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易网

查找关于曹操墓的争议,写出你的观点,不少于300字的一篇论文

答案:1  悬赏:0  
解决时间 2021-10-14 13:04
  • 提问者网友:蔚蓝的太阳
  • 2021-10-14 00:24
查找关于曹操墓的争议,写出你的观点,不少于300字的一篇论文
最佳答案
  • 二级知识专家网友:从此江山别
  • 2021-10-14 01:59
关于曹操陵墓,在历史上有太多的传说。特别是"七十二疑冢"的真相,更是吊足了人们的胃口。曹操在生前并没有称帝,在死后被其子孙追封为魏武帝。从这一角度来讲,他的陵墓不能称为皇陵,但曹操的一生所为是中国历史上许多皇帝所不能望其项背的,我们完全有理由把曹操墓也当做是一座皇陵。
简办的丧事,被视为耗资巨大的骗局;移风易俗的改革,成了奸诈的证明。但史料终究未被民间传说、文学作品所淹没,曹操墓千百年来的遭际,显示出史实的无奈与顽强,见证了在人言、道德、时间重压下,历史真实之"轻"与"重"。

曹操墓本不是个谜,相对于众多生前就开始大造陵墓的帝王而言,曹操对自己的墓地问题并不是特别重视,不过还是能找到较明确的"说法"。《三国志.武帝纪》中收录曹操死前一年多作的《终令》,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主张葬在贫瘠土地上,并选择了自己的墓址在西门豹祠以西丘陵,不建封土堆,也不种树,可以说是丧葬从简。在他临终前作的《遗令》中,更是明确了"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岗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珍宝。"要穿着平时的衣服入葬,且不要珠宝陪葬,他还要求葬仪从简,不设墓祭。

从现存的史料看,曹操对自己墓葬的安排得到了认真的落实。他的儿子曹丕的《策文》、曹植的《诔文》中都描述了葬礼和入殓的情况,不仅交代了葬在邺城之西,而且写到曹操入殓时穿的是补过的衣服。晋代文人陆机、陆云兄弟的《吊魏武帝文(并序)》等作品中,都有关于曹操丧葬和墓田情况的介绍。在《三国志》、《晋书》等史书中司马懿、贾逵、夏侯尚等人的传记里也都有他们护送曹操灵柩到邺城入葬的记载。可以说明曹操是公开葬在邺城的史料还有,如果一定要说曹操设疑冢的话,那他就是在留给后人的这么多史料上都作了假,不仅在生前,死后还有儿子、大臣以及改朝换代后的文人、史家出力,且在随后的几百年间无人发现,之后却被人没有多少切实依据而指出来,这似乎有些荒诞。

根据有关记载显示的情况是,由于丧葬从简,没有建设高大坚固的祭殿,过了没几年,陵上的祭殿就毁坏了,因"殿皆毁坏"曹丕下诏令"车马还厩,衣服藏府,以从先帝俭德之志。"对曹操墓的保护在他死后没几年,曹魏政权尚可称盛期就结束了,理由是要"俭"。因为没有随葬金玉器物,也不为盗墓者所重视,再加上没有封土建陵,也没有植树,过了几个朝代之后,曹操墓所在便无人知晓了。史料显示,到唐代人们对曹操墓的位置还没有什么疑问,唐太宗李世民曾过曹操墓,作文为祭。但从北宋开始,虽然曹操墓位置在史书上有记载,但在实际的地理环境中就没有人知道其真实的所在了。
也是从北宋开始,因为多种原因,曹操奸雄形象开始定型,其墓址不详就成了反映他奸诈的一个证明。邺城以西有北朝墓群,被传为曹操的七十二疑冢,并从口头传说逐渐进入诗文,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将传说加以渲染,成了曹操"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传说成了"遗命",显示出曹操一息尚存就要行诈,渲染了其奸雄形象。蒲松龄《聊斋志异》中也收入了一篇《曹操冢》并将地点从邺城扩大到许昌城外,位置从地下扩大到水底,点出曹操墓可能在其设的七十二疑冢之外,更显示出其诡诈。随着这些杰作的流传,曹操墓之谜就更加引人注目,也更加扑朔迷离了。

但宋代司马光著的《资治通鉴》中仍有曹操葬于高陵的记载,元人胡三省的注中更是指出高陵在邺城之西。从《三国志》到《资治通鉴》,曹操的丧事和墓葬,在史书记载中没有多少疑问。但所谓三人成虎,在众口相传的民间舆论面前,史料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在曹操墓之谜的众多说法中,七十二疑冢之说流传最广,"依据"也最"充分",因为曹操确实葬在这一地区,且当地确有众多古墓,但这属北朝墓群,葬有北魏皇帝元善见、北齐兰陵王等人,这些人在历史上并非默默无闻,墓地也有碑刻等,弄清究竟,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但就是这不难廓清的流言却在千百年里广泛地传播,且越传越丰富。《三国志》等史书,对于文人来说并不陌生。罗贯中写的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是其所本,平添了原书中没有的内容,显然是有意为之。曹操做了许多大事,在其当世就对之褒贬不一,北宋以后曹操就开始被定位为奸雄,愈应符《曹操疑冢》诗写道:"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余计到丘陇。""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尽发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藏君尸。"苏轼说"曹操阴贼险艰",陆游说"天心大讨曹",饱读史书的文人都如此否定曹操,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三国故事中,曹操更成了"反面人物"的代表。这种情况下,有关曹操的史实受道德评判左右,就不难理解了。

随着时间流逝,历史的情况、史书的记载距现实越来越远。活跃在现实生活中的,是为大众所熟知的文学作品、民间传说。记者长大的地方距所谓七十二疑冢所在的磁县不远,知道这一传说的时间比知道历史上有三国还要早,前几天在出租车上听广播里播评书《三国演义》,还在讲曹操死前,令在讲武城外设七十二疑冢。在时间的不断冲刷下,历史的痕迹越来越淡,所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然而历史毕竟是历史,"古今多少事"虽会在笑谈中轻舞飞扬,但终没有随风而逝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