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易网

求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动员大会的学生发言稿

答案:1  悬赏:40  
解决时间 2021-10-19 14:06
  • 提问者网友:棒棒糖
  • 2021-10-18 23:38
求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动员大会的学生发言稿
最佳答案
  • 二级知识专家网友:行雁书
  • 2021-10-19 01:03
高中学习的八个误区

去年9月初,我回高中母校,在新生动员大会上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言。

我本算不上是“优秀”毕业生,但由于种种机缘巧合,我有幸获得了这个机会,可以向学弟学妹们讲述一下我所经历的高中生活,以及自己的经验和教训。

整个高中生活,我过得并不理想,走了很多弯路。幸运的是,我在高三时终于认识到而且勇敢地回头正视它们。这个过程是残忍而艰辛的。因为否定了自己的不少学习方法、作息习惯--而且是在临近高考的时候。
我在痛苦中思考,在思考中痛苦。但我已无路可退。
这些惨痛的教训,只要能使后来者少走一些弯路,就不失其存在的意义了……

那次发言之后,一直很希望能有更多的同学看到,提醒他们切勿重蹈覆辙。
来到我学网,这个愿望更加强烈。现在,回忆一下当初的腹稿o(∩_∩)o…希望能对处于高中的同学有一点点启发。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是本校07级毕业生M。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和大家谈一谈我的高中生活。

昨天,我去西峡漂流。在路上遇到两个人在锯木头。爸爸说:“你看,这段木头是弯的,然而锯成一截截就成了直的了。”看似平常的一句话,使我想了很多。我联想到了我的高中生活--同样的道理,在你高中的某个小小的阶段中,你可能觉得你的学习、处事方法是正确的,对自己有帮助的--正如那一小截一小截笔直的木头一样。但是当你高中走完、回首三年生活,你可能会发现,你这三年绕了一个大大的弯……
我想,这就是所谓的“误区”吧。
在这里,我希望我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向大家阐述一下我所认为的高中学习的八个误区。

误区一:认为不学习也能取得好成绩。
我们只需稍动脑子就能分辨出这个问题的真假。不学习=取得好成绩?世上哪有这个道理!但是,有些同学仍然很迷惑--“你看***,上课睡觉,下课打球,寝室聊天,回家空手,但是考试成绩仍然比我好--这可是我亲眼看到的,总不会有假吧!”
的确存在这样一种情况,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
我们每周放假一天,若星期日我们学习7个小时(并不多),就相当于我们把下个星期的每一天的学习时间无形中增加了一个小时;若星期日我们学习14个小时(能做到的--尤其是对于高三的学生)呢?
这平均到每天的一个小时,我们完全可以用来劳逸结合--不错,在别人学习的时候,你可以睡觉、打球、聊天、思考,而且绝对学习时间并不比别人少,相对来看,劳逸结合,效率更高--这一切只需要你假期小小的自觉性和行动力。
再来算一笔大帐吧!假设暑假45天,每天学习7小时(上午2.5小时,下午2.5小时,晚上2小时--so easy),秋季学期15周,等于你把下学期每一天的学习时间无形中延长了3个小时!三个小时啊!
也许你会说,我假期学习,别人也学习,算这有什么用!?当你走过高中,你会发现能够坚持假期每天学习7小时的同学,很少很少--尽管并不难。

误区二:认为不学习也能取得好成绩。
与误区一相比,字面上没有任何不同。然而,它可能来自自己的体验,来自自身的认同。因此,更具有隐蔽性和危害性。
我在高中曾经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况:发奋学习一段时间,考试结果并不理想;因此泄气松懈了一段,考分却比前一次还要高。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单从表象看,却会导致很可怕的结论--不学习更能取得好成绩。
我曾经感到迷茫,因为事实如此,而且不止一次。也许这是命运?刻意追求的反而得不到?
我终于明白,这是个误区。
它的关键在于:学习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需要时间。
你发奋学习,也许你认为学到的东西都已理解,但知识仍有一个消化的过程。消化,在大脑中,潜意识。拿我来说,一段时间猛攻数学,有的题仍然不太开窍。然而,放一放,不去管它,一个星期以后再拿出来看,可能会豁然开朗。背政治也是如此。背过之后放一放,两个星期左右背过的内容在脑海里不由自主就浮现出来了。这是大脑潜意识的消化吸收过程,需要时间。当你发奋学习而考试成绩不够理想时,是不是可以想一想,学过的知识可能还没来得及经过潜意识的吸收而融会贯通。当你松懈下来却取得好成绩时,你需要明白,是前一段的耕耘经过了潜移默化,在这次考试中获得了收获。
不由得联想到了睡觉--偶尔一次熬到很晚,第二天很早便起竟然毫无困意。的确,一天两天可以,第三天便会疲惫不堪。
共性中存在个性,但我们不能把个性当作共性。想得深一点,明白的便不止一点。

误区三:不正确的竞争心态。
同学之间,学习起来你争我赶固然不错。但我更觉得,一个学校的学习气氛应该是互助大于竞争。只有互助,方能水涨船高,带动一个学校的整体学习风气与学习成绩,从而使每一个学生获益。
我希望大家在学习中能有正确的竞争、互助心态。因为这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大有裨益的。在这里,我想给大家念一段话。这是我刚上高中时一位哥哥写给我的,给我很大启发。(从信封里掏出信)
“……实际上从我上网起,就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学习上的,思想上的,或者开导我或者鼓励我。我非常感激他们。而且我发现,我报答他们的最好方法不是为他们做什么……,而是像他们一样尽可能多的帮助别人。一对一的帮助和报答永远是封闭的和狭隘的。所以我也像他们一样去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我也希望今后的你也能为这个接力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这样回报方式才是所有人都希望并赞赏的。……”
我想说的是,这段话其实也是我高中三年一直奋斗的目标。你们刚刚入学,近期将会有不少学长向你们介绍他们认为不错的学习经验。希望你们可以认真地听、认真地想、也认真地去实践。同时,我也希望,三年之后,你们也可以坐在这里(我指了一下桌子)向你们的学弟学妹们谈一谈你们高中三年的感悟。

误区四:认为分数可以准确衡量自己的学习能力、知识掌握程度。
分数的衡量,非常片面。我们可以举个简单的例子:首先排除考试中的一切不确定因素,假设本学期学习10个知识点。你掌握了1、3、4、5、6、7、8、10--8个知识点;你同桌掌握了2、3、4、7、8、9、10--7个知识点;考试考核了2、6、8、9、10--5个知识点。我们可以算一下,你得了60分,而你同桌得了80分。然而,你能说你的同桌比你学得好么?要知道,这并不是一种极端的情况啊!
由此延伸,当你的成绩忽上忽下时,你要想一想,自己得高分时可能是与自己熟悉的知识点“撞”上了,并不一定是自己的实力真的有那么大的飞跃;得低分时,也许是碰上了自己的薄弱环节,补上就好,不用过于沮丧。
解决这种不确定性的唯一办法就是--你把所有的知识点全部掌握。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所要做的,是通过考试,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把这种不确定性发生的几率降到最低。“厚德博学,止于至善”^_^

误区五:一味延长学习时间,忽视学习效率。
我上高中时,听到“学习效率”,并不很理解,认为是很虚的一个词。倒是学习时间,是自己真正能够把握的。
直到高三我才明白,这是一个极大的错误。
一次高三班会时,我这样说:“……我近期感触最深的,就是学习时间与学习效率。我可以说是够勤奋了,早晨5:10就起床,晚上11点多才睡。然而,我这么早起床做了些什么呢?看书,脑袋昏昏沉沉,眼睛都睁不开,不由得头一沉一沉。仍然硬撑着。我是坐在书桌前,可是学到了什么呢?这种恶劣的状态一直延续到上午。上课一直昏昏欲睡,却又强迫自己睁开酸痛的眼睛。
“其实这几年都是这样,情况或轻或重而已。我一直不敢去自己思考,思考自己这样做是否值得。因为我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如果反被证明自己的努力更不利于学习,将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情。但是现在,我认为我必须好好想想--
“早晨早起20分钟,只是获得比别人早起20分钟的满足感,久而久之,却透支了自己的健康;不仅如此,还使得整个上午将近4个小时的时间可以用“没有效率”概括。早起20分钟,却因此虚度了4个小时。更不用说焦急、自责的情绪。
“我真的可以说,这样做,得不偿失。”

误区六:不重视心理素质的锻炼。
心理素质非常重要。我到高三才渐渐明白。
每次考试,我脑中的弦都绷得非常紧……
在高考理综考试刚开始时,我涂着答题卡。当涂到“科目”时,我忽然想到上一场--数学考试,似乎“科目”没有涂。我仔细地想,一点儿印象也没有。12道选择题60分,60分啊……我当时真的很犹豫要不要继续参加考试,因为如果少了60分,高考对我就一点儿意义也没有了。当时,我真的很悔恨,一遍又一遍地想从六楼上跳下去……真的,什么都没有顾忌到。我想问问老师“科目”没有涂是否要紧,又害怕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自己会支撑不住。我一边默默地哭一边答卷。
直到考完英语,爸爸看我心情不好,问我原因。我终于说出了,他说,如果是这样的话,没关系,不怪你。我这才敢拿起电话,给老师打电话,问“科目”没涂是否要紧。老师说,不要紧,查卷老师会帮你涂上的。
查卷老师会帮我涂上的。是的。然而--
平时250分左右的理综,只考了201。
在同学们的水平相差不大的条件下,心理素质比知识掌握程度更决定成败。
因此,平时的考试,我们应当把它作为提高自己心理素质的极好时机。
把会做的题做好,不会做的题做完。
没有良好的心态,高考不会成功;具备良好的心态,高考有可能超常发挥。你选择哪个?

误区七:急功近利地学习。
学习是一点一滴踏踏实实积累的过程,急不得。从高一开始,慢慢地学,做题不必太多,但一定要真正理解,明白考核方向、解决问题所用到的知识,并且最重要的是--能够举一反三。我要说的是,知识的学习真有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脚踏实地地耐心积累,你高一高二成绩可能只是中等偏上,但到高三,到最后冲刺阶段,你就会不知不觉变到班级甚至年级前几名。高中三年保持同样的学习节奏,高三也不会太累,踏踏实实按部就班,并且坚信会有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心理压力就不会太大,会很轻松地度过这三年。

误区八:一味追求做题数量而忽视质量。
高考题,万变不离其宗。正是因为无法充分理解课本上的概念的用法、无法对课本上的习题举一反三,才需要做题。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做较少数量的题就能收到很大的成效。否则,你就只是在“记题”而不是“解题”(理解题目)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