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易网

佛教早晚功课起源于何时?是什么背景下产生的?

答案:1  悬赏:50  
解决时间 2021-01-17 16:44
  • 提问者网友:富士山上尢
  • 2021-01-17 06:16
佛教早晚功课起源于何时?是什么背景下产生的?
最佳答案
  • 二级知识专家网友:低音帝王
  • 2021-01-17 07:17
◎早晚课的起源、演变

中国关于课诵最早的记载是《吴书刘谣传》:“坐断三群委输以自入,乃大起浮图祠……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余人,悉读佛经,令界内及旁郡人有好佛者听受道。”课诵在早期是由西域等地来华的佛经翻译家们引进的。在法华经中有受持法师、读经法师、诵经法师的记载,可视为佛教课诵的最初起源。

东晋道安法师制定僧尼轨范三则,其中有一则是“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即课诵斋粥仪,这直接影响了后代各种法事仪制;至于朝暮课诵的形成,据《古今图书集成》的记载,南朝梁代即有舍宅为寺“别营小室,朝夕从僧徒礼诵。”及《大宋僧史略》卷上说百丈禅师“有朝参暮请之礼,随石磬鱼为节度。”可见自梁开始,寺院已有朝暮课诵的雏形,到了唐代,课诵仪式渐渐完备。

目前所见朝暮课诵本的内容大部份是宋代编成,只是当时并不普遍,明清以后各宗派大小寺院才普遍施行朝暮课诵,到今天,朝暮课诵已成为中国丛林每天固定的作息,也叫二时功课,是出家人基本的五堂功课中的两堂。

◎二时功课 朝暮精勤

为什么课诵要定于朝暮呢?出家生活是一种醒觉的生活,从早晨睁开眼,到晚上养息,一天之中,要时时省察自己的心念,这份醒觉除了透过个人时时回光反照,更可透过团体的共修来达成,早晚课的共修即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二课合解》说:“于万境未动之际,心犹恬静,整衣而起,念佛顶楞严心咒,治五欲
于未萌,速期心精通□。”经过一天的培福修慧,到晚上时,暮应归摄众善,归去净土。”从一天之始的摄心,到一日将尽时的回向,连结僧人一日行持生活的二个关键,可说由早晚课揭开序幕与划上终点。

早晚课既然如此重要,如果早晚课不上轨道,将会如何?古德说:“朝暮不轨,犹良马无辔。”没有辔的马,自然容易失去方向,离道日远。

早晚课除了是行者各人专注用功、抒发宗教情操的时机,大众音声和谐、威仪齐整,也是团体道风的呈显,同时更是对众生、社会的关怀与祝福,这些都可以从朝暮课诵文中看见全貌。

目前一般传统寺院早晚课的诵文多以楞严咒,弥陀经、八十八佛为主,其余部份也大同小异。但也有些寺院并不是这样,他们或以原始佛教修持法,或每日念诵不同经典,或念佛、拜佛或打坐……,因应各寺院道场僧人的行持法门而有不同的共修方式。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