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易网

未明而概,已达而止,斯所以诲有情者,将令推至理以遣累也

答案:1  悬赏:10  
解决时间 2021-01-15 13:04
  • 提问者网友:像風在裏
  • 2021-01-14 16:25
未明而概,已达而止,斯所以诲有情者,将令推至理以遣累也
最佳答案
  • 二级知识专家网友:狂恋
  • 2021-01-14 17:04
相对幸福是相对的,因为它必须依靠某种东西。这当然是真的:人在能够充分而自由
地发挥自然能力的时候,就很幸福。但是这种发挥在许多情况下受到阻碍。例如死亡,疾
病,年老。所以佛家以老、病、死为四苦中的三苦。是不无道理的。照佛家说,还有一—
苦、就是“生”的本身。因此。依靠充分而自由地发挥自然能力的幸福,是一种有限制的
幸福,所以是相对幸福。

  别人感到哀伤的范围,就是他们受苦的范围。他们受苦,是“遁天之刑”。感情造成的精
神痛苦,有时候正与肉刑一样地剧烈。但是,人利用理解的作用,可以削弱感情。

  例如,天下雨了,不能出门,大人能理解,不会生气,小孩却往往生气。原因在于,
大人理解得多些,就比生气的小孩所感到的失望、恼怒要少得多。正如斯宾诺莎所说:“
心灵理解到万物的必然性。理解的范围有多大,它就在多大的范围内有更大的力量控制后
果,而不为它们受苦”(《伦理学》。第五部分,命题VI)。这个意思。用道家的话说,就
是“以理化情”。

  庄子本人有个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庄子妻死,惠施去吊丧,却看到庄子蹲在
地上,鼓盆而歌。惠施说,你不哭也就够了、又鼓盆而歌,不是太过分了吗!“庄子曰;
‘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
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
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此字无:OCR)然随而哭
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放止也。”(《庄子·至乐》)郭象注:“未明而概,已达而止,斯
所以诲有情者。将令推至理以遣累也。”情可以以理和理解抵消。这是斯宾诺莎的观点,
也是道家的观点。

  道家认为,圣人对万物的自然本性有完全的理解,所以无情。可是这并不是说他没有
情感。这宁可说是,他不为情所忧乱,而享有所谓“灵魂的和平”。如斯宾诺莎说的:“
无知的人不仅在各方面受到外部原因的扰乱,从未享受灵魂的真正和平,而且过着对上帝
、对万物似乎一概无知的生活,活着也是受苦,一旦不再受苦了,也就不再存在了。另一
方面,有知的人,在他有知的范围内,简直可以不动心,而且由于理解他自己、上帝、万
物都有一定的永恒的必然性,他也就永远存在,永远享受灵魂的和平。”(《伦理学》,第
五部分、命题XLⅡ)

  这样,圣人由于对万物自然本性有理解,他的心就再也不受世界变化的影响。用这种
方法,他就不依赖外界事物,因而他的幸福也不受外界事物的限制。他可以说是已经得到
了绝对幸福。这是道家思想的一个方向,其中有不少的悲观认命的气氛。这个方向强调自
然过程的不可避免性,以及人在自然过程中对命的默认。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