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易网

问下有关中元节的一些内容和祭祀活动

答案:1  悬赏:80  
解决时间 2021-10-13 17:38
  • 提问者网友:太高姿态
  • 2021-10-12 20:04
问下有关中元节的一些内容和祭祀活动
最佳答案
  • 二级知识专家网友:执傲
  • 2021-10-12 21:14
【中元节放灯习俗】七月十五主要习俗为家家户户放水灯(也叫河灯或荷花灯),僧、道、俗皆有其传统。一般做成荷花瓣形,点上蜡烛,飘浮在河水之上,以普度孤魂,这也是“中元节”的由来。“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所以上元张灯在陆地,中元张灯在水里。无数盏河灯放在缓缓流动的河水中,星星点点,闪闪烁烁,给盂兰盆节留下了无尽的情思。
全国各地的中元节习俗

〔河北省〕
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省〕〕
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河南省〕
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山东省〕
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陕西省〕
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幡」。
〔江苏省〕
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征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孤」。
〔四川省〕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迭、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啰!」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
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于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于一片大树树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江西省〕
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于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福建省〕
永福县中元节,已嫁之女子须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称中元为「烧纸衣节」。已嫁之女准备父母之衣冠袍笏置于箱中,以纱笼之,名为「纱箱」,送父母家。闽中中元有普度之俗,无论城乡必定举行,其经费则由人沿门募集。即使极贫穷之家,也会想尽办法筹款来应付。有谚语道:「普度不出钱,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爷要来接」。举行普度时,也有子弟乐团之演出。
〔广东省〕
曲江县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头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归善县民以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据传因当年元兵南下,为了避兵灾,故提早一天过节。澄海县中元节祭祖先及灶神。德庆州中元以冬叶裹粉作饼,名为「架桥」,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阳县施孤时,有钱人家还会买下犁耙、水车,甚至穷人家的女孩,分别写在纸片上,施食时也把纸片撒下。买不起农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凭单领取。
〔广西省〕
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
〔云南省〕
腾越人祭祖后焚包,又用黄瓜一只,刻成船形,叫「黄瓜船」,与包一起焚化。

台湾的中元节习俗

在清光绪初年,福建巡辅王凯泰的「台湾杂咏」中,就有首普渡诗说:「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池庆中元」。诗里说的,就是一百余年前,台湾做七月十五时,两者合在一座道场中举行的情况。
红笺,亦称为中元门签,这是目前台湾南部特有的习俗,这种小型的门签于中元祭典前贴在住家的门楣或门边上,表示这户人家参与某一座庙的祭祀活动,属于道教之祭典器物。
在民间所俗称的「鬼月」期间里,台湾各地都会举办各种祭祀活动。大约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七月初一】:
是鬼门开的日子,当天傍晚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准备丰厚的牲礼,准备拜门口,敬奉好兄弟,俗称「孝月头」或说「拜门口」。供品有(一)五味碗(鸡、鸭、鱼、肉、菜等五种)亦可更丰富;(二)糕点、粿、酒;(三)水果;(四)米粉、米饭;(五)盥洗用具;(六)银纸、经衣、鞭炮。
【七月十五】:
除了前面介绍的『盂兰盆会』和『三宫大帝』的祭祀活动,中元节还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就是普渡了。普渡在台湾分为『公普』和『私普』两种。
私普:
早期的私普,各地均会以村庄或乡镇为单位,轮流举行普渡,把七月的每一天都排的满满的,使孤魂野鬼每天都有得吃。但后来却逐渐变成轮流吃拜拜的奢侈恶习了,不但贫苦的农家不胜负担,在普渡大张宴席时,每每引起酗酒、殴斗的意外事件。后来便统一于七月十五日举行普渡。往年,鹿港地区流传着一首「普渡歌」,从其中就可探出当时普渡的盛况了。
七月初一放水灯、初二普王宫、初三米市街、初四文武庙、初五城隍宫、初六涂城、初七七娘生、初八新宫边、初九兴化妈祖宫口、初十港底、十一菜园、十二龙山寺、十三衙门、十四饫鬼埕、十五旧宫、十六东石、十七郭厝、十八营盘地、十九杉行街、廿后寮仔、廿一后车路、廿二船仔头、廿三街尾、廿四宫后、廿五许厝埔、廿六牛墟头、廿七安平镇、廿八濠仔寮、廿九通港普、卅日龟粿店、八月初一米粉寮、初二乞食吃无聊。

公普
公普为地方上规模最大,最为重要的普渡,所谓公普即为各村落都要在同一天以同一个寺庙为中心举行祭典,著名的「基隆中元祭」,就是属于这种。
举行这种公普大祭时,主普者必须是当地的富豪,才有能力捐出大笔费用,招待孤魂野鬼。但是据说,若有饿鬼吃不饱,就会向主普纠缠,因此,大家都不愿当主普,所以后来大都由庙来主办,这也就是后来大家都称「庙普」为「公普」的原因。
竖灯篙、普渡公灯
另外,在祭典过程中的『竖灯篙、点普渡公灯、放水灯』、『抢孤』等习俗,也是中元节的重要活动。

【竖灯篙、普渡公灯、放水灯】
台湾民间的普渡法会或中元祭典中,在活动正式展开之前,都会有竖灯篙、点普渡公灯或放水灯等活动。
竖灯篙:
举行公普的前夕,要通知孤魂前来领受普渡,就得在庙前「竖灯篙」,以便招魂。
所谓「灯篙」,就是一根高几丈的木竿或竹竿,在顶端吊起灯笼,入夜后点亮。民间相信,灯篙竖得愈高,所招聚的鬼魂愈多。为了避免饿鬼太多无法应付,平时只竖起两、三丈高左右的灯篙,只有在大普渡的时候,才竖五丈以上的灯篙。
普渡公灯:
此外,普渡期间,中南部民间会在自宅门口挂起「普渡公灯」,目的在替孤魂野鬼照路。供灯者每天黄昏必须焚香膜拜,点亮小灯,至第二天早晨再烧香熄灯。

除了家宅前私设的普渡公灯外,有些村庄于出入口,也有公设的灯,另外还有寺庙于鬼月设灯照路,但不管是由谁设立,都必须在六月底前弄妥,至鬼月之后才能撤除。
放水灯

至于溺毙的「好兄弟」,则用「放水灯」来通知。放水灯是基隆、中港等港口所特有的活动。水灯又分为『水灯头』、『水灯排』两种。
水灯头:之一为圆形灯笼,另有一种作成房屋形状的水灯,俗称「纸厝」。
水灯排:则以木材为原料,扎成长四、五丈,宽丈余的筏形,分为数千格或数百格,每格悬一盏灯。

放水灯的游行行列是以乐队为前导,有时还有男女儿童装扮成鱼虾水族之类参加游行,巡回市街后到达河岸。河岸上放一张桌子,上有三牲祭品,请僧道诵经致祭后,再将屋形的水灯放入水中。水灯由各大姓提供,上面注明其姓氏。相传水灯流得愈快愈远,表示该字姓人家当年的运气愈好。
抢孤
在板桥、头城、恒春、澎湖等地盛行在中元时举行「抢孤」的活动,抢孤的孤棚分为『饭棚』和『孤棚』两种。
饭棚:
规模较小,棚上是放置一箩米饭,经由法师施展「化食法」后,可一化十、十化百,以免饿死鬼吃不饱而危害人间,一般在正式抢孤之前举行,是抢孤大典的序幕。

头城抢孤
头城的抢孤活动起源很早,可追溯至清朝道光年间,但在民国三十八年左右,曾因故遭到禁止,直至八十年代初,这项中断长达四十三年的民俗盛会,才又恢复举办。

谢灯篙、跳钟馗
鬼月结束,还有『普渡公收灯』『谢灯篙』『跳钟魁』等相关活动。
普渡公收灯、谢灯篙:
是普渡结束之后相对于点普渡公灯、竖灯篙的活动,在下午四、五点时,须祭拜孤魂野鬼,请其打道回府,结束一整个月的祭拜活动,故大都定于七月底或八月初。这样的祭拜仪式,民间又称为『孝月底』,祭品、祭仪皆同七月初一日的『拜门口』。
跳钟馗:
跳钟馗是早期台湾常见的道士活动之一。传说钟馗为唐代科举状元,晋见唐王准备敕封时,皇帝却因他长的浓眉大眼、奇丑无比,将他赶出金殿,钟馗一怒当场头撞金殿而亡,皇帝后悔却已经来不及了,于是赐他青铜剑,命他游遍天下,斩妖除魔。
民间于中元普渡结束后,会以「跳钟馗」的仪式把孤魂野鬼请出阳间,而跳钟馗的方式有二:一是由人操演傀儡戏偶演出,二是由真人装扮演出。据说,无论是那一种,民间认为跳钟馗时,煞气很重,没事尽量不要在现场逗留,若是非要留在现场的人,也必须佩带平安符,而且不可以开口说话,更不可以喊他人的姓名。

孤棚:
是由涂满奶油的竹制「孤柱」撑起「棚架」,正中央则竖立起绑满了不同食物的「孤栈」,参赛者兵分多路,从各个方向朝孤棚前进,先抢到孤棚顶端祭品的队伍获胜。这项活动不能用蛮力,而是要智取,并且全队要同心协力才能将队友送上孤棚的顶端。这项活动在头城已成为中元节时最重要的活动,并吸引许多观光客前往参观。
早年的抢孤,原是在庙庭前搭设高台,台上敬备三牲、五牲、粿粽、孤饭、山珍海味等堆积如山,待僧人或道士诵经渡魂之后,铜锣一响,上百成千的群众相争拥进孤棚,把供品抢夺一空,现场秩序大乱,往往发生死伤,这也是后来停办的原因之一。
后来的抢孤活动,虽保留了传统搭棚的风俗,但一改过去的与鬼争食的混乱活动方式,改以群策群力的体育竞赛来举行,直至今日。
新竹的中元节,则因为有台湾地区地位最高的「威灵公都城隍」驻守,每年中元节的城隍爷出巡遶境,就成了年中一大盛事。由于七月鬼门关大开,为恐众鬼在阳间滋事,必得请出城隍爷来遶境镇抚一番,以保平安。城隍出巡时,照例要请附近大小庙宇的神明共襄盛举。游行队伍的主角是城隍爷的神轿。随行的还包括各子弟团所出的阵头、艺阁,以及相貌狰狞恐布的七爷、八爷(即范、谢将军)。七爷、八爷项间悬挂一串「孤饼」,妇女多会乞求回去给幼小的子女吃,据说吃了可使小孩平安长大。
城隍遶境的路线还包括新竹的郑氏家庙。郑氏家庙是开台进士郑用锡一族之家庙。早年城隍甫翻修重建时,曾仰赖郑氏的捐款。因此,每年中元节城隍爷都会到郑氏家庙去表达感谢之意。
台湾的客家聚落中元普度以新埔的义民庙公普为代表。义民庙的由来,可溯至康熙六○年(一七二二)的朱一贵叛变,及干隆五一年(一七八二)的林爽文之乱。当时各地响应而起的民兵流窜全省,打家劫舍。新竹地区的客家人为了捍卫乡土,就自组卫队与他们交战,前后战死者达数百人。当地乡绅乃将他们的遗骨合葬于现在的义民庙,每年七月廿日举行普度,干隆皇帝并御赐「褒忠亭」匾额以为嘉奖。
义民庙普度的特色之一,就是自清朝以来,每年都举办的神猪、神羊比赛。前五名的神猪重量一定都超出一千台斤。两神羊的选拔则是以角的长短来比赛。一九七六年枋寮村曾出现角长两台尺八寸的神羊。为使神猪、神羊更引人注目,饲主们还会为他们搭建美仑美奂的展示棚,并为神猪、神羊戴上眼镜、帽子,打扮成绅士的模样,十分可爱。
普度的典礼自农历七月十八日迎斗灯揭开序幕。十九日恭迎义民爷遶境,晚上并有水灯、阵头、大旗、锣鼓表演等活动。七月廿日上午十时公祭,十二时午供,下午普施。十七时净孤筵,二十三时收孤。庙方并演出三天平安戏,供应麻糬、糖粥给诸信士食用。施糖粥是义民庙的传统习之一。早期义民庙偶尔要接济一些贫困百姓,所以煮糖粥给贫民充饥。中断多年后,在一九八八年庆祝建庙二百周年时,又再度熬煮糖粥供信士食用。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