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易网

大学生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答案:5  悬赏:20  
解决时间 2021-10-14 05:45
  • 提问者网友:心如荒岛囚我终老
  • 2021-10-13 14:15
大学生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最佳答案
  • 二级知识专家网友:山君与见山
  • 2021-10-13 14:44
我暂时保留意见!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旧脸谱
  • 2021-10-13 16:55
首先,要提高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大学生人格建构的基础,它与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审美素质等一起构成完整的人格。现代社会充满了机遇与挑战,竞争的剧烈、事业的艰辛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给每一个希望把握人生赢得发展的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个没有良心心理素质的人,是不可能获得事业成功的。所以大学生的成才与发展,既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观念的转变,更取决于她们自身的努力。只有努力来弥补由社会因素所致的后天失调,消除心理障碍,才能在矛盾中为自己的理想开辟道路。一切成就都始于健康的心理,因此,心里健康将成为人才的必备素质。面临瞬息万变的21世纪,快节奏和市场竞争,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促进她们更好的发展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心理方面的选修课、讲座、心理咨询、社会实践等形式,使其掌握调适的方法,提高受挫折的承受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大学生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能,迎接未来的挑战。 其次,正确认识自我。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他们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从而产生心理负担。因为自我评过高会产生盲目乐观、自以为是,这种自满心理不利于自身发展;自我评价过低,又会自卑心理,埋没自己。所以必须唤醒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帮助她们加深对自身的把握,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作为知识大学生的价值和尊严。引导他们树立现代知识大学生的形象,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以增强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再次,培养健全的生活情绪。健全的生活情绪,是指受外界刺激所引起的强度与其情境相称,作用时间阴客观情况而转移的正常情绪反应。 最后,开发非智力因素。大学生能滞才成的关键是主、客观条件的结合。但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则取决于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作用。 人要参与社会生活,就必须受到一定的社会规范的制约和限制,这就要求个体要根据社会信息及时调整自己,有效化解心理矛盾冲突,尽可能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使之适应于社会的要求。 人们从接收一定的外界信息到作出相应反应,这中间有一个大脑根据以往的认知,对信息进行加工并产生相应的心理体验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完成有三个要素:一是外部信息的刺激;二是已有的心理认知的参与;三是个体心理的自我整合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外部信息所作的适应性反应并不总是成功的:个体的心理体验与原有的心理认知不一致,就会导致心理冲突。这种冲突,既是促进个体心理发展、成熟的动力,也可能导致其心理应激(如彷徨、自责、压抑、痛苦、愤懑等)以及相应的肌体反应(如内分泌失调、失眠等),引发心理问题甚至身心疾病。 个体通过对外部信息接收角度和强度的转换,或对原有心理认知在重组、迁移、升华的基础上予以整合,使外部刺激与心理认知互为进退地实现协调一致,以避免心理矛盾冲突激化所造成的心理困境,这就是心理调适的重要方法——合理变通。 合理变通的主要方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1、回避——转移注意力,尽可能躲开导致心理困境的外部刺激。在心理困境中,人的大脑里往往形成一个较强的兴奋灶。回避了相关的外部刺激,可以使这个兴奋灶让位给其他刺激引起的新的兴奋灶。兴奋中心转移了,也就摆脱了心理困境。 2、变通——变恶性刺激为良性刺激,酸葡萄与甜柠檬效应。心理学上又叫合理化。就是通过找一些理由为自己开脱,以减轻痛苦,缓解紧张,使内心获得平衡的办法。弗洛伊德指出,常见的合理化有两种:一是希望达到的目的没有达到,心理便否定该目的的价值或意义,俗称酸葡萄效应。二是未达到预定的期望或目标,便提高目前现状的价值或意义,俗称甜柠檬效应,如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只能得到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于是便不感到苦恼。心理调适可借用某种“合理化”的理由来解释事实,变恶性刺激为良性刺激。 3、转视——换个角度看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因为并不是任何来自客观现实的外部刺激都可以回避或淡化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同一客观现实或情境,如果从一个角度来看,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使人陷入心理困境;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可以发现它的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情绪体验转化为积极情绪体验,走出心理困境。 4、换脑——换一种认知解释事物,更新观念,重新解释外部环境信息,也就是相当于换一个脑袋思考、解释问题。在个体出现心理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可以通过换脑法,减少或消除心理认知与心理体验的矛盾冲突。 5、升华——让积极的心理认知固着,把挫折变成财富。 人的心理问题长期不能解决,往往与他们的消极心理固着有关。如何克服心理固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心理位移,即选择一种新的、高层次的、积极的、利于他人和社会的心理认知固着代替旧有的心理认知固着,从而改变消极的心理状态,这就是心理升华法。“失败乃成功之母”、“化悲痛为力量”就是从失败的消极因素中,认识其中蕴涵着的积极因素,使之成为个体奋起图强,取得成功的动力和契机。 6、补偿——改弦易辙不变初衷,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人们难免会由于一些内在的缺陷或外在的障碍以及其它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最佳目标动机受挫。这时,往往会采取种种方法来进行弥补,以减轻、消除心理上的困扰。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补偿作用。补偿,就是在目标实现受挫时,通过更替原来的行动目标,求得长远价值目标实现的一种心理调适方式。 7、求实——切合实际调整目标。当实现目标过程中受挫时,就会产生心理紧张或痛苦,避免或缓解这种状况的一个有效措施,就是及时切合实际调整自我,并变换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人生路上,如果所面对的无法改变,那就先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   0   viky77  2008-11-10 20:21:01 124.114.141.* 举报 平常心   0   liangcx69  2008-11-10 20:21:23 60.214.195.* 举报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做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的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他们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生活的集体中无孤独之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 (如猜疑、嫉妒、畏惧、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与集体、与周围的人们格格不入。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他们能能动地去适应现实,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他们对自己的力量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而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责怪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而怨天尤人,因而无法认识现实环境。   4.接受生活,乐于工作   心理健康的人能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而不会认为是重负。他们还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把工作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同时也能把工作中所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贮存起来,便于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使自己的行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5.能协调和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总是占优势的,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同时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退缩畏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争取在社会的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心情总是开朗的、乐观的。   6.人格完整和谐   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人格作为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常常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和集体融为一体。   7. 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智力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和操作能力的综合。一般常用智力测验来诊断智力发展的水平,智商低于70者为智力落后。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多数人相符合的行为特征。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途径有:1 正视现实;2 必要时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3 让自己的环境变得舒适,宽松; 4 了解自己的生理周期; 5 倾诉;6 求助于心理医生; 7 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业余爱好,提高综合素质. 常见的有: 1 生活环境不适应; 2 学习方法不适应; 3 心理地位变化的不适应; 4 独立选择的不适应 参考资料: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手册
  • 2楼网友:狂恋
  • 2021-10-13 16:25
首先,要提高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大学生人格建构的基础,它与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审美素质等一起构成完整的人格。现代社会充满了机遇与挑战,竞争的剧烈、事业的艰辛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给每一个希望把握人生赢得发展的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个没有良心心理素质的人,是不可能获得事业成功的。所以大学生的成才与发展,既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观念的转变,更取决于她们自身的努力。只有努力来弥补由社会因素所致的后天失调,消除心理障碍,才能在矛盾中为自己的理想开辟道路。一切成就都始于健康的心理,因此,心里健康将成为人才的必备素质。面临瞬息万变的21世纪,快节奏和市场竞争,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促进她们更好的发展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心理方面的选修课、讲座、心理咨询、社会实践等形式,使其掌握调适的方法,提高受挫折的承受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大学生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能,迎接未来的挑战。 其次,正确认识自我。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他们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从而产生心理负担。因为自我评过高会产生盲目乐观、自以为是,这种自满心理不利于自身发展;自我评价过低,又会自卑心理,埋没自己。所以必须唤醒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帮助她们加深对自身的把握,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作为知识大学生的价值和尊严。引导他们树立现代知识大学生的形象,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以增强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再次,培养健全的生活情绪。健全的生活情绪,是指受外界刺激所引起的强度与其情境相称,作用时间阴客观情况而转移的正常情绪反应。 最后,开发非智力因素。大学生能滞才成的关键是主、客观条件的结合。但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则取决于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作用。 人要参与社会生活,就必须受到一定的社会规范的制约和限制,这就要求个体要根据社会信息及时调整自己,有效化解心理矛盾冲突,尽可能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使之适应于社会的要求。 人们从接收一定的外界信息到作出相应反应,这中间有一个大脑根据以往的认知,对信息进行加工并产生相应的心理体验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完成有三个要素:一是外部信息的刺激;二是已有的心理认知的参与;三是个体心理的自我整合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外部信息所作的适应性反应并不总是成功的:个体的心理体验与原有的心理认知不一致,就会导致心理冲突。这种冲突,既是促进个体心理发展、成熟的动力,也可能导致其心理应激(如彷徨、自责、压抑、痛苦、愤懑等)以及相应的肌体反应(如内分泌失调、失眠等),引发心理问题甚至身心疾病。 个体通过对外部信息接收角度和强度的转换,或对原有心理认知在重组、迁移、升华的基础上予以整合,使外部刺激与心理认知互为进退地实现协调一致,以避免心理矛盾冲突激化所造成的心理困境,这就是心理调适的重要方法——合理变通。 合理变通的主要方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1、回避——转移注意力,尽可能躲开导致心理困境的外部刺激。在心理困境中,人的大脑里往往形成一个较强的兴奋灶。回避了相关的外部刺激,可以使这个兴奋灶让位给其他刺激引起的新的兴奋灶。兴奋中心转移了,也就摆脱了心理困境。 2、变通——变恶性刺激为良性刺激,酸葡萄与甜柠檬效应。心理学上又叫合理化。就是通过找一些理由为自己开脱,以减轻痛苦,缓解紧张,使内心获得平衡的办法。弗洛伊德指出,常见的合理化有两种:一是希望达到的目的没有达到,心理便否定该目的的价值或意义,俗称酸葡萄效应。二是未达到预定的期望或目标,便提高目前现状的价值或意义,俗称甜柠檬效应,如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只能得到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于是便不感到苦恼。心理调适可借用某种“合理化”的理由来解释事实,变恶性刺激为良性刺激。 3、转视——换个角度看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因为并不是任何来自客观现实的外部刺激都可以回避或淡化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同一客观现实或情境,如果从一个角度来看,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使人陷入心理困境;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可以发现它的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情绪体验转化为积极情绪体验,走出心理困境。 4、换脑——换一种认知解释事物,更新观念,重新解释外部环境信息,也就是相当于换一个脑袋思考、解释问题。在个体出现心理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可以通过换脑法,减少或消除心理认知与心理体验的矛盾冲突。 5、升华——让积极的心理认知固着,把挫折变成财富。 人的心理问题长期不能解决,往往与他们的消极心理固着有关。如何克服心理固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心理位移,即选择一种新的、高层次的、积极的、利于他人和社会的心理认知固着代替旧有的心理认知固着,从而改变消极的心理状态,这就是心理升华法。“失败乃成功之母”、“化悲痛为力量”就是从失败的消极因素中,认识其中蕴涵着的积极因素,使之成为个体奋起图强,取得成功的动力和契机。 6、补偿——改弦易辙不变初衷,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人们难免会由于一些内在的缺陷或外在的障碍以及其它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最佳目标动机受挫。这时,往往会采取种种方法来进行弥补,以减轻、消除心理上的困扰。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补偿作用。补偿,就是在目标实现受挫时,通过更替原来的行动目标,求得长远价值目标实现的一种心理调适方式。 7、求实——切合实际调整目标。当实现目标过程中受挫时,就会产生心理紧张或痛苦,避免或缓解这种状况的一个有效措施,就是及时切合实际调整自我,并变换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人生路上,如果所面对的无法改变,那就先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 0   viky77  2008-11-10 20:21:01 124.114.141.* 举报 平常心 0   liangcx69  2008-11-10 20:21:23 60.214.195.* 举报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做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的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他们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生活的集体中无孤独之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 (如猜疑、嫉妒、畏惧、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与集体、与周围的人们格格不入。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他们能能动地去适应现实,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他们对自己的力量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而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责怪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而怨天尤人,因而无法认识现实环境。   4.接受生活,乐于工作   心理健康的人能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而不会认为是重负。他们还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把工作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同时也能把工作中所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贮存起来,便于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使自己的行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5.能协调和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总是占优势的,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同时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退缩畏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争取在社会的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心情总是开朗的、乐观的。   6.人格完整和谐   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人格作为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常常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和集体融为一体。   7. 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智力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和操作能力的综合。一般常用智力测验来诊断智力发展的水平,智商低于70者为智力落后。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多数人相符合的行为特征。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途径有:1 正视现实;2 必要时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3 让自己的环境变得舒适,宽松; 4 了解自己的生理周期; 5 倾诉;6 求助于心理医生; 7 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业余爱好,提高综合素质. 常见的有: 1 生活环境不适应; 2 学习方法不适应; 3 心理地位变化的不适应; 4 独立选择的不适应 参考资料: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手册
  • 3楼网友:纵马山川剑自提
  • 2021-10-13 15:03
我暂时保留我的看法!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