 20:14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如何体现信息技术的特点。
最佳答案
  • 二级知识专家网友:摆渡翁
  • 2021-10-12 21:06
教学设计是在现代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系统方法对教与学的行为进行设计,它是一个分析教与学的问题,设计解决教学方案并在实施中加以评价和修改,使之达到教学优化的微观的教学设计过程的设计。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概念性与技巧性极强的学科,它的教学方法与设计无法与数学、英语、语文等一些传统课程相类比,一般说来集体讲授式(包括多媒体大屏幕演示)、任务驱动式、小组协作式、自主交互式、学生练习—老师答疑式及启发式、欣赏式等应用的比较多,并在此基础上依据课堂教学进程,往往又是互相穿插、配合运用,由此而派生出各种各样灵活多变的教学设计方案,这为较好地适应本课程的教学要求,达到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是非常有用的。教学设计包括确立教学目标,制订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等几方面。

一、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

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发生行为变化的期望和追求,这种行为变化指“在教学后学生必须能做以前不能做的事情”,即教师要求学生通过教学过程达到一定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教学目标体现教学主体的愿望和主观的要求,具有自主性和灵活性。可以说,设计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因此,将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可划分为:

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有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阶段教学目标理解为各学段各单元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要制订阶段教学目标。总体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在各阶段有所侧重,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达到终极目标,又要促进条件目标。

二、制订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根据各阶段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也有所不同。教学周期可从原来的课时为单位,变成以星期甚至以学期为单位。

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包括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信息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的内容。其中信息技术是主要的部分,但不是惟一内容。教学内容的制订要突破学科限制,突破知识序列,突破教材思路,体现应用性、综合性、科学性与兴趣性。

三、选择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了重大变革,信息技术教师应首先感受到并有条件率先实践它。

教与学是内在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其立足点只能是学而不是教,因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教是手段,学是目的。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仅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更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的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和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信息技术教师手中掌握的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构建主义学习环境,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在传统的模式上有大的突破,创设研究性、协作性和自主性学习方式的环境,注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有:

1、集体讲授式学习法

这在传统教学中早已习以为常,然而,本课程却已赋于了新的内涵。首先教学环境一般都与多媒体大屏幕演示设备相联系,其次演示内容又往往与交互式多媒体课件相关,因此,这儿的“集体讲授式”实际上早已是计算机数字化了的电化教育课。这种教学,操作方便,易于控制教学内容和节奏,知识点易被接受,能在规定课时内呈现较多信息量,能同时面对大量学生上课。缺点是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客观上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所有学生被迫按照老师的讲授速度进行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弥补此方式不足的办法有:

(1)避免“照本宣读”,应在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增添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充分发挥课件的交互处理能力,如穿插些知识问答或抢答竞赛活动,注重与学生交流,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达到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目的。

(2)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应将抽象与形象、理性与感性相结合,如介绍计算机硬件和网络系统时,可结合实物展示或现场参观(与现场观摩式结合)等,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得对所学的知识便于理解,做到与实物对号入座。

(3)对新应用软件介绍,可结合对比学习法,注重软件界面组成、功能及一些专业俗语含义的讲解,老师不必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只需给出一、二个例子后,任由学生去思考、发挥,激发学生的教学参与能力,最后作个归纳即可。

2、任务驱动学习法

以“任务”为驱动,改变原有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构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教学。以浅显易学的实例(操作)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每项内容从完成某一“任务”着手。“任务”是教学活动的切入点,是师生活动内容的核心,是教学环节的连接点,是教学过程的转折点,是全体师生的共同兴奋点,应该融入师生的共同智慧。“任务”的形式可以是文字形式(文字说明),图表呈现,或观察得出任务,讨论得出任务,也可以边学习边得出任务。当学生按自己的进度计划学习,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并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时,就能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如在讲“文字处理——中文WORD2000”这章时,我一开始就向同学们提出了学完本章后要各自独立完成一项综合练习——做一份以“地球我们的家园”为主题的A4的小报。而老师的工作主要是解答一些疑问,并组织对学生作品的评讲与考核。余下的全由学生自己依照任务要求去学习、构思、收集资料并完成制作。

(1)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精心选择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并为学生们能完成好任务尽可能提供练习所用到的各种不同内容、不同媒体的资源。

(2)仔细安排学习活动,把任务要求分解为一个个较小的独立过程,每个过程原则上只包含单个知识点,每个过程的学习程序均要认真编排,使之能一步步接近目标,使每个同学都能明白任务完成的基本操作过程。

(3)老师要尽可能多的与学生接触,根据他们任务实现中的困难,诊断他们的症疾所在,并按需及时给予些适当的帮助,激励他们坚定信心、不怕艰难、自觉学习,争取努力去完成任务。

3、小组协作式学习法

本方式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接触和了解提供了机会。它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培养健全人格,促使个体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尤其适合在信息技术课操作实验中采用(往往与网络广播式结合使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通过小组间的协作交流,学生还能取长补短,正确理解老师的课堂要求,互相提携强化各自的学习。而老师有时间作课堂巡视,能及时发现各小组的进程和其中的问题,通过对组长或组员给予鼓励(与欣赏式结合),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效果。为使学生普遍获得收益,每个分组最多不能超过4人,理想的分组数为10个左右。在课堂巩固练习中,小组活动应安排在老师向全班讲课或学生个人练习之后进行较为有效。

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竞争、协同、帮助、分工等形式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悟。

四、设计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呈现为“双向互动”。一是师与生互动,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设定使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要求能与学生达成共识:教师的教学情感与学生产生共鸣,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引起学生的“共振”;二是教与学的互动,即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相呼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行为表现、效果表现、心理表现)能获得学生的关注和积极反应。三是根据教学目的重点、难点、预计学生将会作出可能反映,如过深或过浅都不能达到教学要求,教学目标的成功实现增强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学习意志,形成情与智相辅相成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

五、教学评价设计

主要是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它包括课堂教学中提问检测不同层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课堂教学形成的测试设计。

有人说,一节好的课能反映一种教学思想。随着教育的改革,教师将面对各种新的教育思想、资源、模式、过程、手段和方法,因而要求教师不仅要自觉地在情感、意志上不断调适,而且要具备能够分析、讨论评估和改变其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能力。我们相信,随着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生中的普及和发展,未来的教学内容一定会得到不断的充实,为此还需要继续不断地探索这门学课的教学设计与方法,尽量多的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机会,营造良好的探究学习氛围,为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作出我们应有贡献。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