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易网

为什么大足石刻那么出名呢?

答案:1  悬赏:70  
解决时间 2021-10-17 04:38
  • 提问者网友:蓝琪梦莎
  • 2021-10-16 17:27
为什么大足石刻那么出名呢?
最佳答案
  • 二级知识专家网友:你可爱的野爹
  • 2021-10-16 18:45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大足石刻始于晚唐,历经五代而盛于两宋,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中的忧秀代表。石窟多达76处,共有造像6万余躯,石刻铭文10万余字,总称大足石刻。其中,尤以北山摩崖石刻和宝顶山摩崖石刻最集中。
北山,即古龙岗山,共290龛窟。著名龛窟,如心神车窟,窟正中之皤龙“心神车”尤为奇伟。其间净宝瓶观音、多罗、文殊、玉印观音、如意珠观音、普贤、日月观音、数珠手观音等,雕刻对称,严谨有序,浑然一体。八躯菩萨像,丰腴圆润,典雅大方,为此间石刻之精华。北宋著名书家蔡京所书《赵懿简公神道碑》,碑高3.7米,宽1.37米,书法艺术价值较高。
宝顶山,风景幽丽,共13处石刻,以大佛湾和小佛湾规模最大。大佛湾为幽深的马蹄形山湾,雕刻分布在东、南、北三面,先以小佛湾为蓝图,后在此雕造。由19组佛经故事组成的大型群雕,各种雕像达15O00多躯,设计之精巧,竟无一雷同,破了“千佛一面”之说。宝顶圆觉洞,为整石开凿,宽敞如室。洞正壁刻佛像三尊,主佛前有跪菩萨一尊,俯首合十,恭敬虔诚,左右壁为十二圆觉菩萨,跌坐莲台,妙丽庄严,姿态不一,衣服、肌肉质感真实,似薄纱突身,衣裙流畅自如。壁间刻楼台亭阁,人物鸟兽,花草树木,幽泉怪石,近似写实作品,是大佛湾雕刻的精华。
大足石刻,“凡佛典所载,无不备列”,在艺术上“神的人化与人的神化”达到高度统一。 内容摘要:过去一向表现为清净、庄严、神圣的寺庙也不能幸免于商品经济强有力的冲击。大足作为宋代巴渝市民的佛教圣地,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它的神圣灵光变得黯然无彩,其宗教艺术渗透着强烈的世俗化思想意识。
关键词:宋代大足石刻装饰特征市民意识表现
一、宋代大足石刻装饰特征
大足石窟主要由北山和宝顶山石窟组成。
宋代大足北山石刻装饰特征与巴渝市民意识探微

北山摩崖造像近万尊,主要为世俗祈佛出资雕刻。这些造像题材在当时民间极为流行,是佛教世俗化的产物,异于中国前期石窟。
其中公元10世纪后期至12世纪中叶的宋代造像题材广泛,数量最多,在全国宋代石窟中首屈一指。其中,尤以观音像最为突出,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体现了宋代的审美情趣。它没有汉代画像的苍劲古拙,也不具备南北朝造像的巍峨伟岸,更不似唐代造像的雄浑壮丽,它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清丽俊逸,而这种变化又离不开继承与借鉴。在继承传统技巧方面,我们明显地看出,在造像人物的衣褶上,有着从汉代画像流传下来的“曲铁盘丝”般的线条;在菩萨的宝冠和衣饰上有着典型的传统装饰;在大起大落的块面划分上,在浑圆刀法的运用上,仍能看出犍陀罗艺术的影响。

四川五代造像迄今发现以大足最多、保存最好。大足五代造像全部集中在北山。 北山,古名龙岗山,海拔560米,位于县城西北2.5公里处。是大足石刻最集中的地方之一,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山石刻起于晚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昌普渝合四川都指挥兼静南军节度使韦君靖在龙岗山建永昌寨,经五代至南宋绍兴时期(未包括少量晚期造像),历时250余年。造像主要集中在佛湾,共有290个龛窟,其中五代约有106个龛,晚唐约有20个龛。
晚唐造像题材有12种类型,以观音及观音、地藏合龛和阿弥陀佛胁侍观音、地藏居多。造像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衣纹细密,薄衣贴体,具有盛唐遗风。第5号毗沙门天王龛、第9号千手观音龛、第10号释迦牟尼佛龛、第51号三世佛龛、第52号阿弥陀佛龛等都是其代表作品。尤其是第 245号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刻“西方三圣”、“三品九生”、“未生怨”、“十六观”及伎乐天人、楼台亭阁等;人物造像539身,各种器物460余件,保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在中国石窟同类题材造像中首屈一指。

公元10世纪中叶的五代造像占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国这一时期造像最多的地区,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造像题材有18种,出现了药师经变、陀罗尼经幢等新内容。其艺术特点是小巧玲珑,体态多变,神情潇洒,纹饰渐趋繁丽,呈现出由唐至宋的过渡风格。绲?3号的佛、菩萨像,既有唐代雕刻的丰满古朴,又具宋代造像的修长身躯。第273号的千手观音及其侍者、第281号的东方药师净土变相等,薄衣贴体颇具唐风,仪容秀丽又似宋刻。

公元10世纪后期至12世纪中叶的宋代造像题材广泛,多达21种,尤以观音最为突出,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体现了宋代的审美情趣。造像具有人物个性鲜明,体态优 美,比例匀称,穿戴艳丽等特点。最具代表性的是建于公元1142~1146年间的第136号转轮经藏窟。该窟造像以恬静的面部刻划反映其内心之宁静,以玲珑的衣冠显其身份的高贵。以线造型,线面并重,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璎珞蔽体,飘带满身,花簇珠串,玲珑剔透,装饰味浓;且多保存完好,宛如新刻,被公认为是“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其它如第125号数珠手观音、第113号和第133号水月观音、第155号孔雀明王窟、第177号泗洲大圣龛、第180号十三观音变相窟等都是这一时期的珍品。这些造像的形象、姿态、性 格、神情以至衣褶、饰物等,皆耐人寻味;组合变化丰富,刻工精美,步步移,面面观,出人意料的意境层出不穷。

北山摩崖造像中,现存碑碣7通。其中,刻于公元895年的《韦君靖碑》,具有补唐史的重要价值;刻于公元1163~1189年间的《赵懿简公神道碑》,系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京所书,为书法艺术之珍品;二十二章《古文孝经碑》,则被史家们称之为“寰宇间仅此一刻”。此外,还存有题刻、诗词17 件,造像记77件。对历史地理、宗教信仰、石窟断代分期、历史人物等的研究皆具较高价值。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