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易网

虚词的用法及举例

答案:1  悬赏:70  
解决时间 2021-10-18 14:48
  • 提问者网友:浮克旳回音
  • 2021-10-18 02:27
虚词的用法及举例
最佳答案
  • 二级知识专家网友:不甚了了
  • 2021-10-18 02:47
1、之:代词:我见相如,必辱之(代“相如”)《廉颇蔺相入列传》;助词: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耳矣!《三国志》,宋和罪之有?《墨子》;连词:皇父之二子四焉。《左传》这里之的用法同“和”。

3 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例:
①而翁归。

12. 何
⑴什么。例:①子何而往
⑵怎么样。例:①如太行、王屋何
⑶哪里。例: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
⑷多么。例: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⑸为什么。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
⑹怎么。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8]何:通“呵”,喝问。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8. 乃
⑴于是,就。例: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楚.
⑵才,这才。例:①虽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所本,乃增损而润色之。(乃:然后才。)
⑶却。例:①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⑷是,就是,原来是。例:①视之,乃庞德也.
⑸竟然。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⑹他的。例:是芋视乃妇也。
⑺乃至,甚至。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乃:一说竟然。)
⑻可是。例:①零落难堪,似成弃物;乃摘而藏之,双备经年裹物之用。
⑼而,又。例: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⑽这样。例:夫我乃行之。
[11]你,你的。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 其
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例: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其:他的。)
⑵其中,其中的。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⑶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①并自为其名。
⑷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①妻跪问其故。
⑸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如土石何:又能拿这些泥士石头怎么样)
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例:①其不设色者:曰水墨。(其:那。)②云?(其往:其后,将来)
⑺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⑻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例: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其:这种)
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例: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⑽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例:①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17. 且
⑴暂且,姑且。例:①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
⑵将,将要。例:①以为且噬己也。
⑶而且,并且。例:①且人之患志之不立。
⑷况且,再说。例:①且焉置土石?(且:一说而且。)
⑸尚且,还。例: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⑹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例:①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移人也。
⑺同“夫”,句首助词。例: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⑻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例:①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⑼如果。例:明复妄言,我当焚汝庐。
⑽还有,那末。例: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14. 若
⑴如果,假如。例:①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
⑵像,好像。例: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⑶你(的),你们(的)。例:①若所市于人者。。
⑷此,如此,这样。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⑸至于。例: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13. 焉
⑴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例: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
⑵哪里,怎么。例:
①且焉置土石?
⑶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例: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⑷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例:
①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⑸相当于“之”。例: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焉:它,指蛇。)
⑹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罢。

19.也
⑴同现代汉语“也”。例:
①那老儿也都相见了。
⑵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例:
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⑶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①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⑷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例:
①余闻之也久。
⑸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例:
①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⑹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例:
①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⑺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例: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⑻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例: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5. 以
1、因为,由于: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2、而。例:
⑴有好事者船认入。
3、把,拿,用。例: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6 于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4 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
(二)表示假设关系。
(三)表示并列关系。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