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易网

陕西西安市高陵历史上有几位皇帝埋葬

答案:1  悬赏:40  
解决时间 2021-10-14 06:22
  • 提问者网友:藍了天白赴美
  • 2021-10-13 16:43
陕西西安市高陵历史上有几位皇帝埋葬
最佳答案
  • 二级知识专家网友:我住北渡口
  • 2021-10-13 17:48
没有,如果算上高陵西边的汉景帝阳陵的话,就是一座~高陵县其他文物资料(包括墓葬)

1、灰堆坡遗址 [通远镇灰堆坡村南·新石器时代.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 980年调查。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暴露有灰坑、居住面和墓葬。地表陶片丰富,其陶质有泥质红、黑陶和夹砂红陶,饰绳纹、线纹、弦纹及黑彩鱼纹、三角纹、宽带纹,可辩器形有盆、钵、罐、尖底瓶、葫芦瓶、陶锉等。属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遗存。(见《考古与文物》l 984年1期)

2、马南遗址 [榆楚乡马南村南50米·新石器石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1 980年调查。位于泾、渭两河交汇处台地上,遗址南部已被渭河冲毁,残存面积约1.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5米,分布有密集的灰坑。采集陶片以泥质红、灰陶和夹砂红陶为主,装绳纹、弦纹、锥刺纹、附加堆纹及黑彩圆点纹、弧线三角纹,器形可辨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存。(见《考古与文物》l984年1期)

3、上马渡遗址 [榆楚乡上马渡村南50·新石器时代] 位于泾河北岸奉政原上,面积约8000平方米,文化层厚度不祥。采集有泥质红、灰陶和夹砂灰陶片,纹饰以绳纹为主,器形可辨罐、盆、钵等。属仰韶文化遗存。

4、渭桥村遗址 [榆楚乡渭桥村南50米·新石器石代] 位于渭河北岸二级台地上,面积约9000平方米,文化层厚度不祥。采集有泥质红、灰陶和夹砂灰陶片,饰绳纹,器形有罐、瓶等。属仰韶文化遗址。

5、马家湾遗址 [马家湾乡马家湾村南侧·新石器石代、西周] 1 980年调查。位于渭河北岸高地上,面积约9000平方米,暴露灰坑一般深达3米。采集有客省庄二期文化的夹砂灰陶鬲、 及泥质灰陶罐等残片,饰绳纹、弦纹。还发现西周时期的陶罐、鬲等。(见《考古与文物》1 984年1期)

6、阳陵故城 [马家湾乡米家崖村北300米·西汉·县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泾河南岸台地上,城址平面呈现长方形,城墙夯筑。现存南墙残长约600米,东、西墙均残长约60米,残高l_米,基宽3米,夯层厚1 3一l 5厘米。因泾河南移,北墙已不存。采集有“长生无极"、“长乐未央”瓦当及外素面、内布纹筒瓦、板瓦残片。《元和郡县志》、《陕西通志稿》载,西汉景帝时设阳陵县治于此,晋废。

7、左冯翊故城 [鹿苑镇古城村北1 50米·东汉县文物保护单位] 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400米。残存有夯土墙基,出土五角形陶水管及绳纹筒瓦、板瓦残片。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高陵县志·地理志》,光武东都后冯翊治高陵,故城在今高陵西南,与此地地望相合。

8、鹿苑故城 [马家湾乡西营村南50米·唐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渭河北岸台地上,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城墙夯筑。现存北墙残长约1 000米,东、西墙残长约l00一1 50米;残高2—3米,基宽约2米,夯层厚1 5厘米。因渭河北移,南墙已不存。城内出土条形素面砖、绳纹筒瓦、泥质灰陶片等。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高陵县志》,唐置鹿苑县,寻废,故治在今高陵县西南,所载地望与此地相合。

9、龙跃官遗址 [通远镇李观苏村西苏村北100米.唐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2万平方米。出土方形石井圈l件,花岗岩质,边长1.1 8米,内边长o.58米。还发现“开元通宝”钱、方形铺地砖及筒瓦残片。据.《长安志》,龙跃宫为“唐神尧旧宅,武德六年(623)以奉义宫改建”,所载地望与此相合。

10、东渭桥遗址 [耿镇白家嘴村西南l00米‘唐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东渭桥系唐渭河三桥之一,为长安城通往蒲津关的要道。l967年发现,l981年一l983年钻探、发掘。桥址位于今渭河南2.6公里处,面积约2万平方米。木柱木梁桥,南北走向,全长548.8米,宽11米。揭露出楔人原渭河河床的木桩22排41 8根、石砌分水金刚墙4座。桥南端石铺道路残长约l60米,残宽l2—20米。出土铁钉、铁板、铁栓板及“开元通宝”钱币、铜佛像等,共100多件。1967年曾出土开元九年(721)“东渭桥记’’残碑一通,文载京兆尹率高陵、三原等l 0余县官民合修东渭桥缘起、经过。《唐六典》载:“木柱之梁三,皆渭水,便门桥、中渭桥、东渭桥”。又《史记.孝景本纪》:“五年(公元前152年)三月,住阳陵渭桥”,索隐:“渭桥在长安东北,通高陵路”,系指南渭桥起始。唐东渭桥为择地重建,一说废于宋。(参见《中国考古学年鉴》1984年)

11、崇皇寺遗址 [崇皇乡崇皇村‘唐一明‘县文物保护单位] 寺建于唐代,明代重修。寺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采集有唐舞女俑、素面条砖、外素面内布纹板瓦残片等。存明嘉靖三十二年(1 553)“重修崇皇寺碑”方首,座佚,高2.08米,宽0.74米,厚0 1 7米。碑文楷书,记载崇皇寺兴衰沿革,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吕楠撰文。(参见《高陵县志》)

12、隆昌寺遗址 [姬家乡毗沙村南1 50米’金、明] 位于泾河北岸二级台地上,面积约5万平方米,存明代‘‘临济宗派碑’’l通。l986年暴露僧人砖室墓,墓室平面八角形,直径l.9米,高2.85米,穹窿顶,内壁施仿木构砖雕斗拱及壁画。出土“大金天德三年”(1151)款贴金陶棺1具,内盛舍利子。同出铁锡杖、黑釉瓷钵、彩绘陶钵、红陶僧人像及金代钱币。《高陵县志》:“隆昌寺在县西毗沙镇,宋太宗敕赐名额,有塔突兀”。即此。

1 3、原陵 [通远镇灰堆坡村·十六国后秦。县文物保护单位] 后秦太祖姚苌(330--393)的陵墓。姚苌,字景茂,甘肃陇西人,羌族首领姚弋仲第二十四子。先附前秦,淝水之战后率羌人独立,旋擒杀苻坚,称帝,国号大秦,386--393年在位。卒谥武昭。墓南向,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原有封土已平毁。(参见《高陵县志》、《关中胜迹图志》)

1 4、偶陵 [药惠乡麦张村·十六国后秦’县文物保护单位] 后秦高祖姚兴(366--416)的陵墓。姚兴,字子略,姚苌长子,394—4 1 6年在位。先后灭前秦、西秦及后凉。提倡佛教,曾迎龟兹名僧鸠摩罗会至京城长安讲经,奉其为国师。卒谥文桓。墓南向,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封土已夷平。(参见《西安府志》、《高陵县志》)

1 5、李晦墓 [马家湾乡米家崖村·唐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李晦(?--689),唐高祖堂侄,河南王李孝恭次子。武周时官至户部尚书,垂拱元年(685)拜右金吾卫大将军,转称官尚书。墓南向,圆丘形封土,底径约21米,高7.5米。墓前尚存石碑l通、石翁仲(残)1尊。碑青石质,螭首,方趺,通高3.6米,宽1.2米。额篆“大唐故秋官尚书河间公之碑”。碑文楷书,记李晦生平宦迹。,碑阴浮雕一立佛。(参见《高陵县志》、《高陵县续志》)

1 6、冯师训墓 [马家湾乡梁村·唐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冯师训(617—692),字邦基,显庆四年(659)以战功授游击将军加上柱国,封休宁县开国公,食邑高陵,永昌元年(689)迁武威卫将军。墓南向,面积约1000平方米,封土已平。存青石碑1通,螭首,龟趺,通高2.88米,宽0.96米,厚0.27米。额篆“唐故左武卫将军张掖郡冯府君之碑”。碑文楷书,记冯师训生平。族弟前恭陵丞进麟台观击院供奉敦直撰文。

1 7、杨恭懿家族墓地 [张卜乡张卜村·元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杨恭懿(1225--1294),字元甫,呈潜斋,奉元高陵(今陕西高陵)人。通天文历算,至元十六年(1279)召修新历,与许衡、郭守敬等共同编制《授时历》,授集贤学士兼太史院事。墓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原有封土3座,呈“品”字形排列,均南向,居中为杨父杨天德墓,左、右分别为杨恭懿墓、杨子杨寅墓。三墓封土已夷平。墓地尚存大德六年(1 302)杨恭懿碑等,已迁移。(参见《西安府志》、《高陵县志》)

18、吕楠墓 [鹿苑镇老屈庄村·明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吕楠(1479--1 542),字仲木,号泾野,陕西高陵人。正德三年(1 508)进士第一,授修撰,官至礼部侍郎。学守程朱,为圾中叶关中理学代表人物,与湛若水、邹守益共主讲席30余年。谥文简。著有《四书间问》、《周易说翼》、《尚书说要》、《泾野诗文集》及《高陵县志》等10余种。墓南向,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封土圆丘形,高约2.5米,墓前置石人、马、羊、狮各1对,另有吕泾野墓碑1通(残),70年代迁移。

19、马体仁墓 [崇皇乡军庄村·清代]马体仁(1640一1720),号瑶庵,陕西高陵人,官至保定府定兴知县。墓南向,面积约l 60平方米,封土已平。墓前尚存神道碑l通,石马、羊各一对。碑螭首,方跌,通高3.9米,宽0.85米。楷书“赐进士出身奉直大夫刑部福建清吏司主事加一级前诰封文林郎直隶保定府定兴县知县瑶庵马公“神道碑”。

20、白遇道夫妇墓 [张卜乡杏王村·清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白遇道(1 837--1 9 1 1),字心悟,改宇五斋,晚号完谷山人。同治甲戍年(1 874)进士,官至甘凉兵备道。著有《完谷山房寝语抄存》、《完谷山人课蒙小草》、《完谷山人馆课赋钞》及《高陵县续志》等。墓南向,封土已夷平。墓前原置民国18年(1929年)“白遇道并夫人墨氏合葬墓碑”,现移至榆楚乡团庄村。该墓40年代曾暴露,出土墓志l合,已佚。现存墓志拓本。

2 1、李晟碑 [榆楚乡渭桥村内·唐代·省文物保护单位] 李晟(726--793),字良器,陇右临洮(今甘肃岷县)人。德宗时平定朱洮之乱,功封西平郡王,任凤翔、陇右泾原节度使,兼管内诸军及四镇、北庭行营兵马副元帅。贞元三年(787)被解除兵权,官太尉、中书令。碑青石质,螭首,龟跌,通高5.5米,宽1.48米。太和三年(829)立。额篆“唐故太尉兼中书令西平郡王赠太师李公神道碑”。集贤殿大学士裴度撰文,翰林侍书学柳公权书丹并篆额,楷书,记载李晟生平、功业。碑原在李晟墓前,墓于明代已不存,碑遂移位。是时,碑文已漫漶,经磨石重剜,笔法韵味稍减。该碑因撰文、书丹、刻工绝佳,亦称“三绝碑”。

22、通远天主教学堂[通远镇正街中段。清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后成为陕西天主教教务中心,坐北向南,中为天主教,两侧为修堂、修生堂。天主堂为中西合璧式二层建筑,占地面积1 1 66平方米,主体为哥特式尖顶,堂内彩绘圣母、耶酥及天使像。l925年附设保禄小学及玫瑰女小,1935年改为光华小学。现状完好。存传教士墓碑12通及石狮、圣水坛等遗物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