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易网

有哪位高人知道固原方言与普通话的异处?望您详解

答案:1  悬赏:80  
解决时间 2021-10-13 09:00
  • 提问者网友:情歌越听越心酸
  • 2021-10-13 05:34
有哪位高人知道固原方言与普通话的异处?望您详解
最佳答案
  • 二级知识专家网友:低血压的长颈鹿
  • 2021-10-13 06:53
历史悠久的固原话     固原历史悠久,史载丰富,其语言文化也和它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先秦、两汉、唐宋时期的古代汉语语汇,元明清以来的近代汉语古白话词语,在固原方言中保留得很多。   据一些史书和志书记载,固原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就设置为乌氏县,它是我区行政区划中最早设县的地方。其后,西汉在这里设安定郡,北魏置原州城,隋唐因之。北宋时,固原是其与西夏抗衡、战争的前沿阵地,清代康熙年间朝廷又将陕西提督移驻这里,并升固原州为直隶州,由清廷直接管理。从以上的历史沿革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固原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是边关重镇,也是汉民族农耕文化和西北少数民族游牧文化接触和融汇的地区。
    固原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加上独特的人文、地理以及民族迁徙等诸多因素,形成了固原话古朴、典雅、韵味浓郁的语言风格。固原话是中原官话秦陇片方言的代表,从语言学角度看,它在语音、词汇、语法上既与陕西的关中话不同,又与甘肃的隆中话相区别,独具特色,自成系统;从社会学角度看,它不但反映出了固原地区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经济状况,也反映出了它古老厚重的历史文化。我们举几个固原话里的常用词就可以看出。
    毁(音如“许”) 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一般到七八岁时乳牙脱落,更换为恒牙,这种现象在普通话里说“换牙”,而固原人则说“毁”。“毁”在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解释“龀(chèn)”这个字的时候说:“龀,毁齿也。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这是说,“龀”就是换牙。在班固所著的《白虎通·嫁娶》中说:“男八岁而毁齿,女七岁而毁齿。”宋代陈彭年所编著的《广韵》里也说:“毁,男八岁女七岁而毁齿。”固原人现在还把小孩换牙说作“毁”。
  (音如“厌”) 脸上或者身上长的黑点,即黑痣。早在我国春秋时期,古人颜面有痣,往往以“黡”为名,如晋国有“栾黡”,卫国有“赵黡”等。《说文解字》解释说:“黡,面中黑子也。”汉代将“黡”也称为“黑子”,如《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了汉高祖刘邦在腿上有72颗黑子的事。到魏晋以后,“黡”又称作“黡子”,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中说,黡,“许北人呼为‘黡子’,吴楚谓之‘痣’。痣,记也。”今天的固原人还将脸面或身上的黑痣叫作“黡”或“黡子”。
    胤(音如“印”) 繁衍、扩大、发展。该词本来专指子孙繁衍、承续,后来引申为动物的繁殖和植物的滋生蔓延。《说文》:“胤,子孙相承续也。”《国语·周语下》:“胤也者,子孙蕃育之谓也”。现在固原话里还在使用这个词,不过,不用于人,而用于动植物,合成词里有“胤牲”一词,指母畜的繁衍能力强,如“这头乳牛肯胤牲得很。”“一棵核桃树胤了一片。”在中亚东干语里也还在使用这个词,如“这号子鱼少,放到水里胤去。”
    ?(音如“安”) 热水、开水。《说文解字》中说:“洝,渜水也。”渜,汤也。汤,在古代指热水、开水,成语“赴汤蹈火”中保留了这个意义。固原话里把普通话的“开水”称作“洝水”。水开了经常说作“水洝了”。水开后继续熬煮也说作“洝”,如“锅里的水快洝干了。”
    趿(音如“萨”) 本义是古时候小孩穿的没有后跟的鞋子。《说文解字》中说:“趿,小儿履也。”桂馥《说文义证》中说:“小儿履也者,履之无跟者也。”后来又引申为穿鞋时不提鞋后跟,拖着鞋行走,或者用脚底摩擦地面。《六书故》中说:“趿,今人以履无踵(鞋后跟)直曳之者为趿。”作为名词用的有“趿鞋”,即今天的草鞋或拖鞋。明代陶宗仪所写的《辍耕录》中说:“西浙之人,以草为履而无跟,名曰‘趿鞋’。妇女非缠足者,直曳之。”固原人把穿草鞋时来不及提鞋跟,将后跟踩在脚下行走说作“趿”,如“快些,你先把鞋趿上开门去。”我区中卫人也把澡堂子里用的木拖鞋叫作“趿板子”。
    ?(音如“松”) 戏谑、骂人话。多用来指说慵懒、懦弱、品行不好的人。汉代杨雄《方言》卷三里说:“庸,谓之倯,转语也。”郭璞给《方言》作注时说:“今陇右人名懒为倯。”王逸笺疏中也说:“庸,厮贱之人也。”后来据张华文又考证:“‘庸、倯、甬’固是一词,共时转语同源……故倯引申为懒。”固原人一般称懒惰的人为“懒倯”,品格低下的人为“贱倯”、“瞎倯”或者“坏倯”,奸巧圆猾的人为“奸倯”,不明事理的人为“愣倯”或者“傻倯”等。
    咥(音如“碟”) 吃东西的粗俗不雅或者自谑的说词。古代《易经》中的卦辞“履卦”说“履虎尾,不咥人,亨。”意思是说踩到了老虎的尾巴,老虎没有吃人,是通达、顺利的征兆。南北朝时顾野王编撰的《玉篇》解释说“咥,啮也。”“啮”同“咬”。明代马中锡《中山狼传》:“狼曰‘是安不可咥?’”先生曰:“是狼为虞人所窘,求救于我,我实生之,今反欲咥我。”其中的“今反欲咥我。”是说东郭先生救了一只狼,现在狼反而想要吃他。从以上文献资料来看,“ 咥”古代多用于动物啃咬或者吃食物,而未见于用于人,但现在固原和我区部分地方多用于吃东西不雅或自嘲自谑时的动词,如“今儿美美地咥了一顿肉。”、“一顿咥了5个馒头”等。
    焪(音如“穷”) 用少量的水蒸煮食物。在《玉篇》中说“焪,尽也,干也。”《广韵》:“焪,火干物也。”焪又和“巩”相通,“巩”在《方言》中解释为“火干也。凡有汁而干谓之煎,东齐谓之巩。”“巩”和“焪”声近义同。固原有一种食品叫“焪焪”,是将青菜、土豆丝或槐花洗净,拌上面蒸熟食用。隆德民间有一种“焪面”,做法是将玉米、莜麦的面粉和各种青菜、调料混合在一起,摊平后放在锅里,加入少量的水蒸煮,水干了,“焪面”也就做好了。固原话里“焪”还有动词用法,如“焪一锅洋芋吃。”
    以上几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有的出于《诗经》、《易经》、《国语》,有的见之《说文》、《玉篇》、《广韵》,有的存乎《方言》、《六书故》、《百虎通》,有的留诸《史记》、《辍耕录》、《中山狼传》等,这些古老的词语印证了固原话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