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易网

浙江磐安赶茶场的来历、习俗、活动?

答案:1  悬赏:70  
解决时间 2021-10-18 04:48
  • 提问者网友:留有余香
  • 2021-10-17 05:11
浙江磐安赶茶场的来历、习俗、活动?
最佳答案
  • 二级知识专家网友:思契十里
  • 2021-10-17 05:43
磐安历史源远流长,从境内出土的石斧等文物来看,早在五六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栖息繁衍。磐安古茶场,位于磐安玉山镇马塘村,初建于宋,清乾隆年间重修,是一所集祭祀、茶叶交易为一体的官茶场多功能性建筑,是目前为止全国发现的最早的古代茶叶交易场所遗存,与之紧密相关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2005年,古茶场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古茶场的由来
玉山古茶场位于玉山镇茶场山脚,地处历史上由婺州通往新昌、天台、宁波的古驿道旁。茶场庙起源于晋代道士许逊为传播道教文化游历于磐安玉山,见茶树遍布山野,茶农为茶叶堆积成山卖不出去而愁容满面,就在玉山定居,与茶农商讨研究茶叶加工工艺并制造出“婺州东白”,后派道徒到各地施茶,随之名声远播,四方茶商纷纷到玉山收购茶叶,玉山茶叶随之畅销各地,玉山人民尊崇、爱戴许逊,并为其建庙立像,尊称为真君大帝、“茶神”,四季朝拜纪念。到了宋代政和二年(1112),宋徽宗敕封许逊为“神功妙济真君”,玉山茶农也把庙宇从原来的茶山边迁移到茶场山脚,并扩大茶场庙宇规模,以供奉祭拜。
二、古茶场祭祀文化和民间艺术活动
据《玉山周氏宗谱》——赵基《濮山先生传》记载:“茶场山者,古宋所榷茶地也,设官监之,以进御命,曰‘茶纲’”。自从宋时尊称许逊为“神功妙济真君”以来,当地的老百姓就将春秋两社和祭祀“真君大帝”以及乡村的一些乡风民俗活动结合起来进行,形成了春秋“两社”以一个庙会为主题的每年二次民俗文化活动。
“春社”时节(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当地茶农盛装打扮,来到茶场,祭拜“茶神”真君大帝,并在茶场内举行演社戏、挂灯笼、迎龙灯等民俗文化活动,热闹程度正如《玉山竹枝诗》所云:“茶场山下春昼晴,茶场庙会春草生,游人杂还香成市,不住蓬蓬社鼓声”。期间祭祀内容丰富且有特色,主要有:一是茶场庙内摆供桌、香案、祭品;二是巡游茶山;三是供茶祭拜。
“秋社”(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活动又别具一格。一方面,茶农和百姓带着秋收后的喜悦,拎着茶叶和货物到茶场赶集;另一方面,各种民间艺术节目多种多样,有迎大旗、大凉伞、三十六行、铜钿鞭、骆驼班、叠罗汉、舞狮、翻九楼、大花鼓等,特别是迎大旗场面气势磅礴、宏伟壮观,更体现出玉山人民团结一致、奋力而为的拼搏精神。迎大旗起源于宋代,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旗大惊人,面积579.8平方米,还上了电视吉尼斯。每面旗需80——100个壮汉各守其职、齐心协力,方能竖起。整个过程锣鼓紧催、人声鼎沸,大旗竖起后,迎风招展,猎猎飞舞,场景壮观。据当地年长者说,最多的一年,赶茶场期间共有36面大旗参迎。正因为如此,“秋社”的规模和热闹情景便大大地超过了“春社”。
三、古茶场社交文化与当地的经济发展
赶茶场期间,凡是参加表演民间艺术节目的人员及香客,包括演大戏演员,吃饭统一由茶场庙招待,经费统一筹措,其他观众、客人由所在地马塘村及附近的铁店村、孔村招待,从古至今已成传统。
赶茶场时,各村群众都穿上节日的盛装到亲朋好友家走访。家在本地或附近的农户都要邀请外县的亲戚朋友在庙会期间来赶茶场,节日后预约客人明年再来,家家都以客人多为荣。这是茶场庙会一大特色。
赶茶场期间还是青年男女定情的好时机。祭茶神要在各村挑选美貌姑娘采茶,姑娘们一经被选,自然身价倍增,受到青年小伙青睐,此后,上门说媒的便踏烂门槛。许多民间艺术节目由年轻妇女组成,如铜钿鞭、大花鼓等。许多又是青年小伙的节目,如迎大旗、亭阁花灯、叠罗汉等,赶茶场把这些人集中在一起,导致爱情火花碰撞;也有平时已经请人说媒,借此机会相亲的;更有一见钟情的,要求父母请对方全家来家吃饭做客以增进友情,为说媒求亲铺平道路。这是赶茶场的另一特色,促进了当地社会和谐发展。
磐安玉山古茶场和一系列庙会文化虽历经千年沧桑,但还是保留了下来,其作用不言而喻。2004年12月8日,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吕济民、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等专家对玉山古茶场进行实地考察后,一致认为这种古代茶市场的功能性建筑在国内罕见,与古茶场密不可分的一系列完整的庙会文化令人称奇,它必将带给磐安人民发展经济的美好前景。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