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易网

下一篇潮州节日民俗的作文

答案:1  悬赏:60  
解决时间 2021-10-17 21:50
  • 提问者网友:贪了杯
  • 2021-10-16 22:10
下一篇潮州节日民俗的作文
最佳答案
  • 二级知识专家网友:duile
  • 2021-10-16 23:44
土神的祭祀,是种社区性的节日。潮汕人把这种节日俗称为“营大老爷”。
这种节日起源于土地崇拜,上地崇拜导致土神的产生。土地之神,古人称之为“社”,潮汕人则把它叫做土地公或者伯公。土神的祭祀,有两种性质。一种出于对所耕种的土地的崇拜,是对土地上生长五谷,供给人们食粮的报德;一种出于对所定居的土地的崇拜,是对土地营建乡邑,保护人门安居的感恩。在亡古时期已经是这样。商代的甲骨文,就有“要不要向邦国的土神祈求丰年”的卜问(《前》4·17·3);近年在郑州商代工城遗址发掘出一处以立石为中心的祭祀地,考古学家说,这是建城时祭祀土神的遗迹(裴明相《郑州商代王城的布局及其文化内涵》)。在潮汕,伯公的祭祀仍然保留着这两种性质。上面提到的六月廿六引自公生,属于前一种性质。潮汕人建房子、创村寨要先拜伯公,属于后一种性质,而乡闾间在春日对伯公的祭祀,则两种性质兼具。例如,《普宁县志》载:
(二月)春社日,各乡农民具香帛、酒馔,相率祀其乡之土神,以祈谷。祀毕,聚饮于神侧,曰“做社”。《南澳县志》也载:
(二月)二日,各街社里逐户敛钱,宰牲演戏,赛当境土神,名曰“春祈福”。
春日社神的祭祀,既有五谷丰登的祈祷,也有台境安宁的冀求。在潮汕社会最基层的里社,社神大多就是伯公。
营大老爷是由乡闾的伯公祭祀发展而来的。
乡间社神的祭祀,本来只是一种宗教仪式,后来,由于在祭祀过程出现了某种社会组织形式,社祭本身也就开始有了其他的功能,这种发展,在南北朝时已经出现。《荆楚岁时记》说:
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飧其昨。
可知梁朝时候,社祭之日,邻里合会醵钱买办牲酒祭品,先祭过土神,然后大家一起聚餐。社祭除了酬神之外,显然也有了增进邻里团结、加强乡村治理的作用。于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在社区的整合与扩展的过程,产生了社祭和庙祀的混和,即在一个扩大了的社区中,由某一座神庙承担起社坛的功能。这座神庙所供奉的某一位神明也就成为这个社区的社神,潮汕人将它称做“大老爷”。
潮汕各地的大老爷名目众多。其中有进入朝廷规定把典的神明,如城隍、关爷、妈祖等等;有佛道诸神,如南极大帝、玄天上帝、吕祖等等;更多的是民间创设奉祀的杂神,如三山国王、安济圣王、双忠圣工、雨仙爷、水仙爷、龙尾爷、珍珠娘等等。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社区里,各色名目的老爷按照其祭祀范围的大小,被组织在一个有等级的系统之中。在乡村,里社各有所祀的伯公,全村有共祀的大老爷;有些地方,相邻的几个村子由于行政上或者经济上的原因而有了密切的关系,也有数村共祀的大老爷。在城镇,街巷各有所祀的伯公,各坊有共祀的大老爷,而其上又有全城镇共祀的大老爷。这些伯公、老爷的祭祀,还保留着上古上神春祈的遗风,时间集中在农历年初,故潮汕有“营神正、二月”的俗谚?
营神的营,是潮汕方言词,在这个短语里,它保留着回绕(《汉书颜注》)和畛域(《文选薛注》)的古义。上神的祭杞而称作“营大老爷”,是因为祭祀过程,必有土神巡土安境的仪式。照潮汕人通常的说法,营老爷分文营和武营两种。在最基层的社区,文营的做法,是在祭祀仪式过后。将老爷请上神轿,由选定的丁壮抬着,仪仗鼓乐前导,巡遍社区的每一条巷子,再绕社区的边界游行一圈, 回到神厂。武营的做法,一般只有乡村社区才采用。祭祀仪式过后,要先用红布将神像捆紧在神轿上,做好疾跑的准备。营神开始,各条巷子的巷头都燃起篝火。丁壮们抬起神像,飞奔来到篝火前,用力把神座举到头上,纵身跳过火堆,跑过小巷。跑完村里的巷子,又跑出田洋,抬着老爷巡游村界,回到神厂。潮汕人把这种做法叫做“走老爷”——潮州话的走,是跑的意思,这也是一个保留着古义的方言词。不管是文营还是武营,其原始意义,都在净土驱邪。不过,这一宗教仪式对于每个社区,实际上又有着整顿社区秩序、强化社区治理的功能。
在营大老爷的日子,要演戏酬神。老爷出巡的仪仗队伍,由标旗、彩景、醒狮、歌舞、大锣鼓、潮乐队各个并不固定的部分组成,尽管由于社区具体情况不同,仪仗队的规模可能差别甚大,但都充分展示了观赏和娱乐的性质。于是,坊乡的这种土神之祭,毫无疑义地成为一个社区性的节日

正月里走亲访友,听说正月初四日是个好日子,有几家孩子已是十五岁年纪的家里都选这天给孩子“出花园”。俺是穷人家的娃,十五岁那年俺爹妈没能给俺出个花园玩玩,也就没教俺啥叫“出花园”,只是每当经过古城区西马路时总觉着天天在过节似的,因为这条狭长的街道不知啥时候起成了婚嫁用品、“出花园”用物的专卖街了。红通通的一条街道,啥时经过都是一片红灿灿,明晃晃,看着心里也觉亮堂,实在有趣。直到现在有啥弄不明白的玩意都能上个网摆渡摆渡,俺才明白这个“出花园”原来是咱们潮汕大地的人民给自家孩子办的一个成人礼。

漫话“出花园”

昔年潮州民俗,孩子(有些地方仅限于男孩)满十五岁时,要举行“出花园”仪式拜别公婆神,表示告别童年已经成人。

由于我国幅员广大,寒暖有差别,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风俗迥异,在视成年的年限上也有所不同。一般是以男子二十岁(戴冠)、女子十五岁(插笄)为成年。在云南省宁菠县的摩梭人则皆在十三岁(穿裤子、穿裙子)时举行成年礼。

我国民间奉祀公婆神(有的地方叫“公婆母”),南方盛于北方,且由来已久。宋杨循吉《除夜杂咏》说:“买糖迎灶帝,酌水祀床公”。公婆神即花公花母,因把香炉安放在眠床脚旁,也称作“床脚婆”又因只把至孩子十五岁,故又称为“十五岁神”。诞生孩子的家庭多要奉把公婆,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公婆生日,要办礼物供奉。
潮俗为孩子祀公婆及举行“出花园”仪式,有二层意思:把公婆是为子女平安成长的一种祈求;出花园则是孩子成人的一种表示。父母为求得子女平安,把孩子托给花公花母保护,因此又称孩子为“花仔”,这是“出花园”一词的由来。
出花园的仪式,据《潮州的习俗》记载:

在出花园那一天,要办菜五碗(计鸭一只,蟹一碗,猪肝一碗,龙箭鱼一碗,蛋一碗)和香烛银纸食品等,安放在睡床里拜公婆。那出花园的儿童,要穿一套蓝色的新衣裳和一双新的红皮展,去拜公婆,拜后家里就办了许多食物,其中必定要特别做一样猪肝炒葱的菜(葱谐音聪,表示吃了才聪明。笔者注),叫他或她坐在一张坐北朝南的桌子前吃,吃的时候,做母亲的要跑到他或她的身旁念诀道:“阿奴是坐北朝南,阿奴已经成人”。

不过,出花园的仪式在潮属各地的做法也不尽相同。如月份有的选在五月,物品有以三牲果品的,菜碗则六碗、十二碗不等,形式也不尽相同。

至于所祀公婆的原型是何许人?各地所说不一。潮汕地方一般认为是唐朝汾阳郡主郭于仪(有兄弟九人及八子八女)夫妇。如饶平县三饶城隍庙前院的西配殿(公婆厅)内,所塑花公花母及一群孩子,相传便是郭氏夫妇。

据《全像中国三百神?床神》所载,公婆则是周文王夫妇。在北京朝阳门外东岳庙正院的西配殿(广嗣殿)里,所祀的九天监生明素真君和九天卫房圣母元君即是。公婆原型的文王夫妇说,是取其多于, 也是源于《封神演义》第十四回所载,谓姬昌本有九十九个儿子,后又在燕山收养了雷震子,凑成百子之数。但就《封神》一书的出现时间言,可知此说是出自明代之后

这是两个比较广泛且隆重的潮州节日风俗 希望能帮到你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