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易网

蚕的由来

答案:5  悬赏:20  
解决时间 2021-01-13 03:31
  • 提问者网友:龅牙恐龙妹
  • 2021-01-12 19:56
蚕的由来
最佳答案
  • 二级知识专家网友:不如潦草
  • 2021-01-12 20:55
蚕蛾是昆虫的一种,原产中国,驯化在室内饲养,故又称家蚕。
养蚕和利用蚕丝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约在4000多年前中国已有记载,至少在3000年前中国已经开始人工养蚕。
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人民就已经知道养蚕织丝了,到殷周,我国的蚕丝业已具有相当的规模。《诗经·幽风七月》描绘出一幅“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天里暖洋洋,黄骊鸟在欢唱,少女信手提小筐,沿着田间小路,兴致勃勃去采嫩桑)的女子春日采桑、饲养家蚕的生动景象。西汉以前,家蚕的养殖主要在黄河流域,山东人民最早改良出枝繁叶茂、高产宜采的优种鲁桑。秦汉时代,蚕丝业最为发达。到了东汉,四川的蜀郡成了第二位的蚕丝基地。“缲丝鸣机杼,百里声相闻”,李白的诗,把北方蚕丝业的发达景象生动地形容了出来。而南方的蚕丝业,虽在战国时代已有记载,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展得很缓慢,直到唐朝中期才迅速发展起来。宋代,南方已超过北方,长江下游特别是太湖地区的蚕丝业一跃而居全国首位。到了元代,蚕丝业生产的重心已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家蚕之外,还有一种属天蛾科的野蚕,即柞蚕,最早也是由我国放养起来的。我国的山东半岛是放养柞蚕的发源地。大约在唐代,当地纺织工人就掌握了用柞蚕茧缫丝的技术。北宋出现了用柞蚕丝织成的“山”。清康熙年间,柞蚕由山东半岛传入辽东半岛、渭水流域。乾隆时传入贵州,以后又推广到全国各地。

物种分布:
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盛产蚕丝,我国的蚕丝主要产地除珠江三角洲外,还有华东平原和四川盆地。
生活习性:
蚕是变态类昆虫,最常见的是桑蚕,又称家蚕,以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桑蚕起源于中国,其发育温度是7~40℃,饲育适温为20~30℃。蚕宝宝以桑叶为生,不断吃桑叶后身体便成白色,一段时间后它便开始脱皮.脱皮时约有一天的时间,如睡眠般的不吃也不动,这叫“休眠”。经过一次脱皮后,就是二龄幼虫.它脱一次皮就算增加一岁,幼虫共要脱皮四次,成为五龄幼虫,再吃桑叶8天成为熟蚕,开始吐丝结茧.
释名
种类很多,有大、小、白。鸟、斑色的差异。喜欢干燥环境,不喜欢潮湿,三眠三熹己,二十七天就衰老了。蚕吐丝成茧,茧里面的是蛹,蛹化为蛾,蛾产卵 ,每一对蚕蝶可生100~500粒卵。只要是用蚕类作药,一定要用食桑叶的蚕。蚕蛹可食用但有的人吃了会过敏应当注意。 蚕味
性味:味咸,油炸焦脆、煮吃较软,辛,性平,无毒。
采集加工
所有养蚕之处都有。不拘早晚,但用白色而条直、食桑叶的最好。用时去丝棉及子,炒过。蚕有两番,只是头番僵直的最好,大而没有蛆。使用时,先用淘糯米水浸一日,等蚕桑涎流出,如蜗涎水上,然后漉出,微火焙干,用布拭净黄肉、毛,并黑口干了,捣筛成粉末,入药。
功效主治
主治小儿惊痫夜啼,去三虫,灭黑黯,使人面色好。治男子阴痒病、女子崩中赤白、产后余痛。研成末;封疔肿,拔根极效。

功效主治:炒食,治风及劳瘦。研成末饮服,治小儿疳瘦,长肌退热,除蛔虫。煎汁饮服,止消渴。
茧卤汁
功效主治:即茧中蛹汁。主治百虫入肉。用汤淋浴小儿,去疥疮,杀虫。

性味:味甘,性温,无毒。
功效主治:烧灰酒服,治痈肿没有头,次日即破。又疗诸疳疮,及下血、血淋、血崩。煮汁饮服,止消渴反胃,除蛔虫蚕蜕。

功效主治:主治吐血、鼻出血、肠风泻血、崩中带下、赤白痢。治妇女难产及吹乳疼痛。
附方:治小儿惊风:白僵蚕、蝎梢等分,天雄尖、附子尖共一钱,微炮制为末。每次服半钱,用姜汤调和服用,治疗效果非常好。治酒后咳嗽:白僵蚕焙研成末,用茶服一钱。治口舌生疮:用五个蚕茧,包蓬砂,在瓦上焙焦成末,涂抹患处 。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行路难
  • 2021-01-13 01:22
z
  • 2楼网友:撞了怀
  • 2021-01-13 00:11
什么意思,什么叫“蚕”的由来,是"蚕"这个名字怎么来的吗?
  • 3楼网友:夜风逐马
  • 2021-01-12 23:28
我暂时保留我的看法!
  • 4楼网友:神也偏爱
  • 2021-01-12 21:56
黄帝战胜蚩尤后,建立了部落联盟,黄帝被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他带领大家发展生产,种五谷,驯养动物,冶炼铜铁,制造生产工具;而做衣冠的事,就交给正妃嫘祖了。在做衣冠的过程中,嫘祖和黄帝手下的另外三个人作了具体分工:胡巢负责做冕(帽子);伯余负责做衣服;于则负责做履(鞋);而嫘祖则负责提供原料,她经常带领妇女上山剥树皮,织麻网,她们还把男人们猎获的各种野兽的皮毛剥下来,进行加工。不长时间,各部落的大小首领都穿上了衣服和鞋,戴上了帽子。嫘祖因为劳累过度而病倒了。她不想吃饭,一日比一日 消瘦。周围的男男女女,人人焦急万分,个个坐卧不安。守护在嫘祖身边的几个女子,想了各种办法,做了好多嫘祖平时爱吃的东西。谁知嫘祖一看,总是摇摇头,一点也不想吃。
有一天,这几个女人悄悄商量,决定上山摘些野果回来给嫘祖吃。她们一早就进山,跑遍了山山峁峁,摘了许多果子,可是用口一尝,不是涩的,便是酸的,都不可口。直到天快黑了,突然在一片桑树林里发现满树结着白色的小果。她们以为找到了好鲜果,就忙着去摘,谁也没顾得尝一小口。等各人把筐子摘满后,天已渐渐黑了。她们怕山上有野兽,就匆匆忙忙下山。回来后,这些女子尝了尝白色小果,没有什么味道;又用牙咬了咬,怎么也咬不烂。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果子。正在这时,造船的共鼓走了过来,发现几个女子站在那里发愣,连忙问发生了什么事。女子们便把她们为嫘祖上山摘回白色小果的事说了一遍。拱鼓一听,哈哈一笑说:“你们这些憨女子,现在咱们有火有锅,咬不烂就用水煮嘛!”他这么一说,立刻提醒了几个女子,她们连忙把摘回的白色小果都倒进锅里,加上水用火煮起来。煮了好长时间,捞出一个用嘴一咬,还是咬不烂。正当大家急得不知该怎么办的时候,有一个女子随手拿起一根木棍,插进锅里乱搅,边搅边说:“看你烂不烂,看你熟不熟!”搅了一阵子,把木棒往出一拉,木棒上缠着很多像头发丝细的白线。这是怎么回事?女子们继续边搅边缠,不大功夫,煮在锅里的白色小果全部变成雪白的细丝线,看上去晶莹夺目,柔软异常。她们把这个稀奇事立即告诉嫘祖。嫘祖是个急性子,不听则罢,一听马上就要去看。这些女子为了不让她走动,便把缠在棒上的细线拿到她身边。嫘祖是个非常聪明的女人详细看了缠在木棒上的细丝线,又询问了白色小果是从什么山上、什么树上摘的。然后她高兴地对周围女子说:“这不是果子,不能吃,但却有大用处。你们为黄帝立下一大功。”
说也怪,嫘祖自从看了这白色丝线后,天天都提起这件事,病情也一天比一天减轻,开始想吃东西了。不久,她的病就全好了。她不顾黄帝劝阻,亲自带领妇女上山要看个究竟,嫘祖在桑树林里观察了好几天,才弄清这种白色小果,是一种虫子口吐细丝绕织而成的,并非树上的果子。她回来就把此事报告黄帝,并要求黄帝下令保护桥国山上所有的桑树林。黄帝同意了。
从此,在嫘祖的倡导下,开始了栽桑养蚕的历史。后世人为了纪念嫘祖这一功绩,就将她尊称为“先蚕娘娘”。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