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易网

安徽安庆黄梅戏的产生、发展、形式、艺术特点?

答案:1  悬赏:0  
解决时间 2021-10-17 02:08
  • 提问者网友:不爱我么
  • 2021-10-16 10:04
安徽安庆黄梅戏的产生、发展、形式、艺术特点?
最佳答案
  • 二级知识专家网友:深街酒徒
  • 2021-10-16 10:39
黄梅戏原称黄梅调,又叫采茶调,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黄梅县的紫云山和龙平山从前都是产茶的地方,每年谷雨后,成群结队的青年男女,边采茶边编唱民歌,而成了有名的歌乡,而这些民歌总称黄梅调。

黄梅调在流行过程中,和民间歌舞慢慢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主要在元宵灯节时活动,所以又称花灯。清道光前后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毗邻地区,形成以演唱两小戏(小生、小旦)、三小戏(加小丑)为主的民间小戏。后吸收徽调和流行在安庆地区青阳腔的音乐和表演艺术,演出了大戏。由于在以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长期流行,用当地语音的讲唱,逐步形成了独特风格,故被称为怀腔,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1926年,黄梅戏从农村唱进安庆古城,黄梅戏逐渐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在安庆发展壮大。出现了长年不散的班社,产生了职业艺人,剧目、表演、音乐等也有发展,并取消帮腔,试用京伴胡奏。但很长一个时期,都以三打七唱(打击乐三人,演员七人)为主,设备简单,一个班子的服装、道具、锣鼓,一担箩筐就可以挑走。1949年后,黄梅戏得到迅速发展,从流行安庆一隅的民间小戏,一跃而为安徽的地方大戏。

黄梅戏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领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以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特色

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富,唱腔优美动听,如行云流水,载歌载舞,表演朴实细腻。

唱腔及伴奏

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有夫妻观灯、 蓝桥会、打猪草等;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有梁祝、天仙配等。 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常用于大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专戏专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经典剧目

1953年5月成立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后,在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的合作下,先后整理、改编了《打猪草》、《夫妻观灯》、《天仙配》、《女驸马》等传统剧目。其中,《天仙配》还创当时戏曲影片观众的最高记录,一时风靡全国,扬名海外。这是黄梅戏第一次与电影艺术结合,使黄梅戏添上了翅膀,在更广阔的天地飞跃,使之成为国内外引人注目的大地方剧种。

名家

在黄梅戏成长过程中,出现了对黄梅戏表演艺术作出较大的贡献的严凤英、王少舫等有成就的演员。

严风英的演唱艺术有着独特的风格,她的唱腔圆润甜美,富有民歌风味,表演形象生动,真切感人,有浓郁的内在感情。其中编演的《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打猪草》等剧目流行很广,有的、拍成电影,驰誉国内外。

*

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一带,它是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一个剧种。它是由民间的山歌小调发展而成的,曲调悠扬委婉,优美动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气息,而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人民群众所喜爱。                      
黄梅戏原称黄梅调或采茶调,它起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清道光前后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毗邻地区,形成以演唱“两小戏”,“三小戏”为主的民间小戏。后吸收青阳腔和徽剧的音乐和表演艺术以及民间音乐,演出了大戏。

由于在以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长期流行,用当地方言讲唱,形成了独特风格,所以曾被称为“怀腔”。                        

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富、优美、动听,如行云流水。它的唱腔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化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     

黄梅戏常常是载歌载舞,以淳朴、健康的格调表现人物,给人以真切、朴实之感。它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黄梅戏的著名女演员严凤英在唱腔和表演方面都有新的创造。严凤英1930年生于安庆,三岁时回到原籍桐城罗家岭,十四岁在农村学唱黄梅戏,十六岁后,在安庆屡次登台,观众赞赏不绝。她的演唱艺术有着独特的风格。她的唱腔圆润甜美,富有民歌风味,表演形象生动,真切感人,有浓郁的内在感情。其中编演的《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打猪草》 等剧目流行很广,有的拍成电影,弛誉国内外。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