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易网

如何理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答案:6  悬赏:40  
解决时间 2021-01-18 06:10
  • 提问者网友:动次大次蹦擦擦
  • 2021-01-17 12:15
如何理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最佳答案
  • 二级知识专家网友:时间的尘埃
  • 2021-01-17 13:06
此语出自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前后文如下:”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及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余英时语或可做一注脚:“中国很多史学家都梦想写通史,那是因为历史传统的关系,通史在中国文化上的意义不同,我们理想的通史是司马迁式的,所谓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不得了的大综合。或者像司马光写《资治通鉴》,但《通鉴》已不算“通”,只能从三家分晋开始;还必须有七八个专家给他专门做研究,他自己写成最后稿本,现在还保存一本司马光通鉴稿,看看别的专家的东西,他来改写贯通。但他的问题不像现在的通史,那是给皇帝看的:怎么治,怎么乱,治乱的原因在哪里?有很清楚的目标。从历史上得到一些统治的教训,怎么样治理这个国家,是一个镜子。我们现在是给谁写呢?写通史就有不同的观点,有的从文化观点,有的从平民观点。我们每个人都想知道平民怎么想的,可是平民根本没有资料,农民每天耕田,晚上回家吃饭,有什么东西可以作资料呢?他的感想不可能写出来,有人代他写出来也不能作为代表。今天写通史的情况不一样了,通史是教科书,“成一家之言”就不是通了,只是一个人的看法。写通史希望销路好,就不能成一家之言,是集众家之言,所以观念变了。在这种情形下,写通史要靠综合能力和叙事本领,与司马迁和司马光完全不同了。……我是学历史的,基本上讲的就是“通古今之变”的问题。古今怎么变化,那必须有一个整体的构想。在古今之变中,就有具体的如何“通”的问题。我不写通史,往往集中精神研究每一个时代的特殊问题。但“通”的观念永远在我心里。我愿意借这个机会说明,中国古代“通史”的观念和现代教科书式的通史,不是一回事。传统的观念预设着一种全能的超越观点,好像上帝一样,可以看到全史的整体,所以在“通古今之变”上面还要加上“究天人之际”。史学家是人,人一定在地上某一个时空交叉点上,就会受我的时空交叉点的经验所限制,不可能看到想象中上帝的眼光。哪一个史学家不是在时空交叉点上活着呢?离开时间和空间,能够存在吗?“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杯酒困英雄
  • 2021-01-17 18:17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本意:想借用探究自然和人的时候【过程】,通晓【了解】古今的种种变化,形成一套自有特色的理论。
就是说【我们】在研究自然与人的时时刻刻的过程中,逐渐了解过去到现在种种因素的差异转变,最终自己会完成某一方面极具独到见解的理论【体系】。
  • 2楼网友:大漠
  • 2021-01-17 17:39
究天人之际,就是懂了宇宙人生的真理,通古今之变,就是通达古今所有人的各种理解以及经验,成一家之言,就是融汇前两者和当前局势,成就你自己的道
  • 3楼网友:酒醒三更
  • 2021-01-17 16:49
大意:研究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认识历史发展变化的轨迹,形成一种独立的观点学说。
  • 4楼网友:長槍戰八方
  • 2021-01-17 15:32
通过史实现象揭示本质,探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依相对关系通晓从古到今的社会的各种发展演变,进而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道理通过史实记述,有所取舍褒贬,寄寓理想形成自己独特自成一家的史学理论学说.
  • 5楼网友:怙棘
  • 2021-01-17 14:28
司马迁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任何人都不要自以为掌握了绝对真理,面对天道与人道之间纷繁复杂的境况,审视古今奇奇怪怪的变化多端,我们不能不认真探索,细心考究,我们得出的结论之多也只是一家之言。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