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易网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有哪些?

答案:7  悬赏:0  
解决时间 2021-10-12 22:09
  • 提问者网友:遁入空寂
  • 2021-10-12 16:29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有哪些?
最佳答案
  • 二级知识专家网友:白昼之月
  • 2021-10-12 17:40
心理健康又称心理卫生,包括两方面含义:(1)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2)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心理健康还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健康,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广义的心理健康,则是以促进人们心理调节、发展更大的效能为目标,使人们在环境中健康生活,保持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更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贡献。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千夜
  • 2021-10-12 22:30
答: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正确和灵活运用教学原则,是提高教学质量重要的保证。 实例:林老师是这样教低年级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首先出示一个长方体的铅笔盒,让学生说出它的形状,告诉学生这是个长方体。然后,教师让学生从不同侧面仔细观察它的特点,并让学生讨论。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出长方体的特点,接下来问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正方体?学生都争先恐后的举手,而老师先请一位胆子最小,平时最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另一位也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作了补充发言,林老师耐心地表扬和鼓励了他们。最后,老师让每一个学生用预先准备好的材料制作一个纸制的正方体,做完后,让学生看着自己制作的正方体把它的特点说出来,以复习巩固本节课的学习要点。 林老师的这节课贯彻了: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因材施教、巩固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直观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言的形象描述或学生自己观察所学事物,使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选择直观性教具。比如实例中的林老师在开始教学时出示的正方体铅笔盒,让学生说出它的形状以及从不同的侧面仔细观察它的特点,这两个过程都体现了这一原则。 2.启发式原则.这一原则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启发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和动用知识。贯彻这一原则,第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第二.善于提出设疑和质疑,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第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第四.发扬教学民主,是学生乐于学习。如实例中老师让学生说出正方体的形状和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出正方体的特点,提问学生日常生活中有那些物品是正方体的过程,体现了这一原则。 3.因材施教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有区别的进行教学,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知道全班学生的一般特点,如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动机强度等;又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如个性特点,认识能力,兴趣爱好等。对反应迟钝的学生,多鼓励其思考,使其勇于回答问题和参与辩论,对能力较强而态度马虎的学生,作业难度大,要求精益求精。对于语言缺乏条理性的学生,在课堂是复述和发言。对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专心的学生,进行统合训练,并培养其自控能力。实例中林老师在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时请了两位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回答,并于最后耐心地表扬鼓励了他们。 4.巩固性原则.这一原则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如实例中老师在教学活动的最后,通过让每一个学生预先准备好的材料制作正方体,并让他们看着自己的成果说出正方体的特点,达到复习巩固学习要点的目的。 5.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本实例中,从教学开始到教学结束,从教师的引导讲解到最后学生的动手制作,至始至终都体现了这一原则。 6.循序渐进原则.这个原则要求教学必须按照各门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活动的顺序进行。贯彻这一原则,第一.要按照学科知识系统进行教学,突出教材重点,难点。第二.要遵循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第三.一切教学活动都要系统连贯。如在教学作文起步时,可以按词、句、段、篇来安排,从组词、扩次开始,到扩句,把句子写具体,到连句成段,成段后再过渡到篇章,整个过程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小学生脚踏实地走好每个阶梯。 7.及时反馈原则.这一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和结果。并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与学的内容、方法、进度,是教师的教符合学生实际并收到实效。贯彻这一原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师要有意识地建立信息反馈网,并使各条反馈线路畅通,教师可以利用反馈线路,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和结果。第二.要教会学生自我检查学习结果,并根据检查结果及时弥补学习的缺陷,并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总之,教师在综合运用教学原则时,要根据全面的教学目标,根据教与学的实际,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升学率,多挣钱,快提拔!!!
  • 2楼网友:西岸风
  • 2021-10-12 20:51
文章内容:,,7.;,.中国学校卫生1997年10月第8卷第5期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塑若(山西天车贾随学院,采原312);7?337?摘要采用(州修订量表)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厦进行测查,其结果表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高.父母教养方式,关心子女学习程度和家庭气氛等外在环境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程度有密切关系.子女对待父母的志度方面的选择.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显着相关.中,小学生中有轻生念头的占总人数的253%.美键词心理健康症状^墨!冲,1季一.本研究以中小学生为对象,旨在通过对他们家生心理健康有关联的家庭教育环境的内容,删掉的庭教育及心理健康状况的测查,探讨中小学生心理个别题目主要是小学生难以理解的.筛选后的症状健康与家庭,学校,社会和社会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选择项目共51个,被试选择一项计1分,不选计0与家庭,学校,社会及个体因素的分析,寻找中小学分(其中4,16,31是测伪尺度,不计分).其信度(校生心理健康上的某些特点和规律,以促使家庭,学校正分半信度及同质性信度)中学组分别为0.85舛和和社会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并为开展0.8552,小学组分别为0,8672和0.8199.全部数据学生心理卫生工作提供依据.输人计算机,采用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1对象与方法2结果1.1对象:从山西省太原市8所学校随机抽取中小2.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类型和问题:根据测查结学生(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二年级,年龄7一6岁)果,在症状项目上得分25分以上者,第2题做肯定1600名,剔除不合格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1549份选择者,辅助题中至少有4题做肯定选择者,为有心(小学生952人,中学生597人).理问题者(类);总分在19—24之间者,7,4,22题1.2方法:以1993年由樊富民,王建中主持修订的作肯定选择者,辅助题中有3题做肯定选择者,为应'"测查材料,针对中小学生的特点,对有关项目,引起注意者(ⅱ类);不属于前两类者,为心理正常者筛选标准做了删补,其增补的内容主要是与中小学(ⅲ类).裹三种粪型学生的分布情况注表中散据为年级百分散.从表1可见,1549名中小学生中,属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有39.54%,属于应引起关注的学生有.甜%,属于心理健康的学生有35.82%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反映不同.按照选择的人数排列在前面的项目(见表2).按照选择人数比例进行检验,差异极其显着的项目(见表3).从表2中可见,中,小学生在心理健康问题反映比较突出的项目上有8个项目是一致的,尽管其前后顺序不同,但他们共同表现在心理素质,非智力因素方面比较欠缺.小学生表现较为突出的另外两个问题是"容易被人误解"和"过于担心将来的事".这寰2中小学生心理■●调童前10位项目选择比较?338?说明小学生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程度不均衡的矛盾比较突出,显然是由于环境,教育中的不利因素和个体非智力因素的薄弱所致.而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迅猛增长与社台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之中,他们期待个人提出的观点和建议能够得到社会及他人的承认和尊重,但自己的思维发展和认识水平还远远达不到这种程度;致使中学生产生种种心理问题.从表3的分析结果来看,中小学生在心理问题的表现上有着明显差异.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躯体性症状,而中学生更多反映在心理症状.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在知识经验和认识水平上的差异所致.寰3中小学生心理伯柏查项目选择差异比较【%)均(0012.2家庭教育环境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表4的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关心子女学习程度和中国学校卫生1997年10月第8卷第5期"家庭气氛"方面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有明显的影响.在有心理问题的小学生中,其教养方式居首位为不协调型,其次为放任型,溺爱型,再次为强制型,最后为民主型.在有心理问题的中学生中,居首位为不协谓型,其次为放任型,再次为强制型,最后为溺爱型和民主型.这说明,父母教育子女的一致态度对塑造子女的性格和健康心理有重要作用,如父母的态度不一致,要求不统一,会使子女心理产生困扰,影响他们的心理发展,养成性情暴躁,缺乏自信,不尊敬父母,言行不一等不良的品行.家庭气氛方面,有心理问腰的小学生中,居首位为父母分居,其次为偶尔争吵,经常争吵,再次为和睦安宁,中学生组居首位为经常争吵,其次为偶尔争吵,再次为和睦安宁,父母分居.可见,家庭的内部结构,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特别是父母的关系,对子女心理发展影响较大.在父母关心子女学习程度上,家长对子女学习的关心程度明显影响到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2.3"对父母的态度"与心理健康:在"对父母的态度各项中是否选择该项与项目选择总分之间进行点二列相关分析,结果见表5.寰5对待父母的态度寰4三种心理状况学生的窜庭教育状况比较注.霪鹄耆拳粥磐翥蠡鹫黧曼繁差羹餮墓行了差异检驻.2.4其他:小学生选择"有轻生念头"者有2人,占小学生人数的210%;而中学生有8人,(下转340页)?340营养素摄人不足的儿童与摄人正常者的体格发育有非常显着性差异(&;0.01)(.本次调查有44倒偏瘦,3倒肥胖:提示我们要注意学龄儿童的膳食情中国学校卫生1997年10月第18卷第5期况,合理分配膳食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物的比例.表4影响学棼前儿童指鼓的目囊=2,0:88一0.234十0.005十09"399十0.14十0.吣十0.∞3+0.(&;).3.2家庭因素与儿童:家庭环境是一种极为复杂的育4】.孕周与出生体重表示足月儿和正常出生体重多因素,多层次,多水平的动态结构系统.不同的因儿比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有一个较好的出生基素在儿童身心发育中起着不同的定向调节和控制作础,在体格发育上必然优于非正常儿.因此应加强用.本研究揭示,父母是否喜爱该儿童,母亲对儿童母亲孕期膳食及保健以降低早产和低出生体重的发的责备,打骂与学龄儿童的且指效有密切关系.生率.分娩方式中难产可能会导致新生儿出生时不经常受到责备,斥骂的儿童精神抑郁,情绪低落,会同程度的生理损害,从而影响出生后的生长发育.对大脑皮层下丘脑产生影响
  • 3楼网友:撞了怀
  • 2021-10-12 20:13
您好 国外学者们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作了一些表述。例如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 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 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马斯乐认为心理健康的人要具备下列品质:( l)对现实具有有效率的知觉;(2)具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3)既能悦纳本身, 也能悦纳他人;(4)在环境中能保持独立,欣赏宁静。(5)注意哲学与道德的理论;(6)对于平常事物,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经常保持兴趣;(7)能与少数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8)具有民主态度,创造性的观念和幽默感;(9)能经受欢乐与受伤的体验。 我们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 4楼网友:山君与见山
  • 2021-10-12 19:24
基本没上过
  • 5楼网友:山君与见山
  • 2021-10-12 19:10
我暂时保留我的看法!
  • 6楼网友:山河有幸埋战骨
  • 2021-10-12 17:49
我暂时保留我的看法!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