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易网

关于“团圆饭”

答案:1  悬赏:60  
解决时间 2021-10-17 10:01
  • 提问者网友:饥饿走向夜
  • 2021-10-16 18:57
关于“团圆饭”
最佳答案
  • 二级知识专家网友:罪歌
  • 2021-10-16 19:42
过年了,在除夕之夜,全家人围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上一顿团圆饭,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延续已久的风俗习惯。而且是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全国皆然,就连久居异国他乡的华人也是如此。
过去,团圆饭在哪里吃?根本不是问题。就是在此之前的十几年里,在自己家里备上一桌丰盛的团圆饭,加上一台电视播放的春节联欢晚会,这就是大多数中国家庭的除夕夜。然而,近几年来这一传统的“团圆饭”的吃法在一般的家庭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到酒店、餐馆过年、吃团圆饭,已经成了大江南北中国人家庭的时尚选择。据互联网的最新信息以及从各大酒店、餐饮企业获得的信息可知,现在虽然离农历乙酉年的春节还有十来天,可各大酒店、餐馆预订团圆饭的火爆程度已经让人吃惊了,有的早已爆满。
众所周知,“团圆饭”,又叫“年夜饭”、“团年饭”,而我们此次研讨会的题目是“欢欢喜喜过大年,酒店年宴年文化论坛”。在此之前,我一直称呼“团圆饭”,而不提“年宴”,是否与本次论坛主旨不相符。对此,容我作一点解释。
我个人认为,“年文化”已然把“年宴”包括在内姑且不论,在“欢欢喜喜过大年”的氛围中,“团圆饭”或是“团年饭”的称谓似乎较之“年宴”更加恰如其分。年宴由于规格化、程式化的特点,总是给人有那么点呆板与局限的感觉,尽管年宴本来属于“家宴”的范畴。于是,我对此做过这样的思考,人们为什么现在都喜欢跑到酒店、餐馆吃“团圆饭”,但却并不愿意在那儿待上一个夜晚,直到迎新辞旧的“交子”时刻的到来。大概主要的原因就在于酒店、餐馆把传统的充满欢乐意境的“团圆饭”搞成了程序化的,甚至有点严肃的规格宴席。换句话说,人们年三十晚上到酒店、餐馆仅仅是去吃饭,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去“过年”。关于这个问题,以后还要讨论,此处先打住。下面先来谈第一个问题。
一、“团圆饭”的文化、技术含量与品牌效应
历史学家和民俗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华夏民族“过大年”的习俗,保守的说法至今已有近3000多年的历史了,而除夕之夜守岁吃“团圆饭”的习俗是过年中富有标志性的活动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团圆饭”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厚重的文化积淀与广大华夏子孙后代的受众群体。如此一个富有民族文化魅力的主题餐饮项目,在进入近代的商业运作以来,其影响力远远不如泊来的“圣诞大餐”红火,尤其是在我国北方的大城市。原因何在?应当引起业界人士的重视与思考。
笔者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就已然不在家里过年,属于较早走出家庭到酒店、餐馆“过年”的一分子。然而,在酒店、餐馆过除夕夜的感觉实事求是地说,已经没有了在家里过年的那份感觉与年味了。除夕夜之所以想到酒店、餐馆进餐,说白了不过是为了省去除夕夜自己在家里的忙碌与麻烦,而是躲到酒店、餐馆吃顿“饭”而已。
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到酒店、餐馆过年仅仅是为了去吃上一顿美味佳肴,而没有了“年趣”,那还有什么过年的意义呢。现在有好多人都在纷纷议论,说现今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了。那么,中国人过年在追求什么样的“意思”呢?其实,就是追求传统的过年的趣味,就是民俗学者们所说的“年味”或“年趣”。那么,什么是“年味”和“年趣”呢,我个人认为,就是凝聚在过年活动中的以洋溢着融融亲情的团聚为中心所形成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蕴含与五彩缤纷的民俗文化娱乐活动。
试想一下,无论是今天还是过去,我们过年仅仅就是为了吃上一顿美味佳肴的年夜饭吗?当然不是。人们为什么特别看重“团圆饭”?是因为它可以体现出过年的文化趣味,也就是说“年趣”。记得小时候在农村老家过年吃“团圆饭”的情景,面对平时从来都吃不到的各种美味的吃食的时候,其实任凭你的胃口再好,也已经吃不下多少了,但心里的那份愉悦与兴奋、充实与满足感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事实上,那时摆在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根本无法与今天大酒店里的山珍海味相提并论。
吃团圆饭,是举国上下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最为热闹欢快的时刻。大年夜,丰盛的年菜美食摆了满满的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人们共吃“团圆饭”,此时此刻,无论是老人、小孩、男人、女人,人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欢笑,心头的慰籍与充实感已经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在享受着满桌的佳肴盛馔,更是在享受着那份欢乐与喜庆的气氛。桌上的大菜、冷菜、热炒、点心,抑或是各种各样的吃食,都各具美好的寓意。在我国的南方,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象征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个好彩头;更有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以及各具特色的甜食和美酒。除夕夜,即使不会喝酒的人,也要多少喝一点。
在咱们山东各地,除夕夜的团圆饭更是热闹非凡,各种美馔佳肴的美好寓意可谓丰富多彩。年糕、饺子、团圆饼、鸡、鱼、合菜、南瓜、芋头、炒花生、隔年菜之类,可谓应有尽有,每一种食品都有一个美好的寓意,或祝福阖家团圆,或寄托人们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希冀,或象征人们对财富的追求,或祝愿家人身体健康、诸事如意等等,家家户户都借助“团圆饭”中的种种食品来表达人们对家运兴旺和美满生活的祈望,表征了华夏民族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家庭是社会的基石。“团圆饭”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民俗文化活动,一年一度的“团圆饭”充分表现出家庭成员互敬互爱与天伦之乐,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这种天伦之乐把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表现的淋漓尽致。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无限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骄傲。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通过上面的论述,问题已经了然在心,华夏民族过年吃“团圆饭”的本质,并不仅仅以口腹之欲为满足,而真真正正吸引人的地方是“团圆饭”的文化蕴涵所在。
1、“团圆饭”首先是一个文化载体
如上所述,“团圆饭”虽然是过年中的饮食活动,其实它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的“吃”的范畴,而上升为一种文化娱乐与精神审美活动。确切地说,“团圆饭”是过年中人们借助饮食活动来表达华夏民族群体文化心理的一种方式。因此,我们说“团圆饭”首先是一个年节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的是数千年华夏民族“年文化”的文明积淀与文化蕴涵。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今的酒店、餐馆仅仅靠几样美味佳肴,或者说是靠一定的烹饪技术就可以展示“团圆饭”的无限魅力,那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难怪人们在酒店、餐馆里吃“团圆饭”,并不是一直等到除旧迎新的那一刻的原因所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到酒店、餐馆吃“团圆饭”不会待的时间很久,甚至一般在晚上八、九点钟的时候就回到自己的家里,一边看电视里的春节联欢晚会,一边再忙活着包饺子(也有人买酒店里现成的饺子带回家),等到子夜时分,随着联欢晚会零点钟声敲响的时候,下饺子,放鞭炮,辞旧迎新。
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在酒店、餐馆里吃“团圆饭”根本找不到年的趣味,于是也就失去了“团圆饭”的真正意义所在。
现以我省胶东地区民间“团圆饭”的组成来看一下它的民俗文化是多么的丰富多彩。
大体说来,胶东地区民间一桌传统的“团圆饭”并没有什么山珍海味,不过是一些在平常日子里不能常吃的食物,如年糕、饺子、团圆饼、鸡、鱼、合菜、南瓜、芋头、炒花生、隔年菜之类。关键问题就在于,除夕夜的“团圆饭”,所吃的每一种食物都有一定的美好寓意或象征意义。年糕必须是用粘性小黄米加工而成的,象征美好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以及“步步高升”之意;饺子自不必说,但除夕夜的饺子里要包上各种各样的吉祥物,如硬币、大枣、栗子、花生、糖块之类,而每一种物品都有一个美好的、足以鼓舞人们乐观向上的象征意义;鸡与“吉”谐音,象征吉祥如意;用鱼做成的菜肴是不可少的,这也是人人皆知的,有“年年有余财”的美好期冀。更有许多家庭把长长的带鱼,不施刀工一圈圈把它圈摆在碗里蒸熟,谓之“圈福”;南瓜,胶东民间誉为“金瓜”,主妇们在切南瓜的时候,嘴里还要念念有词,不过是一些祈望来年发财之类的吉祥民谣,其寓意不言自明;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团圆饼”,这“团圆饼”是用一般的发酵面团加工而成的,饼中间的夹层里放上大枣、红糖之类,饼的上面按家里人的属相做成鸡、狗、龙、虎等的形象,年前蒸熟,于除夕夜食用,每人把属于自己属相部分的饼吃掉,以示阖家团圆,象征全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团团圆圆,美美满满。
这里所列举的不过是除夕“团圆饭”的部分食品,已经使人兴奋不已了。其实,何止是“团圆饭”中的各种食品各具美好的寓意,就连煮饭炒菜的用具、盛具、燃料都是有一定讲究的,绝不可以随便乱来。奇妙的是,在如此众多的有讲究的食品、用品的限制中,人们所感觉到的“年趣”却是轻松愉快和随心所欲的,没有一丁点的束缚感。这个问题,笔者直到成年后,才逐渐明白了个中的道理。因为传统的年节虽有许许多多的规矩和礼节,但那些规矩和礼节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因而很容易在人们的心中得到共鸣和认同,所以并不觉得有什么约束和不便的感觉。
而今,到酒店、餐馆里吃“团圆饭”,无论如何也是找不到这样的感觉的,这也难怪人们为什么在如此美好的除夕之夜吃“团圆饭”,却并不愿意在那里待上一个晚上的原因所在。因为,在酒店、餐馆中过年,除了丰盛的美馔佳肴之外,缺少的正是真正的“年味”与“年趣”,一言以蔽之,也就是说缺少了那份本该属于“过年”的民俗文化底蕴。
2、烹饪技术是展示饮食文化的表现与手段
由此看来,“团圆饭”是否是山珍海味并不重要,是否具有高超的烹饪技术也并不重要,问题的关键在于“团圆饭”是否承载了更多的“年趣”。当然,这并不是说烹饪技术在“团圆饭”的饮食活动中显得无足轻重,而事实恰恰相反。优良的烹饪技艺正是用来展示年节饮食文化的有效表现手段,如果没有烹饪技艺的艺术表现力,“团圆饭”的种种食品也就失去了优美的形态与诱人的口味,从而也就失去了年节食品的审美情趣。近几年来,沉寂多年的胶东“花饽饽”(现在称为“礼馍”),过去仅仅在农村广为流行,而今已在各大城市中大兴其道,成为过年的抢手货。原因何在,它的美味可口与日常的馒头比较其实并无大别,而吸引人的地方笔者认为恰恰就是它那优美、吉祥的造型与透过烹饪技艺所展示出来的审美情趣。
过年食品优美、吉祥造型的本身就蕴涵着无限丰富的文化信息与文化娱乐元素,因而能够成为年节最为抢眼的风景之一,这是靠着有效的烹饪技艺表现出来的。
“花饽饽”是如此,“团圆饭”中的其它的食品也是如此,限于篇幅,恕不一一述说。
3、“团圆饭”是一个充满无限魅力的文化品牌
既然“团圆饭”是一个文化载体,烹饪技艺是展示年节饮食文化的表现形式,那么我们的酒店、餐馆把“团圆饭”仅仅当作一种应时的宴席来设计,只注重其菜肴的档次、菜品的种类、价格的定位与餐厅的服务,而恰恰把“团圆饭”的核心内容,即民俗文化品位所忽略,笔者认为这就是舍本逐末。所以,现今人们虽然大多都愿意到酒店、餐馆过年吃“团圆饭”,并不是真正想到酒店、餐馆里去寻找那份应有的“年趣”,而仅仅是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之后为了免除在家里劳作的麻烦而已。
因此,我们认为,“团圆饭”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充满了无限魅力的文化品牌,是一个颇具市场潜力的文化卖点。如果能够经过餐饮业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从年节民俗文化的层面来打造、设计“团圆饭”,从品牌运作的市场高度来经营“团圆饭”,那将可以把它做的无限大,并最终成为富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圣诞大餐”,是非常有可能的。
我们这里之所以说应当把“团圆饭”当作一个文化品牌来运作,是因为我们的“过年”不仅仅只有一个“除夕夜”,她是一个完整时段的节庆活动。而现在的好多酒店、餐馆,只以除夕夜的“团圆饭”为主,没有把她从品牌架构、成系列宴饮活动来进行策划和设计。
笔者以为,除夕夜的“团圆饭”仅仅是传统“过年”饮食活动的一部分,甚至是很小的一部分。在我国城镇,春节的时限以现有国家的法定假日一周计算,其饮食的消费空间应该说是相当大的。因而,“团圆饭”的设计应该成系列、有规模,以春节丰富多彩的年文化底蕴为基础,创造出五彩缤纷的“团圆饭”系列产品。除了除夕夜的“年夜饭”之外,还可以设计出一系列的过年宴席,如:
初一人们习惯在走街串巷给亲朋好友拜年后的“新春欢乐拜年宴”;
初二闺女女婿携手回家给父母拜年的“翁婿合欢宴”(济南地区为初二,胶东地区旧时为初四);
初三、初四,人们开始到异地走亲访友进行拜年活动,于是可以设计许许多多的以体现亲情交流为主题的“亲情聚福宴”;其中也自然包括朋友、同事、同学宴饮相聚的“欢乐平安宴”;
正月初五的传统习俗谓之“破五”,应吃破五饺子,可设计“破五饺子宴”等等。
以“团圆饭”为主题的春节系列年宴,如果策划、设计的有特色,有文化品味,有浓郁的“年味”与“年趣”,相信一定会赢得无数家庭的青睐,会拥有大量的消费群体。而以“团圆饭”为主题打造的餐饮品牌也可能由此盛极整个春节。
当我们把华夏民族的“团圆饭”做成在世界范围内响当当的餐饮品牌的时候,相信西方人也会模仿我们过年、吃“团圆饭”,成为丰富西方人饮食生活的一部分。到那时,真正富有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特色的“圣诞大餐”,就会淋漓尽致地在世界各地尽情地展现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的无限风采与魅力。
二、“团圆饭”主题系列宴席策划提要
经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说“团圆饭”是把美味佳肴的物质享受与民俗文化大餐的精神享受,以及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巧妙地融为一体。因此“团圆饭”既有物质层面的设计,也有精神层面的设计,可以说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高度统一。这是把“团圆饭”用于商业性运作的时候,在进行品牌设计的时候,必须应予以考虑的关键所在。
1、“团圆饭”文化层面的分析与设计
如果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团圆饭”的精神文明层面,她应该从如下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设计。
第一,“团圆饭”具有的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大家知道,我国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语境描述。而事实上,在我国民间的“团圆饭”不仅仅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有的地方几乎是村与村、邻与邻的习俗都是不尽相同的。因而,“团圆饭”的审美风格也是丰富多彩的。如果从较为宽泛的地域文化层面来审视“团圆饭”的设计,胶东地区与鲁中地区、鲁西北地区、鲁北地区是有明显区别的,因而在设计“团圆饭”时必须展现不同的地域民俗文化特色,诸如具有胶东渔家风格的“团圆饭”、富有鲁西南湖区食俗风格的“团圆饭”、具有展示鲁中风格的“团圆饭”等等,都有它们各自适应的消费群体。
第二,“团圆饭”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家庭聚餐的特色。欢欢喜喜过大年,团团圆圆吃年饭,既是对年文化氛围的描述,也是体现融融亲情、伦理之常、天伦之乐的直白。酒店、餐馆在设计、制作、供应“团圆饭”的时候,往往无法在有限的餐厅空间充分体现“团圆饭”的家庭特色,仅仅有亲人团聚是不够的,而应该全面营造出过年时的那份亲人间的天伦之乐与美食合欢的融融浓情。这种家庭伦理之乐气氛的创造,除了餐中配备的食品应具有各种美好的象征意义与寓意之外,还应该在就餐的背景上精心策划一番,就如同泊来的“圣诞大餐”那样,不仅有“圣诞大餐”标志性的大菜火鸡,更有各色各样的圣诞礼物,以及圣诞老人的造势等。唯如此,才能创造出在酒店、餐馆吃“团圆饭”与在家里感觉相似的“年趣”。
第三,尽情创造出“团圆饭”富于互动效果的娱乐性特点。其实,我们都知道,过年喜庆欢乐、心情舒畅趣味的营造,是靠全家人在办年、忙年过程中的参与形成的。记得旧时,在家里过除夕夜的时候,无论大人还是小孩人人都有事做,有的剁馅、调馅、包饺子,有的烧火炒栗子、炒花生,有的摆设祭桌上的各种物品等,而到了子时辞旧迎新的时候,那更是一派全家人忙碌的景象,煮饺子的、放鞭炮的、燃纸钱的、上香点蜡烛的、摆供品与准备“团圆饭”餐桌的,就连小孩也会争先恐后地抓一大把筷子在手,然后数数家里有几个人等等。总之,大家都是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了过年的乐趣与心理满足,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充分运用了互动效果,靠大家共同努力营造出过年的那份喜气洋洋、欢快愉悦的氛围。酒店、餐馆在设计“团圆饭”的时候也应尽可能地体现出这一点,多制造一些让客人有参与机会的环节,以提高人们在酒店、餐馆过年的参与性、娱乐性,充分利用互动效果来制造出年的趣味。如猜谜语、寻宝藏、放鞭炮(今年大多数城市已经解禁),以及创造一些具有浓郁民俗特色的活动,如剪纸、捏面人、变魔术、包饺子等等,这些活动只要提前设计好,不仅可以节省酒店的劳动力,而且还可以提升和增加销售额。因为,在除夕夜以及整个春节期间,人们对花钱从来都是不吝啬的,只要这钱花的有意义、有乐趣。
人们最不喜欢的是到酒店、餐馆过除夕夜的时候,与一桌丰盛的美馔佳肴加上电视春节联欢晚会为伴,这应该是人们之所以认为过年越来越觉得索然无味的根源所在。如果酒店、餐馆在置办“团圆饭”的时候能够从目前过年无“年趣”的误区走出来,那将会吸引无数的家庭到酒店、餐馆去过年。
2、“团圆饭”食品组合的分析与设计
无庸置疑,“团圆饭”仅有文化内容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团圆饭”中的各种食品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因而物质层面的载体是“团圆饭”的基础所在。所以,一桌“团圆饭”食品菜肴的设计与搭配就显得非常重要,是不可过于随意的。“团圆饭”各种食品的运用,除了食品本身的美好寓意之外,也需要考虑食品的种类、菜肴的质量、档次、名贵程度、烹饪技艺、造型效果、色彩审美等,在追求饮食健康的今天,营养的配合也是不可忽视的。
传统的“团圆饭”可以忽略营养组合,也可以不管科学搭配,满桌的食品皆以约定俗成的吉庆食品为主要组合,如前面所述的南方“团圆饭”必有火锅、鱼、汤圆、萝卜等食品。而在我国的北方,“团圆饭”中必不可少的如年糕、饺子、团圆饼、鸡、鱼、南瓜菜、隔年菜之类。由此来看,传统的“团圆饭”无论是在南方还是北方,食品的运用考虑的主要是它们的美好寓意,而今天的酒店、餐馆进行各种“团圆饭”的设计时,除了要照顾到一些有象征吉庆意义食品的合理运用外,还应结合最新的饮食科学成果和科技元素。
在数千年来所形成的“团圆饭”中融进浓郁的时代气息,如有的酒店甚至推出了中西风格相融合的“港式年夜饭”、“圣诞大餐年夜饭”等,不已而足,属于不错的创意。
当然,在以“团圆饭”为主题设计系列年宴的时候,除了充分运用各种方式的吉祥食品的同时,还应充分地与现代各色宴席相结合,设计出如突出原料特色的主题宴席、突出不同地方风味特色的主题宴席、突出民俗文化特色的主题宴席,以及适应不同家庭单位(如三人之家、多人之家)的主题宴席等。甚至包括在吉祥食品的运用与设计上也可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如可以把传统的自制“团圆饼”用奶油蛋糕代替,用奶油在上面雕塑出十二生肖的形象,也是饶有风趣的,等等。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