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易网

安庆的历史名人的资料

答案:1  悬赏:10  
解决时间 2021-10-13 15:19
  • 提问者网友:疯子也有疯子的情调
  • 2021-10-13 04:13
安庆的历史名人的资料
最佳答案
  • 二级知识专家网友:独行浪子会拥风
  • 2021-10-13 05:29
方苞(1668—1749),字凤九,一字灵皋,晚年号望溪,祖籍今义津镇方皋庄。苞生于江苏六合之留稼村,自幼聪慧,24岁至京城,入国子监,以文会友,名声大振,被称为“江南第一”。大学士李光地称赞其文章是“韩欧复出,北宋后无此作也”。方苞32岁考取江南乡试第一名。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考取进士第四名。时母病回乡,未应殿试。后因给《南山集》作序案发,被株连下江宁县监狱。不久,解到京城下刑部狱,定为死刑。在狱中两年,仍坚持著作,著成《礼记析疑》和《丧礼或问》。康熙五十二年,因重臣李光地极力营救,始得康熙皇帝亲笔批示“方苞学问天下莫不闻”,遂免死出狱,以平民身份入南书房作皇帝的文学侍从,后来又移到养蒙斋编修《乐律》,康熙六十一年,充武英殿修书总裁。雍正九年(1731年)解除旗籍,授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次年迁翰林院侍讲学士。雍正十一年,提升为内阁学士,任礼部侍郎,充《一统志》总裁。雍正十三年,充《皇清文颖》副总裁。清乾隆元年(1736年),再次入南书房,充《三礼书》副总裁。乾隆四年,被谴革职,仍留三礼馆修书。乾隆七年,因病告老还乡,乾隆帝赐翰林院侍讲衔。从此,他在家闭门谢客著书,乾隆十四年病逝,享年82岁,葬于江苏六合。
  方苞首创“义法”说,倡“道”“文”统一,论文提倡“义法”,为桐城派散文理论奠定了基础。后来桐城派文章的理论,即以方苞所提倡的“义法”为纲领,继续发展完善,于是形成主盟清代文坛的桐城派,影响深远,至今仍为全国学术界重视,方苞也因此被称为桐城派的鼻祖。其一生著文甚富,有《周官集注》13卷、《周官析疑》36卷、《集外文》10卷、《补遗》14卷等,另删订了《通志堂宋元经解》。
  刘 大 櫆
  刘大櫆(1698—1780),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今汤沟镇陈家洲人。
  大櫆受教于同乡吴直,才华出众。20多岁以布衣入京,方苞见到他的文章,极其叹服说:“如苞何足算哉!邑子刘生乃国士尔!”并赞他是韩愈、欧阳修一流人物,一时名噪京城,士大夫多愿与其结交。雍正七年(1729年)、十年,两次参加考试都登副榜。乾隆六年(1741年),由方苞荐举应博学鸿词科,被大学士张廷玉压制落选。张后知大櫆同邑,深婉惜。乾隆十五年,张廷玉特举其参试经学,又未被录取。大櫆60岁后为黟县教谕。几年后告归,居枞阳江滨不再出游,以文学教授生徒。
  大櫆师事方苞,深得方苞的推许;他又是姚鼐的老师,故为“桐城派三祖”之一。大櫆虽出方苞之门,但文风不同,方苞深于经学,对文章提倡义法,用笔严谨,简明确切;大櫆兼重古文的神韵,博采《庄》、《骚》、《左》、《史》、韩、柳、欧、苏之长,才气雄放,波澜壮阔。形成“日丽春敷,风云变态”的风格。不仅如此,大櫆对“阳湖派”的形成影响也很大。乾隆间,常州钱鲁斯受业于大櫆之门,后与大櫆弟子王灼一起以“师说”传诵于阳湖恽敬、武进张惠言。恽、张二人始尽弃骈俪之学,专治桐城派古文,传人日众,后称“阳湖派”。
  大櫆修干美髯,性格豪放,纵声读古诗文,韵调铿锵,喜饮酒,好吟诗。大櫆著作有《文集》10卷、《诗集》6卷、《古文约选》48卷、《历朝诗约选》93卷等。逝世后,葬于今金社乡向荣村刘家苕箕地,墓为省级保护文物。
  姚 鼐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又名惜抱轩,祖籍在今义津镇姚王集,其十世祖姚之兰始迁居桐城城里。鼐幼嗜学,伯父姚范授以经文,又从刘大櫆学习古文,表现出非凡的天资。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进士,授庶吉士。3年后,散馆改主事,分属兵部;旋又补礼部仪制司主事。后历任山东、湖南乡试副考官,会试同考官和刑部广东司郎中等职。清廷开四库全书馆,鼐被荐入馆充篡修官。书成,鼐乞养归里,不入仕途,时年44岁。
  姚鼐在继方、刘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合一的主张,发展方苞的“义法”论,使桐城派的文论,更具有完整的体系和周密的理论性。鼐对传统文论的另一重大贡献是提出富有创见性的“阴阳刚柔说”,这对我国古代散文审美理论和风格特征是一次重大突破。鼐著有《九经说》19卷、《三传补注》3卷、《惜抱轩文集》16卷等。嘉庆十五年(1810年),姚鼐卒于南京钟山书院,时年85岁。嘉庆二十四年,与元配夫人张氏合葬于今义津镇阮畈村铁门口。今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吴 汝 纶

  吴汝纶(1840—1903),字挚甫,今会宫乡老桥村吴牛庄人。
  汝纶幼时家贫,刻苦读书,爱好古文辞,鄙弃俗学。清同治三年(1864年)中举,次年中进士,授内阁中书。曾国藩爱其才,留佐幕府,为“曾门四大弟子”之一。国藩死,又入幕李鸿章。在入幕曾、李期间,曾、李奏议多出之他的手笔。先后出任深州、冀州知州。汝纶每到一地,首先重视教育,后弃官从教,任保定莲池书院院长;光绪二十八年,清廷任命他为京师大学堂教习,并加五品官衔。
  汝纶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为国育人,以求“富国强兵”。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深入探求西方的科学和哲学。在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后,即赴日本考察学制。在考察期间,深入数十处学堂,不分昼夜,手录备忘,编成《东游丛录》一书,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介绍日本教育的专著。在日期间,明治天皇还特地接见了他。由日本回国后,途经省城安庆,借巡抚衙门南院,办起了桐城学堂,自认堂长,并请日本学者早川东明任教。为勉励后人,他亲笔题写“勉成国器”的匾额和“后十百年人才奋兴,胚胎于此;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的楹联。这所学堂即今桐城中学的前身,它是安徽省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是吴汝纶推行新式教育的实验园地,其影响巨大而深远。
  汝纶博学多才,著述近50卷,是桐城派的后期大师。卒后葬家乡吴牛山,墓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庆的骄傲——钱前
  中国首次克隆水稻农艺性状功能基因中国农科院水稻所年轻科学家、院一级杰出人才钱前博士领导的课题组,与《水稻重要性状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项目组其他科学家合作,在水稻分蘖分子遗传学机理研究和功能基因克隆等方面取得突出进展。
  该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NATURE》上。这是中国近20年来,首次在世界上克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应用前景的主要农作物重要农艺性状的功能基因,也是中国动植物功能基因研究成果首次在国际高水平杂志上发表。
  据了解,该项研究以在水稻育种中发现的分蘖极端突变体为材料,通过遗传图谱定位克隆技术,科学家分离鉴定了水稻分蘖控制基因MOC1。遗传分析表明,MOC1是由单基因隐性突变造成的,MOC1编码一个转录因子,属于植物基因组特有的基因转录因子家族的一个成员。作为主控基因的MOC1调控了一个精细而复杂的信号传递网络,并通过此网络调节水稻分蘖牙的形成及其正常生长发育。通过对其功能与信号转导途径的深入研究,对了解禾谷类作物分蘖调控的分子机理,并进而应用于水稻等禾谷类作物超级品种的培育,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应用意义。
  目前,国家正投入巨资,全面开展了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并作为重大科技专项“功能基因组和生物芯片”的重要内容,重点探索控制水稻产量、品质与抗逆性的奥秘,克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分蘖是水稻等禾本科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分枝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水稻的产量,是培育“超级水稻”的一个重要方面。该成果标志着中国水稻功能基因研究已具备国际领先的能力。
  中国科普网
  钱前简介
  钱 前: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安徽安庆人,1962年出生,1979年毕业于安庆二中。农业部水稻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遗传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7年-2003年,任中日合作研究“利用生物技术创新水稻种质”的项目科学家。
  1983年、1989年、1995年分别于南开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中国农科院获农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水稻遗传学等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SCI收录15篇,2003年4月在《NATURE》发表原始论文。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和浙江省科技进步奖等多项,1998年获浙江省青年科技奖,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同年成为中国科学院第一批高级访问学者。2002年获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并入选中国农业科学院首批杰出人才。
  目前主持、参与国家“973”、“863”项目等科研项目多项。主要研究方向是水稻种质资源创新。主要研究内容:
  1. 分子遗传研究
  开展了分子标记鉴定真、假杂交稻种;定位了单蘖、低纤维素、巨大胚基因、广亲和以及新矮源等基因;并克隆了单蘖、低纤维素基因。
  2. 经典遗传及育种基础理论研究
  对水稻特异性状的遗传有较为系统的研究;发掘的赤霉素欠失体、细胞质白绿苗等突变体。
  3. 水稻新性状米研究
  改变把水稻作为粮食作物的传统观念,使之成为粮经兼顾型作物。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