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易网

水稻品种五粳04136河南表现怎么样

答案:1  悬赏:30  
解决时间 2021-10-18 13:15
  • 提问者网友:夢醒日落
  • 2021-10-18 00:40
水稻品种五粳04136河南表现怎么样
最佳答案
  • 二级知识专家网友:千夜
  • 2021-10-18 02:04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于2007年1月通过广东省科技成果鉴定, 2008年以来,已入选广东省农业主推技术和农业部“双增一百”技术,成为粮食高产创建、科技入户、科技扶贫等工程项目的关键技术,其增产增收效果明显而稳定,受到各地农民的普遍欢迎,应用面积不断扩大。截止至2010年,该技术在广东省的应用已超过1000万亩,增产稻谷2亿公斤以上,增收节支超20亿元。   水稻“三控”施肥专家系统是由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和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专家团队联合开发建设的一款智能化的诊断系统,也是村村通动植物医院中自助专家诊断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户只需回答几个简单的问题,该系统即可给出水稻施肥及配套技术方案,帮助水稻种植户在专家不在线的情况下更快地解决问题。   “三控”施肥技术的主要内容   “三控”施肥技术的核心内容是控肥、控苗、控病虫,简称“三控”。该技术中的“控肥”是通过控制总施氮量及前期施氮量的比例,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控苗”是通过控制基蘖肥中的氮肥用量,控制无效分蘖和最高苗数,提高成穗率和群体质量,实现高产稳产;“控病虫”是通过增加群体通透性,优化群体结构,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农药用量,提升稻米食用安全。   “三控”施肥技术的主要特点   与传统技术相比,“三控”施肥技术的最大特点是“氮肥后移”,即减少前期氮肥的比例,增加穗肥和粒肥中氮肥的比例。在传统技术中,氮肥在前期(包括基肥和分蘖肥)的用量占总施氮量的80%以上,中后期(穗肥和粒肥)的用量不到总施氮量的20%。而在“三控”施肥技术中,氮肥在前期的用量一般占总施氮量的60%左右,中后期的用量为总施氮量的40%左右。同时,分蘖肥的施用时间明显推迟,主要起保蘖和壮蘖的作用,提高成穗率。氮肥后移还有效地减少了无效分蘖,并提高了氮肥利用率。此外,由于无效分蘖少,苗峰较低,一般不用也不宜重晒田。   “三控”施肥技术的理论依据   “控肥”的依据   “控肥”指的是控制总施氮量和前期施氮量的比例。控肥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减少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的分蘖速度取决于三个因素,即已有茎蘖数、叶片含氮量和叶面积指数。“三控”施肥技术通过控制前期氮肥用量,把叶片含氮量控制在适宜范围内,从而控制其分蘖速度,减少无效分蘖的发生。二是减少氮肥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研究结果亦表明,总施氮量越大,特别前期施氮量越大,氮肥利用率就越低,而中、后期施用的穗肥和粒肥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较小。可见,要想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损失和环境污染,就必须控制总施氮量,同时大幅减少水稻生长前期的施氮量。   “控苗”的依据   在水稻的分蘖中,只有一部分最终成穗、对产量有贡献,称为有效分蘖;而没有最终成穗的,称为无效分蘖。“控苗”的目的就是要控制无效分蘖,提高个体素质和群体质量。通俗地讲,就是对水稻实行“计划生育”,达到“少生优育”的目的。   “控苗”是“三控”施肥技术的核心问题。目前生产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苗数太多。据我们对广东省的调研,水稻的有效穗数大多在20万/667m左右,按传统技术种植的水稻的最高苗数(苗峰),每667m往往达到40多万甚至50万以上,成穗率在50%左右甚至更低,也就是说,只有一半左右的分蘖能够最终成穗,而半数的分蘖在中途死亡,对产量没有贡献,成为无效分蘖。无效分蘖的发生不仅浪费肥料、导致群体郁蔽、加重病虫害和倒伏风险,还造成分蘖个体之间恶性竞争,也使有效分蘖长得瘦弱。而“三控”施肥技术通过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把苗峰控制在35万苗/667m以下,可促成壮蘖和形成大穗,把成穗率提高到60%以上,提高群体质量,实现高产和稳产。   “控病虫”的依据   “控病虫”是“三控”施肥技术的重要内容。这里所说的“控病虫”,不是通过喷施农药来控制,而是指通过改进施肥和栽培管理措施,改善水稻群体结构和通透性,使之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虫害的发展,从而达到减轻病虫、减少农药用量的目的。以纹枯病为例,纹枯病的发生与水稻群体指标有密切关系。水稻的苗峰越大,叶色越浓,纹枯病发生就越严重;抽穗期群体透光率越大,纹枯病的发生就越轻。“三控”施肥技术通过控制无效分蘖、降低苗峰,改善群体结构,提高通风透光性,从而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