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易网

佛教如何看待进取和执着

答案:1  悬赏:0  
解决时间 2021-01-12 09:56
  • 提问者网友:轮囘Li巡影
  • 2021-01-11 16:03
佛教如何看待进取和执着
最佳答案
  • 二级知识专家网友:洒脱疯子
  • 2021-01-11 17:18
佛教常说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不能执着,要学会“放下”。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的无常……
但佛家所指的“不执着”、“放下”是指“不强求”、“不贪爱!”并不是让我们“放弃”一切。
富贵和名利也是过去积累的福报,贫穷和卑微是一种业重,没有福报的表现,所以佛教徒并不是“放弃”所有,尽显穷人相,我们不仅仅不“放弃”,我们佛家还有各种忏悔业障、培养福报的法,为我们、也为众生消业增福,使我们当下的身心更加安乐,生活更加美好。
如果我们自身都在为生活贫乏而苦恼,又如何专心、坚持办道修行?虽然我们当下这个色身也是无常的,都会有坏灭,不存在的一天,我们对色身也不能贪爱执着,放下才能出离生死六道,才能得解脱。但是从修行到解脱需要一个过程,在我们还未出离三界,还在娑婆世界的时候,我们修行需要依靠这个色身来充当修行的法器,色身不能维持或者色身不能相对自在,又拿什么来成就道业?
佛教徒不能贪图荣华富贵,不能贪名图利,贪爱令众生六道受生,生死缠缚,不能出离,只有断除贪欲心,才能得解脱,这个是佛教的观点没错。
“贪嗔痴”为佛教三毒,令众生烦恼缠缚,流转于生死六道间。所以佛教化我们欲出离生死大海,需断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其中的贪,就是指对财、色、名、食、睡这五欲的贪爱执着。
但是佛教徒所说的:看破、放下、不执着、断除贪欲,并不是让人“放弃”不努力、不奋斗的意思。而是说:是我们的不拒绝,不是我们的不强求。
佛家对五欲的理解:
财:人没有钱寸步难行,所以我们需要财,但是只为维持生计,不能过分贪着。
色:俗人皆有爱欲,我们并不反对,但爱欲常令众生沉沦生死六道,是障道因缘,佛家需勤修梵行,断尽爱欲。
名:修行人不贪名图利,但是出家人如果没有名,就没有弘法的能力,所以需要一定的知名度,只是不为虚荣心而求名,但为利益众生而求名!
食:我们虽已办道修行,但还在种出离因,未证出离果,色身尚存,生死未了“为成道业,故受此食”而不为贪爱世间美味而受食。
睡:凡夫色身皆有疲劳困乏,为支持精力而睡,但是不能懈怠贪睡,《法句经》云:“是日已过,命则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追答出家人作为僧宝住世,续佛慧命,绍弘佛法,则必须为人师表,令众生生信心、令众生生恭敬之心。弘法利生皆需要福报。
出家人如果过分贫穷,一是没有能力利益众生,二令众生讥嫌佛子皆是穷困潦倒之辈,对僧宝不能生恭敬心,出家人则不能为众生表法。所以出家人需要财,只是为维持色身,为众生表法,利益众生而求财,而不为贪图富贵而求财。
出家人如果没有一点知名度,就没有能力弘法,亦不能令众生生信心,所以出家人需要名,只是为弘佛法,广利众生而求名,而不为贪慕虚荣而求名。
就好比如果你们见到一个佛教徒,家庭不顺,事业不顺,又穷,又倒霉,你们肯定会认为:佛教徒都是因为家庭不顺,事业不顺,感情失意,对生活彻底失去了信心和希望,想从佛法上寻求精神安慰,逃避现实,不想靠自己双手劳动,来当社会的寄生虫,混饭吃的!你们肯定瞧不起佛教徒,对佛教徒生不起恭敬心,生不起信心,你们讥嫌佛教徒,就自然会讥嫌佛法,你们也不会来接受佛法的教化,因为佛教徒在众生面前就是表法的。
但是如果一个佛教徒:家庭富裕,事业有成,你们肯定认为佛教徒都是真的看破、放下,来修行,来了生死的。你们对佛教徒自然会生恭敬心,生信心,你们佛教徒生恭敬心,生信心,就会对佛法生恭敬心,生信心……
因此,我们不仅要进取,还要不断的消业障,培养福报,以为更好的办道修行,更好的利益众生,为我们了托生死积累资粮!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