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易网

先亲民好还是先新民好

答案:1  悬赏:40  
解决时间 2021-10-17 13:25
  • 提问者网友:夢醒日落
  • 2021-10-16 20:42
先亲民好还是先新民好
最佳答案
  • 二级知识专家网友:鱼忧
  • 2021-10-16 22:04
“明明德”即“内圣”的目的是在于“亲民”,即自立立人、自利利他、自觉觉他。按当代人的说法,“亲民”是为国家、为社会、为选民服务,毛泽东用一句话概括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是,要真正亲民、立民、利民、觉民,首要的功夫是“明明德”,既明白、掌握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市场规律,又明白洞明世事人情者,才会提高执政能力、投资操作能力,真正“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求,权为民所用”,才会成为老百姓心中的“青天”。如果比拟资本市场的“研究员”,就是研究者做到了学问的极致而行走天下为投资者解惑、为投资者财富管理服务,在服务他人中成长自己。按毛泽东的说法,“亲民”,也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走群众路线,发动群众,完成社会改造。南怀瑾先生用“觉他”即大乘佛教的思想来概括亲民的内涵。我们认为,“亲民”也有双重思想,一是毛泽东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体路线的思想,二是将自己的道德学问在服务民众过程中教育群体提高群体的思想,即朱熹的“新民”思想和南怀瑾先生提倡的佛学“觉他”的思想。

在现代中国,政策上亲民的内容,就是就业、社保、上学、医保、住房等实实在在的东西。我们认为未来资本市场的投资重点是与亲民即大消费相关的医疗、保险、教育、环保、新能源等,是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潮流的。当然,作为产业升级必需的装备工业和新型产业的发展,也是综合国力提升的硬实力,也会提供相应的投资机遇。

止于至善:内圣与外王的最高境界

无论是“明明德”还是“亲民”,都得当事者行善所止者,也即《金刚经》中的核心问题:心何所“安”,心何所“住”?因为只有通彻宇宙人生的真理并全心全意服务民众者,才能功德圆满,也即其善莫大焉。因为一个人发财,只是小财,只有民众都发财并过上幸福的生活,才是《大学》之“道”的真理,这与孟子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理念相通。因此,反过来看,止善的标准有两个,即“明明德”和“亲民”,只有这两个标准都达到了,才是真正觉悟真理者。如果光有“明明德”而没有行动,即知之为知之,但没有做到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而“致良知”去服务民众、国家或社会,没有进行亲民活动,就无法达到阳明心学的道德合一的境界,因为有“良知”而无“良能”,不仅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也是浪费了天地间培养一个人的“机会成本”。

当然,对于不同的人或者主体,“止善”的标准也不一样,《大学》对此做了不同的要求:“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 ,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因此,“止善”,也可以看作在不同地位者的自我准确定位,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最大的善,也是积最大的功德。

因此,止善的过程不仅是个体关起门来,独自深入深山老林进行修行的问题,而是在社会实践、生产实践、科学实验中进行修身、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学问并持续地“亲民”的行为。中国古代人讲,“小隐隐于山,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确实有道理。因为隐于朝者,掌握国家公器,如果他能够明德而亲民,就会造福于最大范围的大众,这是儒家追求治平为其学术定位的主要原因。这些“亲民”行为,《中庸》在“治国九经”中进行了详细的解说(相当于治国九大基本原则)。

如果无法达成《中庸》之道,“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则个体生命将处于紧张状态而无法安身与安心。在中国历史上,为了摆脱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对身心的“纠缠”,有些人选择道家的退归田园或归隐山林,有些选择佛家的出家修行。但是,儒家高举积极入世的哲学。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