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易网

秦观怎样拜苏轼为师的事例

答案:1  悬赏:20  
解决时间 2021-04-27 22:19
  • 提问者网友:千城墨白
  • 2021-04-27 13:56
秦观怎样拜苏轼为师的事例
最佳答案
  • 二级知识专家网友:放肆的依賴
  • 2021-04-27 14:25



秦观仰慕苏轼,苏轼也赏识秦观“有屈、宋之才”,故将其收到门下,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号称为"苏门四学士",彼此情谊甚笃,有许多诗词唱和,留下不少文坛佳话,
据史料记载,秦观对苏轼景仰已久,他在《别子瞻》一诗中就表示:“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他把苏轼比作“天上麒麟”,还说“不将俗物碍天真,北斗以南能几人”,视苏轼为天上北斗星。元丰元年(1078年)5月,秦观入汴京应试,就想借路过徐州之机拜谒苏轼,一则能亲聆苏轼的教诲,二则执弟子礼拜恩师。苏轼此时正在徐州知州任上,已是举国众多学子追慕的文坛翘楚。为此,秦观请了两位前辈——孙觉写推荐信、李常当面引荐。孙觉(字莘老)与秦观是同乡,诗人黄庭坚的丈人;李常(字公泽)是黄庭坚的舅父。二人又都是苏轼的至交,秦观请他们两人来推荐很给力,苏轼愉快答应收秦观为弟子的恳求。待秦观来到徐州城时,在王巩(字定国,宰相之孙,苏轼密友)的精心安排下,举行了隆重的拜师礼。这年秦观29岁,苏轼43岁。两人年龄相差13岁,但此后二人既是师徒,又是挚友,情谊甚笃。他们志趣相同,不管是因“乌台诗案”苏轼身陷囹圄,还是苏轼晚年被贬谪岭南时,秦观都永远追随恩师,两人的政治命运从此便紧密连在一起了。
苏轼此后多次路过高邮。元丰二年(1079年)4月,苏轼路过高邮时再次与秦观、孙觉、王巩聚会。他们在秦观读书处饮酒、作诗、论文,后人为纪念此次苏轼以文会友之举,便建此文游台。秦观元丰元年那次进京没有考中,当时还是个白衣秀才。这次见面,苏轼便嘱咐秦观继续努力,考取功名,共同为国家效力。在恩师的的鼓励下,秦观终于在拜师7年后(元丰八年)考取进士,获取功名,并多次跟随苏轼游走大江南北,成为苏轼最得意的门生之一,他和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共享“苏门四学士”之称谓。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