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易网

怎样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答案:1  悬赏:80  
解决时间 2021-10-13 11:46
  • 提问者网友:容嬷嬷拿针来
  • 2021-10-12 20:05
怎样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最佳答案
  • 二级知识专家网友:长青诗
  • 2021-10-12 21:08
新盈中心学校傅琼香 课堂教学活动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从教学实践中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广度与深度,直接影响着我们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专家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呢?根据在教学实践中的体验,我认为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一位美国心理学家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可见,课堂氛围对学生而言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保护他们的童趣、童真、童心,理解他们的情感,创设和谐愉悦的情景,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去,爱护学生,鼓励学生,民主和乐融融的课堂教学氛围才能形成。学生只有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中才敢思敢说,敢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色彩的见解。课堂便是情感场,教师面带微笑、亲切和蔼地与学生交流,这样的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师生间无心理距离。可见,温暖而有鼓励性的教学气氛能够在心理上给学生一种安全感,让学生体会到尊重、理解和信任。教师只有成为学生心理上的朋友,才能被学生所接纳,彼此才会沟通,课堂气氛才会融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被唤醒。例如,我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并没有逐段地去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画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并谈谈自己为什么受感动?这样的设计,建立了良好的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发言非常踊跃。在教师的鼓励下就是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都主动地参与进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使学习在一种平等、自由、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正是这种平等、自由的氛围,解放了学生的身心,开启了学生灵性,使学生的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发展的重要场所,是他们自己的课堂。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点燃思维的火花,开启心灵的智慧,感受成功的快乐。使其在生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充分锻炼自己,展示自己,提高自己,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一片广阔的天空。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形式产生浓厚兴趣时,其学习的主动性才会增强,创造思维才会活跃。为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识规律,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景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新课导入这一环节。导入新课是组织语文教学的第一步,好的导入能先声夺人,扣人心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旺盛求知欲,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新课导入的方式多种,教师应根据需要灵活运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产生强烈的求知的欲望。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教师导入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小动物的画像,你们谁认识它?然后出示用水彩画画成的动画形象的小壁虎,尾巴做成活动的,可以摘掉。学生惊喜地回答:小壁虎。教师接着问:谁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动物?学生交流说到它吃苍蝇、蚊子后,教师趁机说:壁虎虽然不好看,可是它吃苍蝇、蚊子,是人类的朋友。你们看,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了?学生惊奇地说:哎呀,断了!教师马上因势利导: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断的,断了以后又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学的《小壁虎借尾巴》讲的就是这只小壁虎尾巴断了以后的事。之后,学生便迫不及待地读起课文来,并且很快地找到了答案。 三、巧设知识悬念,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中设置的知识悬念,是指学生对面对的问题或现象感到困惑未知而产生的急待求知的思想状态。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设计一些知识悬念,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因此,教师要善于安排教学内容,科学地设计新奇的问题、设置悬念,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可以很好地凝聚课堂注意力。如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我先向学生介绍有关献血方面的知识,让学生知道献血只是从人体中抽出一定的血,抽血时不会很痛,也不会有生命危险。当学生了解了这些知识后,我才讲课文里阮恒在献血过程中的表情从一句话不说,啜泣到咬拳头,用手掩盖他的痛苦这部分内容,然后提出问题:既然献血没什么危险,阮恒的表情为什么会这么痛苦呢?这就成了第一个悬念。学生由此产生了想得到答案的强烈愿望,就会认真地学下去。接着,根据课文内容:医生用轻柔的声音安慰阮恒,阮恒很快就安静下来,像什么事也没发生。我创设了第二个悬念:医生跟阮恒说了些什么呢?我让学生带着我所创设的两个悬念去学习课文的最后一部分,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学生很快地就找到了答案:因为阮恒缺乏献血的知识,认为献了血自己就会死去,所以才会表现得这么紧张,痛苦。我忙趁热打铁,升华其中的思想内涵,向学生提问:阮恒认为献了血自己会死去,仍然决定献血,这表现了阮恒怎样的可贵品质呢?学生很快就纷纷发言:无私,舍己为人,为了朋友宁愿牺牲自己等等。至此,悬念突破了,学生不但理解了课文中心,还学到了理解课文的方法。对于第二个悬念,我让学生去想象医生对阮恒说了些什么。如:不要怕,献血不会有生命危险的,马上就好等等。通过想象,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四、开展适当竞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在课堂上适当组织竞赛也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有效方法。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好胜性动机和求成功的需要会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增强,大多数人在竞赛的情况下学习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合理开展一些课内竞赛活动,如在小组间、个人间、男女生间开展朗读、背诵、回答问题,辩论等竞赛活动。在竞赛中,教师要积极参与作表率,为学生呐喊、加油、助威,抓住时机给予奖励。同学的掌声、老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品,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每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使课堂活起来。竞赛使课堂波澜起伏,使学生的思维有张有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如:在学习完了新课后,我们举行朗读比赛。我给学生限定一定的时间,采用小组对抗形式,看哪一组表现最积极,朗读最有感情。每当这时,学生们总是团结协作,积极准备。即使在盛夏高温的日子里,一听说开展学习竞赛,学生们的精神也为之一振,忘记了炎热,忘记了疲劳,全身心地投入竞赛之中。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就应该追求完美。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深入去探索、研究,一切从学生出发,为学生着想,就一定会有更多更新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学习带来的无限乐趣!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