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易网

生活工作的导向

答案:1  悬赏:60  
解决时间 2021-04-28 22:58
  • 提问者网友:你在我眼中是最帅
  • 2021-04-27 23:03
生活没有保障的工作,能否将持下去?工作中没有了激情,将持下去还有意思吗?
最佳答案
  • 二级知识专家网友:情战凌云蔡小葵
  • 2021-04-27 23:47
一、支持性教育的理念
    所谓支持是指一些资源与策略,可以增进一个人(不论残障与否)的利益,帮助他从整合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中获得资源、信息和关系,进而使一个人的独立性、生产性、社区整合性与满足感都得到提高。(Robert L.Schalock 2000)“支持”(support)成为现代特殊教育领域的核心概念之一,支持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一个人的生活质量。
    1.支持是资源:针对教育而言,支持涉及的资源不仅包括物质性的东西,如学校的物理环境、设施、设备、教具、学具和各种辅具,还包括信息,例如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网络资源成为现代教育资源的重要组分,与此同时,各种社会公共关系、人际关系也是构成教育资源的重要部分。支持性教育将建立在丰富资源之上,并将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有效改善儿童的教育效果.
    2.支持是策略:支持教育事业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教育策略及其系统,这种策略或策略系统在于尽其可能调动学生的个人潜能和自主性、能动性,因此支持是一个积极的助人过程和方法,其显著的特点在于“支持”本身“递减”过程,与其相对应的是,支持使一个人的内力“递增”,最终使学生减少对支持的依赖,甚至达到不再需要外力的程度。
    3.支持是关系:支持在于帮助一个人在一个整合的环境中获得资源、策略和关系。支持性教育需要一个整合的教育环境,在现实社会条件下,而非隔离的环境中进行教育。因此,支持性教育发生在正常的学校、家庭和社区中。
广义的支持概念可以针对所有人群,但是我们更加关注对弱势群体,例如对残疾或有特殊教育需求儿童的“支持”。支持的观念也全面的涉及到一个人的各个方面,包括“支持性生活”、“支持性教育”和“支持性生活”。而本文将着重讨论“支持性教育”。
二、支持性教育的成果取向
    特殊教育长期以来重视过程,但是支持性教育强调成果。有效的教育是有成果的教育。
    1.支持性教育重视提高学生独立性
    独立性是人的本质之一(我们将在社区参与涉及到人的社会性问题),因此也是教育的目的所在。然而并非所有的教育实践都有助于提高一个人的独立性,不良(反教育)可能压抑人的独立性。例如某些不够科学的特殊教育不但没有增强而是弱化了残疾人的独立性。
    2.支持性教育培养学生生产能力
    支持性教育认为社会适应能力、 竞争力和有效的生活是一个人生产力的客观展现。支持性教育将增进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弱者(如残疾人)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显著地改善了自己的基本能力、活动和功能,从而具有生产力。
    3.支持性教育鼓励学生平等参与社会活动
    支持性教育在于促进一个人的融合,帮助一个人融合自己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教育过程也就是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教会一个人如何与他人相处,适应周遭环境。支持性教育不仅关注受教育者融入社区,参与社区活动,更注重将一个人扮演成功的社会角色为自己的教育成效。
    4.支持性教育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满意度
    满意度是一个主观性很强但十分实在的一个指标。它是上述三个方面累计效应的体现是一个人对自己一生遭遇的感受。当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活历程做综合评价时,感到自己的生活与预期(生活理想)大体一致,他会因此感到满意、愉快和幸福。反之就会有相应的失败或挫折感。支持性教育将透过支持使人具有积极的自我观念和将健康心态,容忍挫折、获得成功。提升一个人的满意度可以视为支持性教育最终成效。
三、支持性教育的特征
    1.支持性教育更加重视个别化教育
    支持性教育倡导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计划(personal central plan,简称PCP)。PCP与个别化教育计划IEP(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lan)比较,前者比后者更加强调教育必须适合个人的需求和个人特点,随时关注一个人自主的、新的发展。支持性教育从一个人的生命进程中寻求自己的教育思路。 2.支持性教育更重视人自身的愿望
    支持性教育尽最大努力协助一个人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而不是脱离当事人的内在愿望去规划他的人生道路。基于这种前提,支持性教育认为弱势人群同样有自己的生活理想和追求,支持性教育的目的就是在于支持弱势个体去实现自己的生活理想。
    3.支持性教育尊重受教育者个人
    支持性教育主张由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得到他人了解、尊重,充分发挥这些儿童自己的潜力和个人优点。通过有效地支持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力和长处,使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更主动、积极和幸福。
    4.支持性教育十分强调家长参与
    支持性教育一方面体现儿童和家庭的权益受到尊重,同时家长将成为特殊教育最有成效的支持来源和长期稳定的支持系统。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合作,使得教育更富有成效。
    5.支持性教育建立在整合的社区基础上
    社区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支持性教育强调弱势群体与所有的常人一样具有同样标准的生活质量,与所有正常的人一样在同一文化背景下参与社区生活、完成从婴幼儿到青少年期的早期干预、义务教育和职业康复,从成人期的社区独立生活能力到支持性就业的生涯发展。支持性教育认为必须开发在社区中的许多大自然支持和社会支持的资源,协助弱势人群或个体实现自己的生涯发展。
    从支持性教育的特征可以看出,支持性教育是一种更重视人的内在价值和社会环境协调的新特殊教育观念。
四、从“随班就读”走向支持性教育
    1.“随班就读”是“支持性教育”产生的基础
    “随班就读”是指的是将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安置在正常班级中接受教育。随班就读是我国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的初级阶段,面临着提高和发展的问题。
    回顾我国随班就读的发展历程,从诸多推动随班就读工作的理由中,我们“提炼”出两个居于主导位置的理由。第一是“安置性”理由。开展随班就读的初衷是解决特殊儿童入学的问题,尤其是适合欠发达地区、农村和边远地区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降低教育经济成本。第二是“教育性”理由。有相当多的人认为随班就读教育效果比在隔离机构(或特殊教育学校) 的条件下更好,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我国的发达地区,例如北京、山东、辽宁、江苏以及上海等地区,开展随班就读的主导动机是追求教育理念的先进性,教育经济成本或其他理由则放在比较次要的位置。北京市现有随班就读学生4000余人,分布在900多所中、小学,3000多个班级中。随班就读人数占全市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总数的60%多。随班就读成为我国特殊教育安置的主要形式。
    2.支持性教育探索提高随班就读教育质量
    我国十多年的随班就读经历了从数量发展到质量发展的阶段。提高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质量成为今天的重要议题。随班就读面临着从教育观念、教育机制到教学结构整体调整。这种调整同时也涉及基础教育的方方面面。我们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探索如何从随班就读走向“支持性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方式。
五、“支持性教育”的实践形态
(一)学校本位的弹性教育安置形式
    顾名思义,所谓“随班就读”是一种班级本位的、班自足式的教育。班主任教师在相当程度上承担了随班就读的主要任务,同时肩负着全体学生的教育任务。随班就读缺乏相关的系统,在课程建设、教育教学策略、方法和评估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目前概念下的随班就读虽然能“安置”有特殊 教育需求的儿童,但的确难以有效地教育有着显著个别差异的学生。与班级本位的“随班就读”相比较,支持性教育是学校本位的,由学校建立支持性教育的机制,有效地支持各个班级中的学生教育。
    1.建立弹性安置系统:将学生安置在一个适合其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班级,并根据实际需要,在学校范围内做班级间、年级间的必要调整。在随班就读的条件下,学生的教育安置局限在一个班级内,可以做弹性安置可能性极小。而支持性教育可以将一个学生安置在一与其社会化程度要求一致的班级,但他可以到另外的班级学习语文,或到低一年级学习数学等。
    2.建立资源教室或中心:过去的随班就读学校的教学资源主要来自教师个人,而支持性教育主张建立一个覆盖全校的资源中心,为随班教师提高教学资源和策略方面的支持。并与班主任与其他教师、家长共同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实施个别补救教学等等。
    3.正常班级中的差异性教育:在弹性安置的体制中,有显著个别差异学生的教育主要依托班级。在班级的集体教学中实现差异性教育。差异性教学主要是依据个别化教育计划提出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在群体中,如团体教学和小组教学中实现多种机制的教学。我们也可以依据个别化教育计划在其他班级或采用其他教学形式来完成教学活动,还可以在资源教室安排一对一的个别补救教学。(二)建立教育教学的支持系统
    随班就读的学科教学模式导致缺乏教师协作教学机制。支持性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多种方式建立教学互动机制。
    1.在课程的层次上:支持性教育利用新课程提供的综合课程平台建立学科间的支持机制。将一个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融入到综合课程中,实现在几个相关学科共同来实现这些教学目标。支持性教育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对于一些学科课程不能满足其教育需求的学生可以通过校本课程来规划学习的内容。支持性教育重视潜在课程的作用,主张在学科课程和校本课程以外,以各种有效的方式,如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家庭生活等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学内容。
    2.教学方式上:支持性教育积极倡导协同教学,实现教师间的相互支持。课堂教学上,主教和助教的配合、学科间的协同;课堂与课外活动的相互充实、普通教室和资源教室之间的相互支持。
    3.在学生层次上:随班就读由于配合正常班级的学科教学计划和要求,采取了已教为主导机制,使学生的学习从属与教师的教学。而支持性教育根据现代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观,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学”是更为本质,所有的“教”应该配合学生的学习。以学生学习为主导,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学生的兴趣、动机状态和学习风格,采用指导、辅导和协助促进学生学习活动,这是支持性教育在学与教的活动中的体现出来的本质特征。
    4.多专业整合:支持性教育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社会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例如课堂上,学生可以有观察、模仿和示范等多种社会学习的机会,“小先生”等重要机制,而且在此基础上可以调动更多的教学资源和专业资源,如对需要的学生提供学习辅具、相关服务和专业治疗等,用更多的途径来帮助学生达成教育教学目标或实现相同的功能。
(三)建立正向行为支持系统
    发展性障碍儿童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是随班就读面对的一个难题,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所谓的挑战行为,支持性教育主张建立三个水平的正向行为支持系统。
    1.建立学校的正向行为支持系统:学校的正向行为支持系统在于将原来意义上的限制性或惩罚性的纪律演变成积极行为的期许。这样的纪律(倡导的行为准则)被认为是在所有环境中让所有教师和学生获得成功的工具。整个学校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气氛,用一种持续、积极的纪律系统代替惩罚性的纪律系统,结果导致持续面向所有学生的正向行为支持系统。
    2.在班级水平上的行为支持:在班级中建立积极的增强性背景,让所有学生的良性行为在这种背景中得到积极的肯定与强化,问题行为得不到赞许,并利用好的行为替代问题行为。在建立教室的正向行为支持系统时,目标将扩展并支持学校范围内系统,以便学生能够成功地适应有关课程的、教学风格的、教室常规和环境方面的各种变化,学校、教室管理系统的一致性有利于增进学生、职员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与默契;增加所有环境中的人员在行为管理中一致性,最终目标在于增进学生、教师、相关人员和家长的预期性。
    3.建立个人水平的行为支持:针对有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行为功能分析,用良性行为替代问题行为的功能。个别行为支持在积极的教室环境和适当的学校支持系统中将变得更为有效。在理解与合作态度的条件下,个人支持方案将得到最佳实施。个别学生的正向行为支持包括:(1)指导和教会学生使用新的技能取代问题行为,(2)做一些预先的环境安排来预防问题行为和阻止不希望的行为得到鼓励。(3)对过程进行监督与评估,并对计划进行必要的再检验。在一些情景中,支持计划也应该包括一些应急措施以确保安全和快速脱离严重的危险情景(这是对一些危机学生和目标行为必须要求的)    
(四)建立家庭、社区支持系统
    建立家庭和社区的支持系统是支持性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它实现了校内外教育的有机整合。
    1.建立家庭及相关自然支持系统:自然支持系统是指在整合的环境中开发出的自然支持方式。这些支持来自家庭的成员、邻居、朋友和亲戚等。他们的支持功能是多方面的,从日常社会生活到学习、就业等,是支持系统中持续和最为实用的因素。
    2.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包括社区中的政府、公益机构、医院、商店以及社工人员和专业人员。他们可以提供法律、政策、专业和非专业的支持与相关服务。
六、结语
    随班就读走向以“生活质量”为导向的支持性教育是我国现代特殊教育发展的一种进程。我们期望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我国特殊教育现代化进程,经历了“正常化”、“回归主流”、“融合教育”和“全纳教育”理念的探究,在21世纪初能通过支持性教育寻求一种更切合中国国情的新思路和新实践。
作者:许家成(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 )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