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易网

我想知道 “十八镶滚”的发展史 和 “十八镶滚”的特点 !!!!着急啊 谢谢了

答案:1  悬赏:60  
解决时间 2021-01-15 10:00
  • 提问者网友:回忆在搜索
  • 2021-01-14 21:20
我想知道 “十八镶滚”的发展史 和 “十八镶滚”的特点 !!!!着急啊 谢谢了
最佳答案
  • 二级知识专家网友:人间朝暮
  • 2021-01-14 21:30
镶滚服,是在衫、袄、裙等服装上镶嵌各种花边。清初时,只在襟边及袖端处镶绣,颜色趋于素净。到咸丰、同治年间,则镶滚繁复,从三镶三滚、五镶五滚发展到十八镶滚,包括牡丹带、金白鬼子栏干、盘金间绣等各色镶滚。直至光绪末年,仍盛行镶滚装饰工艺。一衣仅有六分绫绸,而镶条则居十之三四。当然,从镶滚花边的繁简程度,也能看出其社会地位、家境状况等。镶滚服的出现,反映了当时丝织染绣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清中叶以来,花边手工业发达,衫裙做成后,购来成品栏干辫子订上即可。由于省时省力,而又美观华贵,致使镶沿之风久盛不衰,深为女子喜爱。
  咸丰和同治年间,京都妇女服饰镶边多多益善,有“十八镶”之说;清初,苏州妇女崇尚“百褶裙”,有的多达300个褶;当时的“马面裙”,又称“月华裙”,每个褶中,五色俱全,镶边、褶裥与加色都体现了强烈的外饰意识,与服装的实用功能没有关系。

  十八世纪的中国清代服饰风格与罗可可爱好繁缛、纤细、奢华有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过份精巧。从资料中可以看到占主流的满族服装,里三层、外三层、披领、云肩、补服、朝服、马褂、坎肩重重叠叠,色彩纹样纷繁,层次丰富,再加上颈间的朝珠,冠上的花翎,腰间的扇袋、香荷包等前后左右几乎挂满了琳琅满目的饰件。此外在头饰方面,空前绝后的“大拉翅”加高了人体,也似乎与西方有雷同的效果。这些既是出于原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也与西来的罗可可风格有关。在我国历史上,清代满族妇女给人的感觉比以往历代妇女都修长、纤细,这并不是满族妇女都长得高大,而是借助了高如牌楼的“大拉翅”发型、花盆底旗鞋与服饰形制的功劳。 中国清代服饰风格的确立与精致的服饰纹样分不开,特别是旗袍和大袄,很讲究在领口、前襟、下摆、袖口镶花绦或花边彩牙子这种加饰以多为美,越多越考究。有的多达十八道,就城里称之为“十八镶”,由于装饰太甚,几乎看不清其原来的质地。罗可可纹样中那些细得不能再细的花蕊、草根,那些构图严谨规整的图案都在中国服饰纹样中得到再现。无止境的追求繁复,精致规矩,细腻,最终导致了走向堆砌、繁缛、冗长和千篇一律的无声气的宫廷服制的极端。总之,清代服饰中追求繁缛以精巧、细致为上品的服饰风格,都是与西方罗可可风格在服饰上的体现是一致的。 清代服饰从它本身来说综合了历代服饰之优秀成果,而且为我们留下了服装皇国的一颗明珠———“旗袍”,从这一点来看,可说是功不可抹,至于繁缛的服饰风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术之外的诸多因素,所以我们应以更审慎的态度来重新看待它们。

  道光经咸丰、同治到光绪中叶,女子服装的花边使用十分盛行,流行多而宽的镶滚,从二镶二滚,到五镶五滚。“咸同间,京师妇女衣服之滚条,道数甚多,号曰十八镶”。人们形容当时的女装是“鬼子栏杆(即花边)遍体沿”。

  雪灰色缎绣水仙金寿字纹袷氅衣

  清光绪,身长145厘米,两袖通长134厘米,下摆宽132厘米,清宫旧藏。
  此衣为丝质,圆领,大襟右衽,平阔袖作多层状,左右开裾至腋下云纹处。在雪灰色缎地上运用平针 缠针 套针 平金 戗针等刺绣针法绣制水仙及金团寿纹样。构图规整对称,设色素洁淡雅,绣工纤巧细腻。领 袖处镶滚多道或绣或织的绦边,领 襟缀铜鎏金光素圆扣一枚。内衬月白色素纺丝绸里。繁复夸张的镶缀更衬托出此衣的雍容与华贵。
  氅衣为清代后妃平常穿用的便服之一,通常讨穿在衬衣和便袍之外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雪灰色缎绣水仙金寿字纹袷氅衣

  清光绪,身长145厘米,两袖通长134厘米,下摆宽132厘米,清宫旧藏。
  此衣为丝质,圆领,大襟右衽,平阔袖作多层状,左右开裾至腋下云纹处。在雪灰色缎地上运用平针 缠针 套针 平金 戗针等刺绣针法绣制水仙及金团寿纹样。构图规整对称,设色素洁淡雅,绣工纤巧细腻。领 袖处镶滚多道或绣或织的绦边,领 襟缀铜鎏金光素圆扣一枚。内衬月白色素纺丝绸里。繁复夸张的镶缀更衬托出此衣的雍容与华贵。
  氅衣为清代后妃平常穿用的便服之一,通常讨穿在衬衣和便袍之外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清光绪,身长142厘米,两袖通长136厘米,下摆122厘米。
  此衣为丝质,圆领,大襟右衽,平阔绣作多层状,左右开裾至腋下云纹处。衣内衬品月色素芳丝绸里。领 袖 衣缘镶滚多道或绣或织的花卉纹绦边。领 襟缀铜鎏金光素圆扣一枚白玉琢蝉式扣四枚。此氅衣采取二至三色晕的装饰手法,运用平针 戗针 平金 打籽等多种刺绣针法在湖色缎纹地上彩绣折枝菊花纹样,构图飘逸自然设色朴素和谐,刺绣者准确的掌握了菊花的形态和特征,把它的叶脉轮廓和花瓣的卷曲变化表现的活灵活现。

  图片无法复制,你可以去看看,挺漂亮的,还有哦,《最后的格格》中霍思燕。这件至少6镶。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