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易网

榆林婚庆都有哪些习俗?

答案:1  悬赏:0  
解决时间 2021-10-17 16:59
  • 提问者网友:玫瑰园
  • 2021-10-17 06:41
榆林婚庆都有哪些习俗?
最佳答案
  • 二级知识专家网友:傲气稳了全场
  • 2021-10-17 07:57
榆林婚俗作者:百家公 来源:亿发起 发布时间:2009-12-15 榆林婚俗  婚俗是人类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志,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婚姻形态。人类婚姻史经过血缘群婚、族外群婚、对偶婚而进入一夫一妻制。婚俗习惯是伴随着婚姻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全体共同创造的一笔精神财富,与人类社会的婚姻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周代形成了“六礼”定制,“六礼”的婚俗制度程序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古代榆林地处偏僻,经济落后,交通闭塞,与外界接触很少。因此,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小,形成“少诗礼,尊卑相见不知坐作之仪”的浓厚古风。榆林自古以来就是汉族与匈奴、党项、契丹等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至近代,受蒙回等少数民族影响很大,在婚嫁上,更多的受到游牧民族婚嫁习俗的影响。因此,榆林地区的婚俗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独特的迎娶风格。
  一、榆林各地婚姻缔结过程及其差异榆林各地的婚姻关系是以择亲至新婚夫妇回门结束为全过程而形成的。民间成婚步骤,既有传统“六礼”的一般特征,也有当地习俗与时代特色。
  (一)结婚前的准备1、择亲———揭开婚姻的序幕择亲,也称“相亲”、“提亲”,也是“六礼”的“纳彩”,其中各地关注的内容在程度上有所不同。
  民间结亲,讲究门当户对,其一般条件为身分即门风、血统、辈分、八字等。在清涧、米脂、神府等县对社会声誉、人缘、双方老人的品德与威望也很讲究。在靖边、横山特别注意属相和“生辰八字”,防止犯月和“生肖冲克”。
  如果择亲的条件双方父母都比较满意,并愿意结亲时,必须互换儿女庚帖(书写生辰八字),讲定聘礼,择日定亲。其中“聘礼”是榆林婚俗最主要的特点,即缔约习俗中强调经济交往关系。据光绪《靖边志稿》载,由于“地荒人稀,土民多占地产,然力不能垦,东路客民携眷迁居,并有以女易地者。”有些地区虽不是这种明显的买卖婚姻,但是在婚前仍须以多种形式对女家进行酬偿。民国《横山县志》称,婚姻议定后,“男家遣媒送酒盈樽,以枣为塞,俗呼‘定婚’。男家备财礼若干,脂粉、布匹、羔礼送之女家,名为‘纳采’”。这种形式在今天仍有,但已不是昨日的意图而是一种形式。
  2、订亲———确定婚姻关系订亲,也称“订婚”,就是男方向女方正式提亲,并由男方家带礼送于女方家,送过礼物,婚姻才算成立。各地订亲方式大致相同,只是在礼物的品种,类别,交接方式以及在谁家举行订亲仪式上,据当地特点有所不同。
  在清涧,男方择吉日送彩礼钱,“过亲布”、手镯、耳环等。订婚后,男方的人若遇见未婚新娘,必须赠“肚肚”(肚褡)等物。
  在靖边,订亲时,男方父亲、舅父、媒人带彩礼、酒肉饭食及衣物,到女方家,称“喝酒”,女方要请族长,娘舅来吃喜酒。所备东西需双。
  在米脂,订亲时男方送女家酒、肉、果馅、头簪、耳环、兜肚、裤子等“订亲礼”,聚会说定;女方送男方鞋、帽、点心、食盐、所谓“稳跟鞋”,“铁头帽”,“喜结良缘”,订亲后一段时间若逢节日男方因时按分给女方送节令食品、项圈、手镯,谓之“添精神”。
  在横山,订亲时男方准备酒、肉、烟、糖、枣等食品。有的地方还拿 18-72(凑成双数)个大果馅,以及女方本人的衣服、鞋袜,由介绍人、房头、娘舅到女家设宴订亲。神木、府谷、佳县,男方择定吉日,通过媒人向女方告知,并送一定的衣物、喜钱、米麦等作为彩礼。
  各县订亲程序多为男家到女家进行,但在神府等个别县订亲仪式在男方家举行。横山县择定吉日选择双月双日,子洲、米脂、清涧、绥德等地订亲时必有 12-72(凑成双数)个果馅,其他地方无此俗。
  (二)结婚仪式迎娶--最繁缛琐细的仪式迎娶,也有称为“嫁娶”、“结婚”的,实是“六礼”的“亲迎”,迎娶是男女婚姻关系形成步骤中最繁缛琐细的环节。成婚之日,把新婚夫妇婚姻关系形成过程推向了高潮。
  在靖边,迎娶前一天,男方要到女方家送“妆穿”。及期,由伯父、娘舅、2位女傧以及乐队组成迎亲队伍(人数为单),带上“催妆馍馍”、“离母糕”,拉上供新娘骑乘的“硬马”(富有人家抬花轿)前往女家亲迎。新娘离家前,先由新郎姐夫赶毛驴将新娘的嫁妆箱子运走,叫“赶箱”,女方也要去一名女婿客“押箱”。新娘不论冬夏都要穿“硬衣”,背束“照妖镜”。迎亲队伍到村时,新郎要骑牲口到村头迎接。
  在米脂,群众极重视迎亲仪式,方言称“引(迎)媳子(音 xiouzi)”,极为隆重。事前尽力准备,选定吉日后约请爷、叔、姥、舅、姑、姨等主要亲朋好友前来做客,办喜事。吉日黎明,男家早早起床,熬红豆米汤(取红色为吉),打发“引(迎)人的”前往女家。唢呐班子(吹鼓手)放炮鸣号,响吹细打,出村上路。备花轿或毛驴相随,由“引人的”携“催妆馍馍”,“离母糕”去迎亲。女家事前也按规矩准备,办嫁妆,备酒饭,约亲朋,选择“送人的”。当日早起,为女儿梳妆打扮,等候迎娶。迎亲队伍到女方村庄,唢呐传讯。新娘父母笑迎来客,设筵待宾。“送人的”妇女将男家带来的新衣给新媳妇换上,名“披硬衣”。旧俗新娘出嫁穿红色上衣,取“洪福”的象征,红稠盖头。稍事片刻后,女家“打醋坛”(敬神求平安仪式)。送女儿踩红毡上轿或骑驴离家。
  在清涧,男方由亲戚和族人前往女家引人。当地有“姑不引,姨不送,姐姐引的人样俊,妗子引个黑枣棍”之谓。姑娘,孕妇,再婚女子,寡妇等禁忌参与。送亲者总人数去时为单,回来时成双(含新娘)。送人妇女须为迎亲妇女的 2倍。女方外家押箱,弟弟跟箱,兄长押轿。迎亲工具,旧时为轿,继为牲口。起程前,新郎上轿一坐,抬行数步,称之压轿。新娘上马(轿)时,足忌着地,由舅父(叔父、兄)抱上,或走红色地毯(农村多以毡代之)。若距离较长用数条毡替倒,谓之倒毡(下轿入洞房同此)。
  在神木,迎娶那天,男家备彩轿、骡马,选舅家 1人(称“龙头”),姑表亲 1人、少妇 1人组成迎娶队,总称“娶戚”,须凑单数,再由近房叔辈(称“老主家”)率领,同往迎娶。女家设宴招待毕,扶女上轿并以同类人选组成多于娶戚的偶数队伍送至婆家,称为“送戚”。行前,以迎亲老主家撒铜钱(俗称姊妹钱)为号,爆竹齐鸣,弟妹争相拾钱,甚是热闹。途经村庄常有道献茶敬酒以示贺意者,名曰:“种路”,或称“邀宴”。主家每以邀宴多为荣。
  在子洲,婚礼当中,新人双双坐在炕头,背靠背,头发紧挨,一位年长的妇女一边给新人梳头,一边高唱“上头歌”。唱毕及上头仪式举行后,新娘的婆婆手端一个升子,内盛一个大馍馍,若干个小馍馍,也就是儿女馍馍,在上头歌声落时打开洞房门,一边念着:“手里拿个升子,我来年抱个孙子”。一边碎步向前将升子中的小馍馍抛向炕上,以此来希望新婚儿媳来年能早生贵子,自己膝下能儿孙满堂。而这些馍馍其他人又一律不得食用,成了新郎新娘的专用食品。
  此外,在神木,横山,府谷一带有“背圪垴”的习俗,这种习俗是新妇抵达婿家后,由迎娶妇将新妇扶上炕,背朝吉方坐一夜,灯火彻夜不熄。清涧一带有唱《拉枣歌》,即在婚礼上有位歌手,手持一根挂满果实的枣木棍,高声吟唱赞歌。在清涧,绥德有“喜头”习俗,此处“喜头”与“洗头”谐音,显然是为讨吉利而有意写作“喜”字。
  二、出现差异的原因根据以上叙述可知,榆林婚俗习惯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些差异的形成与特殊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背景、移民以及行政区划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自然环境是形成差异的基本条件自然环境无疑是风俗形成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一般来讲会产生不同的风俗。榆林各地内部自然条件有差异,无论是气候条件还是地貌形态都不同,这就决定了内部风俗存在着差异。
  地处黄土高原区深居大陆内部,属于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内,北部沿边地区内更分布有大面积的沙漠,中南部降水稀少,变率大,在地貌上具有岩石孤山,且侵蚀沟谷发达的黄土丘陵和黄土高原,区域内部地势起伏,地形破碎,流水侵蚀,沟壑纵横,坡陡谷深,土质疏松,风力强劲,暴雨频繁,水土流失严重。
  最南端的清涧县,境内梁峁蜿蜒起伏,沟壑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的限制,这块土地迟迟得不到开发。这一带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干旱气候,自然灾害频繁。
  最西端的定边、靖边,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鄂尔多斯荒漠草原过渡地带,中部白于山将地貌分为两大类型:南部为丘陵沟壑区,北部为风沙滩区。
  最北端的府谷,神木,气候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处黄河中游,为陕北黄土丘陵向内蒙古高原,暖温带森林草原向中温带草原的过渡地带。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缓慢的特点使人们对婚姻的态度持有封闭的保守状态。在这样的生产方式与条件下,其风俗自然保存了许多原始的特点。比如临近长城一带,其缔约时表现出买卖婚姻色彩,与这一地区地广人稀、生产方式粗放的特点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这一带“地处极远,山穷水恶,天时则寒多暑少,地利则鲜膏腴。”如此恶劣的生产条件,使人们不得不在生产之外寻求一些增加收入的途径,借以维持生计。到了临近内蒙古高原的神木、府谷一带,受内蒙古地区以采集,狩猎,种植业粗放的生产方式影响,婚俗开始简单化,没有像其他地方那样繁琐。比如在“订亲”这一程序中的“彩礼”方面,在米脂、清涧这一带订亲时送的“彩礼”比较繁琐、讲究,而在以北地区的神木、府谷送的彩礼要简单的多。
  (二)经济发展水平是形成差异的重要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使不同经济发展状态下的风俗各异,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使得民俗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在近代,“黄土高原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迫使人们对婚姻着重于经济交往方面,即以嫁女来换取一定的经济补偿,相反对婚礼的意义———迎娶仪式则不太注重。因此在这些地方缔结程序相对繁琐,以使男家将更多的财物转移到女家,如横山县就有 ‘订婚’,‘戴耳锥’,‘戴彩礼’,‘送衣裳’等名目繁多的缔约习俗。由于婚姻缔结注重的是双方家庭的经济交往,因此女家为了婿家对其资助的时间长,早早订婚的现象也就相应的产生了。男家在花费了大量的财物酬偿女家之后已无力再在婚礼仪式上多做文章,只愿以较小的代价娶进新娘。而女家也主要是以索要财物增加家庭收入为目的,如果迎娶仪式与礼后习俗过繁,只能空耗财物,对自家并无增益,所以双方对迎娶仪式与礼后习俗均不重视。”
  (三)行政区划对形成婚俗差异有显著的影响行政区划往往是某一地区自然、人文区域的综合反映,一旦政区形成后,往往会对区域的风俗、文化现象进行整合,在区域内形成相同的风俗文化。同时,不同等级的政区,其内部联系的密度不同,因此会形成不同等的风俗文化区。如清人李云生从山西进入陕北后,吟到:“我入北山来,问俗与晋异。”
  从婚俗的内容来看,行政区划的影响也许更为明显。清涧处于榆林与延安的交界处,其婚俗既受绥米婚俗的影响,又与延安个别县相近。究其原因,是由于文化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影响到这里的婚俗。在清代至民国时期,由于辖区比较稳定,其内部的风俗,受中心城市的影响很深,较为一致。这主要由于同一区内交往频繁,而府治一般又是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方,因而人们从心理上愿意模仿中心城市的风俗。
  三、结语婚俗作为一种世代相传的文化现象,在演进过程中具有相当的传承性和稳定性。这一套纷繁的婚礼程序,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渴望,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县、地区之间婚俗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些差异是受当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行政区划、移民的制约而形成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榆林各地的婚俗不仅由繁趋简,而且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迷信的丑陋的陈规旧俗从婚礼 中消失了,一些健康活泼的新风尚逐渐推广开来,各地的婚俗 不管以哪种形式它都会向文明、健康、时尚、节约的轨道上而 发展。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