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易网

分析班主任工作的艺术性。

答案:1  悬赏:70  
解决时间 2021-01-16 09:53
  • 提问者网友:我是女神我骄傲
  • 2021-01-16 01:15
分析班主任工作的艺术性。
最佳答案
  • 二级知识专家网友:低音帝王
  • 2021-01-16 01:32
浅谈班主任工作的艺术性

  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项细致、严谨的复杂工作,又可以说是一项充满挑战的艰苦工作。尽管每个班主任都为班级管理付出很多精力和努力,但效果却迥然不同,有的得到学生及家长的认可和好评,有的则事倍功半,甚至费力不讨好。造成这种差异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在做工作时的艺术性,以下仅就班主任工作的艺术性问题谈点粗浅体会。

  一、引导的艺术性-----因人而异

  所谓引导,就是班主任通过说理等形式启发、劝导教育对象达到预期教育目的的行为,这也是班主任常用的教育手段之一。再差的学生也总有不差的一面,引导得法就可以让他们焕发出积极向上的情感,扬起前进的风帆,迅速向好的方面转化,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自我教育。而实现恰当引导的关键就在于掌握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因材施教。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的素质由于先天、后天等各种因素,尤其是后天生活环境,所受教育和主观努力不同,形成了每个人独特的心理特点,造成了个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如有人喜静,有人好动;有人急躁,有人温和;有人灵活,有人迟钝。在引导学生过程中,只有了解这些个性差异,采取因人而异的态度和方法,才能收到预想的效果。

  一般来讲,对性格活泼、有点自以为是、爱自我表现的学生,可以当面批评和争论,但一定要坚持说理、平等待人;对于性格固执、不善言谈的学生,适合于私下交流、榜样激励、后果教育等让他接受;对于自尊心较强、有点偏激、又缺乏勇气的学生,应采取积极热情、个别帮助的方法。如果不根据学生心理个性差异特点,一律用公开化、形式化、简单化的方法做工作,是很难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的。

  二、批评的艺术性---- 一事不再理

  心理学中的“超限效应”讲的是:如果刺激过多、过强或者作用时间过久,会引起人们心理的不耐烦或反抗。这种现象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时常发生,当学生因学习态度不端正而经常不交作业,当学生因经常迟到而给班级扣分,班主任会一次、两次甚至多次重复对一件事进行批评,导致学生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到反感厌恶,甚至出现反抗心理和行为。这就提醒班主任,虽然说“磨刀不误砍柴功”,但如果天天磨,时时磨,不仅会占用砍柴的时间,而且还会将砍刀磨成薄片,失去砍柴的功能。对学生的批评也一样,不能超过限度,应本着“一事不再理”的原则,犯一次错误,只批评一次,即使非要再次批评,也应换一个角度,换一种说法,不要简单地重复,这样才有利于达到积极的批评效果。

  三、交往的艺术性-----“冷静”“恰当”

  西方有一则寓言,说的是在寒冷的冬天里,两只刺猬要相依取暖,一开始由于距离太近,各自的刺得对方鲜血淋漓,怎么也睡不着。它们分开,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又凑到一起。后来它们几经折腾,调整了姿势,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体温,相互取暖,又不至于被扎,而且很好地保护了对方,后人将其总结为“刺猬法则”。把它应用到教育管理中,其启示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只有保持恰当的距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班主任在师生交往中要把握好情绪冷静和交往恰当两个环节,控制感情,注意身份,把握分寸,避免以下几种不良倾向:

  第一、遇事不顺、迁怒怨气。个别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时,习惯将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不顺讲给学生,把对学校、领导、同事甚至对社会的不满向学生发泄,这样,不仅容易导致学生对社会、对人生产生偏见,最终不利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同时,也会诱导学生在背后对他人说三道四,搬弄是非的不良行为,不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夸夸其谈、自吹自擂。班主任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适当地将自身才华与成就展示给学生是必要的,但不能高谈阔论或自我炫耀,反之,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给学生留下不够谦虚、华而不实的印象,不利于工作的深入开展。

  第三、不顾身份、过于随意。有的班主任,特别是年轻班主任,为了体现师生关系密切,与学生不分你我,称兄道弟,或衣着太随便,或交流话题超出学生认识所能接受的范围等等,这都会降低教师的威信,失去了距离美,不利于今后严格要求和规范管理。

  四、转化的艺术性-----“相融”“梯度”

  心理学研究中的“门槛效应”表明,当最初对人们提出简单要求时,人们很难拒绝,否则怕被别人认为自己是不通情理的人,当人们接受了简单的要求后,再向他们提出较高要求,此时人们为了给他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心理上就倾向于接受较高的要求。这一研究成果提醒班主任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要抓住“相融”和“梯度”两个关键词。

  所谓“相融”,就是在转化后进生时要努力创造心理相融的氛围,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因为,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是伴有某种心理反映,或喜或厌、或爱或憎、或哀或乐,从而使情感在思想交流中呈现特殊意义。心理相容,则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反之,则互相猜疑、互相排斥。可见,师生心理相融与否是转化能否取得正效应的重要前提。

  所谓“梯度”,是指转化后进生的目标要有梯度,不能过高,不能急于求成。要善于“搭台阶”、“扶梯子”,本着“小步子、低台阶、勤扶持、多引导”的原则,使之逐渐转化,做到扶一次“梯子”,摘一点果子。

  另外,还可以通过适当淡化后进生的缺点来实现转化,尤其是对一些无关大局的细节和局部范围的小事,宜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种“圆滑”的做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差生的抵触情绪,有利于后进生的转化。

  五、惩罚的艺术性---- “适度”“有情”

  惩罚教育是班级管理的必要手段。心理学上有一个有趣的实验:一辆高级轿车被闲置在一个居民小区,一周后,它毫发无损。后来试验者将其中的一个车窗砸烂,三天后,这辆车就被破坏得面目全非。这一实验结果被总结为“破窗效应”。应用到教育领域,其原理就是管理者制订的管理规则如同一辆“崭新的轿车”,假如有了“破窗”行为而又未被惩罚,它会暗示其他人,规则是可以破坏的,且破坏后是没有任何后果的,于是,人人都可以视规则为虚无。

  在班级管理中,很多方面或很多时候都能窥见到“破窗效应”的影子,小到班级的卫生管理,大到班级的纪律管理,一旦某项规则没有得到认真落实,纪律或规则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失去约束力和公信力。这就提醒班主任在班集体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破窗现象”发生,巧妙运用惩罚手段。切忌“过度”惩罚和“无情”惩罚,因为,过度的惩罚会在心理上抵消学生的内疚感,无情的惩罚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结果都会事与愿违。只有罚而有度、罚中有情,才能让被惩罚者明白自己的错误,并且学会为自己所犯的错误承担后果。因此,惩戒手段应该从对学生发展负责、对学生成长有利的角度去设计和选择。

  六、评价的艺术性----“多元”“肯定”

  心理学中的“霍桑效应”告诉我们: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及其持续时间的长短,与教师是否关注、重视他们,是否公正合理地肯定他们的进步直接相关。这提醒班主任在评价学生时,要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要善于换一种眼光看学生,善于发现学生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良好品质。例如:一个课堂纪律不好的学生,可能劳动积极肯干;一个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可能乐于助人......不能因学习成绩低一点或纪律表现差一点,就一叶障目、全盘否定。同时,要努力克服“定型化效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尤其是对班级中那些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学生,要多肯定优点,少强化缺点,只有这样做,才有可能使他们改变消极态度,积极改正自身的不足,从而多出一批好学生。因为,评价学生的目的不是证明这个学生怎么样,而应是通过激励,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之,学生的心灵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教育的境界也是无限广阔的,班主任只有不断研究教育规律,不断丰富和完善工作的艺术性,才能享受教育的乐趣和价值。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