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易网

苏轼在琴诗中思考的问题是什么?

答案:4  悬赏:10  
解决时间 2021-01-12 11:54
  • 提问者网友:贪了杯
  • 2021-01-11 16:27
苏轼在琴诗中思考的问题是什么?
最佳答案
  • 二级知识专家网友:渡鹤影
  • 2021-01-11 17:23
优美的琴声来自琴本身还是弹琴的手指。
也就是说——苏轼在这首诗中所思考的问题是琴是如何发出声音的。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洒脱疯子
  • 2021-01-11 20:35
"若"在古汉语的解释有:A 好像B 如果C你
在"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一句中选(B 如果)
这句诗的意思如果说琴可以自己发声,那么为什么把它放在盒子里就没了乐声?
"何"在古汉语的解释有A什么B那里C为什么
在"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之上听"一句中选(C为什么)
这句诗的意思如果说声音是由手指头发出的,那么为什么不能凑过耳朵靠近指头直接听到乐声呢?
苏轼在这首诗中所思考的问题是琴是如何发出声音的
  • 2楼网友:青灯有味
  • 2021-01-11 19:18
优美的琴声来自琴本身还是弹琴的手指
  • 3楼网友:话散在刀尖上
  • 2021-01-11 18:34
苏轼在琴诗中思考的问题是琴声是怎么产生的?琴声来自哪里?是来自琴的本身,还是人的手指?诗人在诗中,通过两个设问,否定了以上两个假设,那么真正的琴声是来自哪里呢?答案诗人没有明说,等待读者去探索,这就像画画时的留白,给人无限遐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就像诗人自己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琴诗
宋-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唐朝的韦应物写了一首《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凿岩泄奔湍,称古神禹迹。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这位作家对水石之间关系的疑惑与领悟,亦同于苏轼之于琴指。这其实是个高深的哲学问题,因为在佛教看来,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是由于发生了联系,才得以存在。即如所谓“四大”,《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说:“譬如机关由业转,地火水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一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具一箧。”《圆觉经》说:“恒在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楞严经》曾对什么是“浊”有一段阐发:“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也就是说,“浊”是尘土和清水发生了作用而形成的。另一段论述说得更为明确:“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苏轼的诗简直就是这段话的形象化。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