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易网

子弟书的子弟书没落

答案:1  悬赏:0  
解决时间 2021-01-11 03:25
  • 提问者网友:鐵馬踏冰河
  • 2021-01-10 21:07
子弟书的子弟书没落
最佳答案
  • 二级知识专家网友:英雄的欲望
  • 2021-01-10 22:17
“单弦前辈艺人德寿山曾说,道光末年(1850)之前子弟书在北京几乎已无人演唱。” 据此看来,直到清末,在京韵大鼓兴起,又采取了一些子弟书的词句之前,北京的歌场对于子弟书来说,就基本是一片空白。当然,这并不说明子弟书在北京已经不存在了,因为德寿山所说的无人演唱应指的是在歌场中无人演唱,并不包括业余爱好者的创作、演唱。随缘乐于咸丰末年创出单弦一技,同治中北京既有《随缘乐》子弟书出焉。并且在当时街面上还是有很多子弟书的抄本流传,这都是还可以见到的。道光年间石玉昆的石韵书,也曾大有听众,但是已不是子弟书的原汁原味。同光间单弦牌子曲的兴起,更给了子弟书很大打击。京韵大鼓兴起之时,北京恐怕早已没有了子弟书的曲调,所以京韵大鼓、梅花大鼓等采用一些子弟书的唱词,对子弟书本身的复兴并无帮助。清末民初,连子弟书的传本也越来越少,到三、四十年代,已几乎不可见。贾天慈在《露泪缘子弟书》中写到:“数年前从安定门大街冷摊上得耕心堂家藏露泪缘子弟书抄本一册……窃思子弟书抄本流传已成吉光片羽,可遇而不可求……” 可见就北京地区来说,子弟书从道光末年,就已成死灰而不可复燃了。 那么,可不可以说,是单弦、大鼓取代了子弟书呢?不可以。
那么,为什么子弟书在北京道光之后迅速消亡呢?答案是,咸、同以后士大夫阶层的进一步世俗化。
其实,清代的士大夫阶层从整体上较之明代是有较大的世俗化的趋势的。毕竟清代是异族的统治。由其对于北京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多数满洲的王公大臣都生活于此。满洲人的好玩乐也深深影响着北京的世风。子弟书与明清之际的传奇比较,子弟书比传奇俗很多。但是,子弟书毕竟还是具有“诗形”的,对于子弟书的创作,还是有“辨古、立品、脱俗、传神”等多方面要求。 而咸、同之后,士大夫阶层进一步世俗化,对于表现自己文才的需要减少了很多,对于子弟书的创作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同时,可以“神闲气定”地欣赏“词婉韵雅,如中琴瑟”的子弟书的人少了,大多数人都去追逐“市井流言恶舌贫嘴”(《郭栋儿》),因此,北京的子弟书在道光之后迅速消亡。可以说,子弟书的消亡代表了清代北京“趋雅”的士大夫阶层的消亡。我所见过的清代史料中并没有关于这种情况的描述,但是从俗文学的发展演变却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
单弦、大鼓的兴起正迎合了这种趋势,就像清代的花部戏一样,单弦、大鼓成了无论王公巨卿还是市井小民都喜爱的文艺形式。这实际是士大夫阶层世俗化的必然结果,士大夫们的世俗化使得他们与引车买浆者流有了共同的审美情趣和兴趣指向。所以说,子弟书并非被单弦大鼓所取代,而是欣赏、创作子弟书的阶层消失了。这个阶层的残余,是连从子弟书中发展出来的“石韵书”、“南城调”都不能接受的。从《评昆论》、《郭栋儿》和《随缘乐》这三篇子弟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于“堕落了的”公卿士大夫们是如何的排斥和讽刺。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