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易网

川沙镇有什么名胜古迹

答案:1  悬赏:20  
解决时间 2021-10-17 12:50
  • 提问者网友:留有余香
  • 2021-10-16 23:28
川沙镇有什么名胜古迹
最佳答案
  • 二级知识专家网友:千夜
  • 2021-10-17 00:26
上海民族文化村



位于青浦,上海大观园的东侧。占地300 亩,东临淀山湖,是1996年兴建的大型旅游风景区。经过不断的建设民族文化村已经形成建筑民族化、环境生态化、活动风情化、餐饮乡土化,为其鲜明的特色,表现出与众不同的风格。

民族文化村重点展示十大民族村寨风情,有傣家竹楼、白塔、缅寺、“女儿国”摩梭人、白族民居雕花楼,还有彝族火把节、苗家吊脚楼、佤族的鼓声、苗族的芦笙、景颇族的歌声、侗族鼓楼的飞檐斗拱、风雨桥、蒙古包的奶茶等等,无不散发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气息。

民族文化村还设有食品街,在那儿游客可以可品尝民族菜肴和各类风味小吃,观看各种综合表演, 如彝族的上刀山、苗族为倒爬花杆、傣族的孔雀舞、景颇族的刀舞等,还有精采惊险的“斗鸡、斗马、斗蛇”竞技活动。

图片:

崇明岛



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有明代建造的崇明学宫、寿安寺、唐一岑墓和清代所建的金鳌山等名胜古迹,还拥有堪称华东地区最大的国家级森林公园—东平森林公园。这里森林茂盛、湖水澄碧、野趣浓郁、景色迷人,以幽、静、秀、野为特色。公园内有造型别致的“蟹”式别墅、多功能会议中心、森林沙滩浴场、网球场、青少年野营基地、森林酒家、森林吊床、帐篷、野炊烧烤、跑马场、彩弹射击、野外攀岩等,已成为繁花似锦、水果丰盈、翠林如画、鸟语花香的江畔绿洲。在崇明岛的西南端有一个面积达200多公顷的大水潭,当地称之为“崇明西湖”或“明潭”。明潭水面开阔,景色如画。潭内养有鲢鱼、鲫鱼、鳊鱼、鲈鱼、草鱼、青鱼、鳙鱼、桂鱼、鳗鱼、甲鱼、鳝鱼、蟹等,最大的鱼重达50余公斤。游览者可在明潭划船、垂钓。岛的东部是以团结沙、东旺沙为基础的水、滩、林、鸟相结合的国家级候鸟自然保护区。

在我国河口冲积岛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崇明岛了。它三面环江,东临东海,伏卧在长江口海面上,东西向长76公里,南北宽度在13公里~18公里,面积为1083平方公里,是我国的第三大岛,也是世界著名的河口冲积岛,被誉为长江口的一颗明珠。

崇明岛从形成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唐代(618年)涨露出水面,五代设镇,宋代设场,元代建州,明清以来设县,1958年12月划归上海市。由于长江大量泥沙淤积,崇明岛的土地东、西两端淤涨很快,以每年143米的速度向东海延伸。岛上良田沃土,河流纵横,成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崇明岛在发育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变化。唐朝初年(618年),长江口位于现在的扬州、镇江一带,江面上出现了东、西两个沙洲,面积不过几十平方公里。随着移居岛上人口的陆续增多,到了10世纪的五代时期,开始在西沙上设崇明镇,这就是崇明的由来。由于长江主流南北移动和潮汐波浪的影响,岛陆屡有坍塌。随着长江口的东移,崇明岛不断沿江下迁。 11世纪时,西沙西北又出现了一个新沙,叫姚刘沙,东北也出现了三沙,西沙和东沙则坍没被江水冲走。由于长江主水道不断摆荡,三沙在经历发展扩大后又南坍北涨,向北迁移日渐缩小;同时在它的东面,先后出现了平洋沙和长沙。1583年,县城又迁至长沙,也就是现在崇明城的前身。近400年来,崇明岛经历了多次沧桑之变和迁移。仅1583年以前,崇明县城就搬迁了5次。直到现代,崇明岛也是不稳定的,长江口北支水道逐渐变窄变浅,也许将来崇明岛会与苏北平原连在一起。

在崇明岛的东南面,还有长兴岛和横沙岛两个沙岛,这两个岛形成的时间更短。100多年前,它们还是几片分散的河口沼泽,到现在两岛面积已约70平方公里。将来一旦崇明岛与苏北大地合为一体,今日的长兴和横沙二岛就要变成新的崇明岛了。 崇明岛的景色是冲积岛风光最优秀的代表。崇明岛上土地肥沃,水网密布,田绿林青,招来大批候鸟在此群栖,因此,崇明岛被国家列为候鸟重点保护区。一望无际的原野,绿油油的庄稼,小船在水网间南来北往、东游西移,一派江南水乡风貌。

在崇明岛边的泥滩上,到处是小螃蟹,黑压压地布满滩面。如果人走上去,那些小蟹就会立刻钻进滩面的洞穴中藏身,原来密密麻麻的螃蟹转眼间荡然无存,即使你以最快的速度去抓,也只能两手空空,这奇景令人惊叹不已,因此崇明岛又有蟹岛的美名。在岛北岸 与东南岸一带泥滩上,芦苇密布,一望无际,好像一条绿色长城筑在岛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