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易网

一些字的由来

答案:3  悬赏:10  
解决时间 2021-01-12 08:21
  • 提问者网友:两耳就是菩提
  • 2021-01-12 02:52
一些字的由来
最佳答案
  • 二级知识专家网友:独行浪子会拥风
  • 2021-01-12 03:40
祖,从“示”部,示在古代有祭祀之意,且,古音ju,最早指男性生殖器。所以“祖”的古意也是先辈、祖先的意思。指的是生育自己的先人,是受到祭祀的对象。
明朝浙江杭州有个方秀才,上京赶考进士,船过苏州,只见 岸上灯火辉煌,笙歌满耳。待船靠岸一看,原来是一户富商悬联招婿。
“喜”字的由来
此联曰:“走马红灯,灯戏马走,戏灯灭熄,走马停步。 虽然人山人海,却没有人出来应对。方秀才也被难住了。为了不误考期,方秀才只得将对联牢记心中。到京城开笠考试那天,主考大人的以飘扬“飞虎黄旗”为题出了联:“飞虎黄旗,旗黄虎飞, 黄旗翻卷,飞虎藏身。”此时,方秀才不觉心里一亮便以苏州富商悬联招婿的上联作对,且第一个面呈主考大人。主考大人阅后,大加赞赏,便将其录取为进士。

方秀才归途中喜气洋洋,踌躇满至。途经苏州时,仍见悬联招婿的上联无人对出下联。此时,方 秀才便把主考大人出的上联作下联以对。富商一看十分满意,便设宴招为乘龙快婿。一副巧合的对联竟使方秀才双喜临门,方秀才大喜过望,便在洞房花烛夜的那间新房雪白的墙上,并排而工整地书写了两个大红的“喜”字。
“韩”,古时又作“涵”,《说文解字》解释为井垣之意,就是水井周围的栏圈。韩的姓氏来源,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 黄帝传承

这是韩姓起源各种传说中最古老的一种。黄帝时代是我国父系氏族社会的鼎盛时期。黄帝族从陕北的黄土高原开始,沿渭河 黄河向东发展势力,与炎帝族合二为一,消灭东夷族首领蚩尤,建立了以黄帝族为首的部落联盟,黄帝因此被称为我国的人文初祖,中国人也称炎黄子孙。传说中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二人。《世本》记载,黄帝娶了西陵氏的雷祖(嫘祖),生了青阳和昌意,昌意又生了颛顼。《山海经》记载:昌意后来被贬谪到若水,生子韩流;韩流娶淖子族的姑娘阿女,生了颛顼。颛顼是五帝之一。

韩流既是人名,也是其所在氏族的名称。韩流氏族是从昌意族中分化出来的,这个氏族便以韩为姓,第一批韩姓人由此产生。

韩流所处时代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时期。考古学者在龙山文化时期的河南汤阴白营等遗址内发现了水井。井的四壁用井字形的圆木棍自下而上,叠垒而成。井字形木架的木棍交叉处都有榫扣合。韩字从韦,韦在古代写作“韦”,韦字形状与龙山文化时期的水井结构十分相似。韩流族有可能是因为发明了水井而被称为韩流,“韩”字的古义为井垣就说明了这一点。

二 以国为姓

公元前11世纪中叶,西周灭商,平定管叔 蔡叔与武庚的叛乱后,实行大分封。周公旦分封周成王之弟於韩,为姬姓之国,地处今山西河津东北。但韩国国力太弱;在春秋时期被晋国所灭。韩国亡国之后,国人便以韩为姓。

三 韩武子之后

韩国为晋国所灭以后,出了一位韩武子,其名万,字武子,他因侍奉晋献公立下大功,被晋献公封於韩原(今陕西韩城)西南。韩武的子孙便以韩为姓。

四 曲沃桓叔之后

西周晋穆侯娶齐女为妻,长子为太子“仇”,次子为“成师”。晋穆侯死后,穆侯的弟弟殇叔自立为君。4年后,太子仇攻杀殇叔,继位为晋文侯,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的都城在冀(今山西冀城东南)。文侯的儿子昭侯在位时,把文侯的弟弟成师封在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号为桓叔。

曲沃桓叔广招人马,扩张势力。从曲沃桓叔受封开始的六七十年间,翼地昭侯和曲沃桓叔两派势力之间冲突不断。曲沃桓叔死后,世子继位,为曲沃伯。伯袭杀昭侯之子孝侯,晋人又立孝侯之子鄂侯为君。鄂侯死后,子哀侯继位。第二年(前716年),曲沃伯去世,其子继位,即曲沃武公。晋哀侯九年(前709年),曲沃武公发兵攻打翼城,俘获晋哀侯,晋人又立哀侯之子继位,称小子侯。曲沃武公使韩万杀掉晋哀侯。公元前705年,曲沃武公设计诱杀小子侯。又经过二十多年的斗争,公元前679年,周僖王正式任命曲沃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尽并晋国之地。杀掉晋哀侯的韩万即韩武子。有人认为韩万是曲沃成师之子,分封采邑於韩,因以韩为姓,代为晋卿。

五 亡国后国人以韩为姓

曲沃桓叔之子韩万的玄孙韩厥,曾为晋国正卿,帮助韩姓在晋国逐渐扩大了势力。春秋晚期,晋国由韩氏、赵氏、魏氏、知氏、范氏、中行氏六卿专权。公元前490年,范氏、中行氏灭於赵。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共灭知氏,三分其地。从此,晋国为韩、赵、魏三国瓜分。前403年,韩厥的七世孙韩虔(景侯)时,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

战国时期,韩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韩国起初定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后来迁至阳翟(今河南禹州市)。到韩哀侯时,攻灭郑国,迁都於郑都新郑(今河南新郑),疆域包括今山西东南部和河南中部,介於魏、秦、楚三国之间。 韩哀侯的曾孙宣惠王开始称王。到宣惠王的玄孙韩王安时,韩国势力日衰。公元前230年,秦灭韩,俘韩王安,置颖川郡(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州市)。韩国灭亡后,国人以韩为氏,颖川成为韩姓的第一个郡望。

六 出大汗氏改姓为韩

北魏孝文帝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革,把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其中的出大汗氏改为韩。由于译音不同,出大汗氏在史书还有步大汗氏、步六汗氏、步汗氏、潘奚氏、破六韩氏、破六汗氏、破落汗氏、破落韩氏等多种译法。北魏末年,有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北)人破六韩拨陵领导的农民起义。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大漠
  • 2021-01-12 05:28
祖,从“示”部,示在古代有祭祀之意,且,古音ju,最早指男性生殖器。所以“祖”的古意也是先辈、祖先的意思。指的是生育自己的先人,是受到祭祀的对象。
  • 2楼网友:深街酒徒
  • 2021-01-12 05:03
爹这个词的由来
音同形近的通假---- 六书中的形声字,有一些字左边是部首,代表义符,而右边代表声符。例如江河二字,左边水为部首,是义符,右边为声符。宋人王圣美称之为右文,即依字的形体右边相似或基本相似,又是同音,可以假借。
爹、多、爹(加“女”字旁)——后二字,是前字“多”的异体字,古书省文异文中,时常通用。今人称父,最古称爸,尔后叫爹,转音为爷,都由多而来。爹徒可反,与多同音。扬雄《方言》:“南楚……谓妇妣曰母爹(加“女”字旁),称妇考日父爹(加“女”字旁)。”注:“爹(加“女”字旁),音多。”母,古音米,今广西壮族男人,尚称妇之母为米爹(加“女”字旁),父为父(音甫)甫爹(加“女”字旁),即方言的遗音。宋程大昌《演繁露》卷四引《资治通鉴》德宗贞元六年回纥可汗有“唯仰食于阿多”之语。史炤释之说:“虏(回纥)呼父为阿多。”于慎行也说北人呼父为阿爹……南北朝时,荆州人民,称始兴王为“民之爹”。可知多、爹、爹(加“女”字旁)同音同义,只是字形有异文省文之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