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易网

基督教的神学思想:神选意识,原罪说,上帝的形象是什么?

答案:1  悬赏:80  
解决时间 2021-10-17 21:38
  • 提问者网友:遁入空寂
  • 2021-10-16 21:18
基督教的神学思想:神选意识,原罪说,上帝的形象是什么?
最佳答案
  • 二级知识专家网友:逃夭
  • 2021-10-16 21:46
以色列人相信他们是被神拣选的民族,相信神启示和带领了他们的列祖和先知们,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这与他们对自己民族的热爱与对自己宗教的热爱是密不可分、融为一体的,就是说,他们从来就是既爱国又爱教的。圣经是他们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里面包含了以色列人的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思想情操、悠久历史等诸多内容。以色列人信仰基督,是对他们传统宗教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中国基督徒相信我们中华民族同样也是神所选、神所爱的民族,因为神是没有偏心,是公平正义的神。“乐道敬天”是我们祖先和古圣贤的思想文化和信仰的基础。他们相信天地万物和人类是上帝和道创造的,《诗经·烝民》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意思是上天(上帝)造化产生了万民,又为他们创造了万物,制定了自然法则和道德法则;《道德经》第25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意思是说,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他无声无形,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改变,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他的名字,所以勉强把他叫做“道”。我们的祖先还相信上帝是赏善罚恶者,《书经·伊训》说:“惟上帝不常(非同寻常,绝对公义),(人)作善,(上帝)降之百祥;(人)作不善,(上帝)降之百殃。”另一方面,注重现实社会,注重伦理道德也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在人与人关系上,孔子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形成了相互尊重,寻求共识,求同存异,多元互补的传统。这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刻地启迪性。在道德修养上和理想抱负上孔子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益”,“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在教学方面孔子提出:“教学相长,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对我们基督徒学习主道,传扬主道同样具有启迪性。中国现代文化除了注重现代社会伦理道德之外,还强调理性、科学、技术、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应抛弃一切民族虚无主义思想和妄自菲薄的思想,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我们应该多学习和吸收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对于我们信仰生活和神学思想建设,一定会有很大帮助。当然,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不足也应该有所体认:1.上帝的观念逐渐淡化,孔子说过“敬神如神在”,又说过“敬神而远之 ”;2.有多神论和偶像崇拜的思想;3.无神论思想,只关注现世,不关注甚至否定死后生命的存在,失落了终极关怀,导致人们精神空虚,道德滑坡,追求财富不择手段。

起初,神造人的时候,是接着自己的形象和样式造了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并将生气(灵)吹入人里面,人就成了有神之灵的人。然而亚当、夏娃吃了分别善恶树的果子,因悖逆犯罪,亏缺了神的荣耀,就与神的生命,圣灵隔开了.当然,他们后来所传下来的后代,即全人类也都与神的生命隔开了。人类从此开始出现自私,骄傲,诡诈,邪恶,贪婪,嫉妒,诽谤,说谎,残暴,拜偶像等罪。人类的生活从此变得劳累,烦恼,痛苦,内心失去了希望,满足,安宁和永生的盼望(创3:16—24)。

人之原罪表明人的致恶倾向的客观存在,也使人与神的关系处于不和谐之状态。原罪不仅指出亚当和夏娃会犯罪,也表明全人类都会犯罪这一客观实在性。

神既有人格的一面,也更有超人格的一面,神并非有限的人格所能限定,他是无限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