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易网

古代时间称谓,例如其中一个称谓是染

答案:1  悬赏:20  
解决时间 2021-01-15 09:41
  • 提问者网友:疯孩纸
  • 2021-01-14 23:10
古代时间称谓,例如其中一个称谓是染
最佳答案
  • 二级知识专家网友:野慌
  • 2021-01-15 00:20
现在人们有一套称呼、计算时间的方式和术语,在古时,人们对时间是怎么形容的呢?我们来看看!
  从前:曩 从那时以来:迩来 一向:素 向来:向 近几年:迩年 满一年:期年 这一年:是年 刚开始:初 曾经:尝 已经:既
  很久:良久、久之 一顿饭工夫:食顷 过了一会儿:逾时 过时:失时 将近:几、垂 刚才:适
  旦旦:天天 一天:日 年:岁 初一:朔 十五:望 阴历十六:既望
  立刻、马上:遽、旋 一眨眼:瞬息 一会儿:俄而、俄、顷刻、少顷、顷之、须臾、斯须 不久:寻、已而 没多久:末日 常常:辄 急切、赶快:亟时候:秋 突然:奄、卒、猝 忽然:倏儿
  早晨:旦、夙 天亮了:质明 正午:亭午 天黑了:瞑 晚上:宵 夜晚:暮 半夜:子时、中夜、夜分 夜深:夜阑
  第二天:翼日、翌日 将来:异日
  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古代一天分为12个时辰,以地支纪位:即十二生肖中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小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三更)。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四更)。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五更)。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一更)。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二更)。
  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三更是半夜23点到1点这段时间。
  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