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易网

有关《史记》的问题

答案:1  悬赏:10  
解决时间 2021-01-11 19:16
  • 提问者网友:我们很暧昧
  • 2021-01-11 11:36
有关《史记》的问题
最佳答案
  • 二级知识专家网友:患得患失的劫
  • 2021-01-11 11:50
1.
《太史公自序》中说“……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於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
从这一段话看出司马迁二十岁开始游历,足迹遍布江淮、齐鲁,更奉命出征巴、蜀,滇南。直到司马谈去世,他的自主游历生活才结束。

2.例如,《史记淮阴侯列传》:“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
《史记魏世家》:“太史公曰:吾适故大梁之墟,墟中人曰:“秦之破梁,引河沟而灌大梁,三月城坏,王请降,遂灭魏。”
《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史公曰:吾适齐,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
又,《史记五帝本纪》:“……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
因为司马迁到过淮阴,并亲自看过韩信母亲的坟冢,所以韩信之志与众异的结论才令人可信。又因为他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的切身经历,才能将各地不同的故事传说与古籍比较,选择其中雅正者编次评论写为篇首,如此等等,使文章读来理据充实、内容可信。

《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其中本纪、列传最为重要。司马迁立传的,上有皇亲贵胄下有市井平民,不看功绩不论成败,这种眼光在人人平等的现代真不算什么,不过考虑当时的环境就确实是不容易。
一个人的知识仅限于书本是枯涩无味的,凡是有生活有经历的人必定有过人的见识。无论是遍游天下还是遭受宫刑,后人都只是片面的揣测然后长篇大论一番。天下谁都没有玩过,宫刑更没有经历过,有时候连我都痛恨自己言之凿凿的词语。何必呢?一句话能说清楚的事情非要掰成两半,其实司马迁走南经北对写《史记》的关系不就两方面嘛,一个是材料积累,一个眼界见识。生活经历对写作的影响对谁不都是这两方面嘛……
3
因为司马迁到过淮阴,并亲自看过韩信母亲的坟冢,所以韩信之志与众异的结论才令人可信。又因为他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的切身经历,才能将各地不同的故事传说与古籍比较,选择其中雅正者编次评论写为篇首,如此等等,使文章读来理据充实、内容可信。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