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易网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方法的界定

答案:9  悬赏:20  
解决时间 2021-10-13 08:22
  • 提问者网友:世勋超人
  • 2021-10-13 05:11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方法的界定
最佳答案
暂无最佳答案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蓝房子
  • 2021-10-13 11:59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中问题解决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评课的功能 1 、判断功能 判断功能主要是指通过评价可以了解教师目前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可以比较全面地掌握被评价者的实际教学水平,根据评价结论还可以区别评价对象的优劣程度,判断被评价者是否达到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达到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课堂教学的诸项要求,从而为确认、评选等鉴定性工作服务。 2 、导向功能 导向功能主要是指评价标准本身具有导向的机制。一方面,以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教学思想、理念为价值取向而制定的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客观上就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参照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通过教学评价过程中被评价者现实的教学状况与评价标准之间存在差异程度的信息反馈,可以为行政部门加强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可以让教师了解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通过改进和完善,使教学活动不断地向价值目标靠近。导向功能的实质在于使教学活动既以教学目标和规范标准为起点,又以教学目标和规范标准的最终实现为归宿。 3 、激励功能 激励功能主要是指评课具有激发人的动机的作用。肯定的评价必然对教师产生积极的作用,使他看到成绩,增强自信,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和行为,相反否定的评价则可能挫伤教师的积极性。但作为被评价者,每个人都有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都有获得较高评价的追求,教学评价结果所做出的价值判断必然有高下之分,它让被评价者在看到自己差距与不足的确良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并激发被评价者的竞争意识,激励每一个被评价者按照一定的标准去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评课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中竞争机制的引入。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和调动教师奋发向上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教师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使其更加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 对于以上三种功能,新课程更强调激励功能。 (二)、知晓评课的原则 1 、发展性(激励性)原则 主张评课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帮助教师反思和总结教学中的优势和教导处分析根源,探讨措施,不断改进教学实践,不把它作为划分教师好、中、差的办法。 2 、民主性(和谐性)原则 强调教师在评课中的主体地位、民主参与和自我反思。重视教师的个体差异,强调评课主体多元化,多渠道为教师提供反馈信息。 3 、针对性(个性化)原则 就是针对情况不同(尖子教师、胜任教师、一般教师、有困难的教师、新手)的教师评课应各有侧重。针对不同类型的课(实习课、实验课、交流课、示范课、检查课、评优课、课前课)评课应有差别。 4 、多元化原则 不管是评课主体(教师自我、学生、同行、教研员),评课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思想和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基本功或教师维度、学生维度、师生互动维度)以及评课方法,都应追求多元。 5 、重点性原则 评课时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评课者要善于抓住要点细致分析,有理有据,如对于执教者在哪些地方出了问题,需要作怎样的改进,哪些地方有特色,可以发扬光大等等,要在评价时详略得当,使被评价者听来明白,心服口服。 6 、务实性原则 评课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被评者提高教学技艺,改进教学。同时,也给其他参与评价活动的教师以借鉴和启发。因此,求真务实,说真话、实话,对于所有参与评课的教师而言,都是一种重要的责任,评课者只有本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精神,进行辩证评价,才能使评课达到它应有的功效。 7 、艺术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是要讲求艺术的。评课者要掌握心理学知识,灵活运用评课的艺术,尤其不要以成败论英雄,不要用可能引起执教者反感、失望、过度紧张的语言去刺激他(她)。评课语言要尽量平和、充满关怀、表现善意;要注意把握的尺度,从帮助、共勉的角度去评价,评课不评人。 (三)明确新课程对评课的要求 1 、 评课要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评课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发挥,强调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发现、探究与质疑,以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评课要从有利于对教学的诊断和正确的导向出发。正确评价一堂课,既要着眼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又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对体现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的考查,以便于在评价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诊断,确保正确的导向。 3、 评课要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 把评课的重点放在 “评学 ”上面。 4、 评课要提倡创新,培育个性。 5、 评课要从实际出发就能想当然。 (四)、恰当选择角度和评课标准 评课的角度和标准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 叶澜 教授在针对“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中提到五个标准,一、有意义的课;二、有效率的课;三、有生成性的课;四、常态下的课;五、有待完善的课。 福建师范大学课程中心余文森教授认为,一节好的公开课,一是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对新课程的推进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二是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和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也是一堂有效的课;三是应该是真实的,能客观反映师生的真实水平和教学的实际情况,让人有真实感、亲近感、亲切感,可看、可学、可用;四是应该具有研究的价值,公开课不仅要成为教师自我反思的对象,同时也要成为教师同行或专家共同讨论的领域,从而对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成长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我本人对公开课提出了“四求”的标准: 求真。“真”即真实,真即常态。真是公开课的基础。公开课如果不真,就没有信度。就失去了研究的价值、示范的价值、借鉴的价值。 求实。“实”即实在、实效、实用。公开课要求实,即要追求实在、实效、实用。追求对听课学生发展有益,对听课教师借鉴有益,对上课教师成长有益。公开课对听课教师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对上课教师的作用也是清楚明白的。但是,公开课对学生的作用却往往被忽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应始终摆在各种课的首位。    公开课的“求实”,就是要实实在在的关注学生需要,实实在在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公开课如果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对学生无益,从根本上说就是虚的。 求是。“是”即规律、方法、模式。“求是”是公开课最明显的特点和最直接的追求,是公开课最基本的价值。求是就是要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反映教改探索的成果,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求是就是要给听课教师以借鉴,给听课教师以思考,给听课教师以启发。 求新。新即新意、新招、新法,新颖、新奇、创新。求新即追求新意、新招、新法,新颖、新奇、创新。求新 ,是公开课的较高要求,是努力争取达到的标准。公开课努力追求创新,这种创新往往表现为提出新的教学理念,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等。 评价一堂课的好坏,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衡量: 1 、衡量教师是否重视学生的全面参与 学生主动参与,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感受事物,获取知识,练就技能。有的学校总结出教学中的“七放手”,一是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二是课文放手,让学生大胆阅读;三是重难点放手,让学生议论;四是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五是结论放手,让学生概括;六是规律放手,让学生去寻找;七是知识结构放手,让学生去构建。 衡量一堂课是不是“好课”,可以从学生参与学习的状态、参与品质、参与方式、参与时间与广度、参与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 2 、考察教师能否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衡量教师的创造力表现和学生的创造性表现,可以根据下述问题来衡量:( 1)教师提出了几个开放性问题?( 2)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允许学生思考的平均时间是多少?教师批评学生或否定学生的次数是多少?( 3)学生的回答有创造性的人次是多少?( 4)学生提问有创造性的人次是多少?( 5)学生主动提问的次数是多少?( 6)课堂教学中有多少时间用于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学习或研究?( 7)课堂教学中有多少时间用于小组自由讨论? 3 、衡量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富有创造性 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设计,能以丰富的知识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吸引住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获得较多的独立思考、创造思维的机会,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提高教学的效率。 (五)、熟悉评课的方法 评课的方法很多:如 1 、互动式评课 先由教者自评;同行教师评议;专家评议;总结概括。 2 、答辩式评课 它要求教者在授课说课的基础上能针对评委提出的问题给予答复或辩论,有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创新的教法、模式的形成。 3 、访谈评课法 听完课后,对教师进行访谈。通过访谈结合听课记录来进行评课。 4 、问卷调查评课法 在纸上列出问题,发给听课教师和学生,让他们根据对课堂教学过程和效果的主观印象来回答。 评课的方法还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
  • 2楼网友:迟山
  • 2021-10-13 11:04
我暂时保留意见!
  • 3楼网友:廢物販賣機
  • 2021-10-13 09:35
在长期以来的学校教育实践中,由于“应试教育”等教学指导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在教学过程中根深蒂固的重认知、轻情感的现状。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取向背道而驰,而且最终也不利于知识的获得与掌握。有关的研究与实践已证明,只有在教学中做到知情统一、和谐并进,即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才能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研究与完善情感教学的理论和具体方法,除密切结合学校的实践进行深入探索外,还应博采众家之长,从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发掘精华,为我所用。纵观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史,包含着较丰富、系统的情感教学思想,并在教育思想史中明显形成了两个“高峰”:一是先秦时期,在孔子、孟子的教育实践活动和著述以及《学记》、《吕氏春秋》等文献中都充分肯定了情感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其中以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活动最具代表性;二是明末清初以王守仁为代表的“王学”派教育家们以对乐学乐教的高度重视。我们可以把古代教育思想史中的情感教学思想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提出了情感教学的必要性,对忽视情感因素的教学提出了批评 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们早就看出了不重视教育中的情感因素、粗暴对待学生、一味强调苦学的弊端,并从不同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抨击。首先,苦学不符合人的天性,难以维持学习的长久性。《吕氏春秋》对此已有深刻的见解:“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其所不乐。为之而乐矣,奚待贤者,虽不肖独若劝之;为之而苦矣,奚待不肖者,虽贤者独不能棵。反诸人情,则得所以劝学矣。”[2](220)确实,若学习是一件乐事,则任何人都乐意从事,若学习成为一件苦事,则任何人都不乐为,即使为之也不能持久。清代文字学家王筠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是人,不是猪狗,……人皆寻乐,谁肯寻苦?”[3](255)苦学会最终导致学习的半途而废。其次,苦学导致学生的厌学、畏学情绪,使教育目的难以实现,甚至获得与教育者的初衷适得其反的结果。王守仁描述当时学校教育的现状是:“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结果只能使学生“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4](226)既然苦学有如此恶果,那么,就必须在教学中渗入积极情感,使学生在愉快中学。因为只有乐学乐教才符合儿童的天性,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情感教学的最终意义也体现于此。从学习效果上看,“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95)从学习动力上看,乐学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大抵童子之情,乐戏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条,日就枯槁矣。”[4](226)以及“乐则生矣。学至乐则不自己,故进也。”[6](2)乐学能使人在学习中达到“不自己”的程度,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反观当前的学校教育现状,依然存在着一味重智轻情、强调苦学、对学生“若待拘囚”的现象,其最终效果如何,以及如何改进,从古代教育家的论著中也不难找出答案。 二、提出了情感教学的基础:学习本应是一件快乐的事 从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可知,较高等的动物都有探究、了解周围环境的本能,这在人类就表现为对外部世界及自身的好奇心、兴趣感和求知欲。因此,学习,作为一种了解客观世界和自身的过程,客观上提供了满足人类这一需要的手段,所以应是一个快乐的过程。而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苦学”、“厌学”的现象,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教法与学法不当的问题。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们虽不能从此高度认清这一道理,但已认识到学习本身应是一件快乐的事,这一认识是实施情感教学的基础。《论语》开篇即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5](44)朱熹注解道:“说,喜意也。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7](55)孟子在谈到认识万物之理时也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8](460)明代思想家王守仁认为教育目的就在于“致良知”,达到了致良知就是得道,就达到了真乐:“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引出,真是与物无对。人若复得他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4](278)《淮南子》中把因学习而得到的快乐分为“以外乐内”和“以内乐外”两种,并认为从内心发出的“以内乐外”的乐才能达到真乐。[9](32)除此之外,在古代文献中所载的关于学习、读书是人生最大乐趣的内容,真是数不胜数。“学习本身是快乐的”这一观点在王守仁的弟子、明朝学者王心斋的思想中达到了极致:他认为不仅真正的学习是快乐的,而且快乐应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更是学习与教学的主要目的和根本任务:“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乐是学,学是乐。呜呼!天下之乐,何如此学?天下之学,何如此乐?”[4](226)这无疑是在宣布:情感教学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目的,学习与教学的实质就在于快乐。这对于当前我们对“情感教育”、“素质教育”乃至教育目的、过程和实质的研究都是很有启发的。 三、提出了情感教学的具体方法 既然学习本身应是快乐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以此为基础,实施让学生快乐地学的情感教学。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们由此出发,提出了情感教学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1.选择教学内容,促进情感教学。 选择那些符合学生兴趣的内容使学生乐学、好学,是古代教育家们实施情感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首先是以音乐、诗歌的教学内容促进积极情感。由于音乐和诗歌是古代人们抒发情感的主要形式,本身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所以在中国古代的教育中,它们既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用以进行情感教学的主要方法、手段。荀子认为音乐的作用在于“入人也深”、“化人也速”,[10](187)主张以“诗”和“乐”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孔子也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4](114)的教育过程的设想。而有关诗歌促进情感的论述也很多,如:“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歌咏,喧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4](226)由于诗歌教育符合儿童的兴趣和年龄特点,特别适合于激发儿童乐学的情感。其次,教学内容要丰富多样,张弛交替,达到在愉快中学的目的。《学记》中说道:“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返也。”即要将紧张的学习与游息结合,在快乐中达到亲师信道的信念。前文的王筠在谈到阅读教学时认为,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一讲到底,而是必须“使有空闲时间”,以便向学生讲述一些有趣味的话题(“告以活典故”),这样就可使“弟子大喜”、“心思长进”。王守仁也提到教学不可紧张过度:“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4](228)可见,“满堂灌”不符合情感教学的原则,这是古代教育家们所早已认识到的。 2.改进教学形式,促进情感教学。 古代教育家们重视以适当的教学形式创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增强教学效果。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启发引导的教学形式。从《学记》和孔子开始,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就不乏在教学中对学生启发引导、与学生交流互动的论述。从认知角度看,教师的启发引导能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思考,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从情感角度看,这种方法又是激发情感、促进乐学的重要手段。孔子主要运用谈话法和提问法来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在教学过程中,他有时故意使学生陷入困惑,百思不得其解,然后又循循善诱,启发思维,最终让学生豁然开朗,欲罢不能。这样的教学能真正让学生达到乐学、好学的境界。朱熹在谈到他的教学法时说道:“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探究,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11](99) 二是平等交流的教学形式。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流能创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情感教学实施的不可或缺的因素。要做到平等交流,首先要爱学生,因为只有热爱学生,才能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孔子说道:“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5](172)《吕氏春秋》中要求教师“视徒如己,反以己教”,[2](221)相反,对学生漠不关心,很难想像能有以情动人的教学效果。如孔子在教学中就并非是一位让学生害怕、感到不可接近的教师,而是感慨时“喟然而叹”,在轻松时“莞尔而笑”,有时严肃认真,不苟言笑,对犯错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有时则诙谐幽默,轻松地与学生开开玩笑。 三是身教感化的教学形式。中国古代有着身教重于言教的正确教育观。从情感教学的角度看,教师若能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的高尚行为和伟大的人格力量感动学生,能达到单纯的言语难以达到的以情动人的效果。如墨子以吃苦耐劳的行动对学生进行鼓舞示范,使学生大都有“赴汤蹈火,死不旋踵”[8](1156)的勇敢精神;王夫之也要求教师要“躬行倡导”,他本人就常年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教学活动,【摘要】很多现代企业都把成本管理当作企业成熟阶段中一项关键工作来研究。本文在分析传统成本管理局限性的基础上,引入价值链管理思想,就开展价值链管理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论述。      成本管理是现代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活动,也是企业发掘各种潜力,提高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他们认识到,一个企业如没有有效的成本管理,生产过程和经营活动中出现大量成本失控环节,即使有再好的战略目标,再好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抱负,恐怕都难以实现。      一、传统的成本管理      成本领先战略已经在竞争中成为企业的杀手锏。但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在很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改进。    创新则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方法要求企业在市场调查、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产品规划、设计、供应、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阶段发生的足以影响成本的诸因素进行科学、严格的计算,制定并分解目标成本;对实际发生的耗费进行限制和管理;并将实际耗费与目标成本进行比较,找出差异,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保证完成预定的目标成本。其显著特点在于成本控制的战略性、系统性、科学性、主动性和全面性。价值链管理的方法克服了传统成本管理方法的诸多不足。它站在战略管理的角度,注意关注企业长期发展的宏观层面,避免为了短期效应而产生的短期行为;它不仅关注节源,更成本的各项价值活动,根据重要性原则选择占总成本比重大的价值活动,控制或改变影响它们的结构性因素来获得成本优势;二是再造原有的价值链,采用效率更高的方式来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   对价值链中不能增加价值的环节,要通过减少浪费来节约成本,包括时间、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如对采购活动来说,采购价值可以说是基于时间和质量的一种竞争。真正创造采购活动价值的是选择供应商和收货入库。因此控制采购成本的焦点问题之一是来源管理,即发展新的可靠的供应商;之二是供给管理和物料管理系统。对这些重要环节的管理应体现在日常的采购活动中,而不是等采购计划下来以后才开始这一步。与供应商的关系是采购工作的核心,集中体现在供应商数据库、供应商的发展和评价、谈判策略和能力、因供应商而异的采购技术、与供应商的合作及相互参与共同开发等,这一部分应是采购活动的重点。物料管理系统要解决经济库存与订货提前期的关系、仓库的合理布点、物品的合理放置和保管等问题,为提高采购活动质量和效率提供需要的准确数据信息。采购部门在每一次采购活动进行时应描绘出实际的价值链,并记录下整个价值链的总成本及成本变化分配情况,找出变化的原因,提出改进意见。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较科学地获得采购成本产生的根源,找出控制成本的方案。在这一过程中,信息系统数据库、信息的传递和共享、从事价值活动人员的素质等都能为节约成本提供机会。同理,其他价值活动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业务,进行分析,最后可以得到整个价值链的实际成本信息。      四、注意的问题      价值链管理的分析方法为企业的成本控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目前在实施过程中还受到多方面的限制,需要在各方面做好价值链管理的支持工作。      (一)价值链管理要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通过平台实现价值链全程人员统一管理和认识,实现各个价值系统的集中和统一入口。通过控制内部、单元技术,实现个性化的系统定制,形成一个统一的用户交互界面,实现数据交换的“枢纽”功能。根据管理和分析的需要,通过信息平台来实现不同业务系统的数据抽取和整合。同时,在统一的信息平台基础上,实现价值链上所有价值单位的信息发布与共享、日常办公、决策支持、绩效管理等应用功能,构建企业办公管理平台。      (二)为适应价值链管理机制,对现存的组织机构要进行必要的变革,以创造良好的支持系统。要精简和关闭原有影响企业效益(含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业务,使组织机构趋于扁平化,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精于核心业务、成立急需的机构和进行业务研究创新。      (三)集成与优化企业内部价值链要建立与价值链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如建立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标准制度,建立以现金流量为基础、以经济增加值(EVA)为内容的绩效评价体系等等。      (四)价值链管理实施的另一个问题是数据的收集。现在会计系统建立的基础不是基于价值链这种活动与流程的思想,因此不能为其提供所需要的数据。所以,为了支持价值链管理的实施,必须基于价值链管理的思想对基础会计系统进行改革,按照价值管理的要求重新建立规则和数据,以提供必要和准确的数据。注重哪些价值活动在价值链中增值;通过对企业价值链中每一项价值活动的分析,不仅可以确定和发现每项价值活动对于企业价值增长有无贡献,还可以计算出贡献的大小;运用价值链管理的方法,企业将不再单单盯住那些标准成本的核算和控制,而是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整个价值链的整个过程,有利于企业价值的提高。      三、价值链管理的开展      (一)通过对外部价值链的分析,了解企业在整个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探索利用上、下游价值链管理成本的可能性   企业在整个行业价值链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有什么样的上游和下游价值链,如何维护、利用和管理这一层价值链,对于企业来说是成本管理首先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了解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努力消除不增值作业,减少浪费   1.运用价值链分析法确定与成本管理有关的价值活动   加工制造企业的价值活动可以分解为九项与战略相关的价值活动:采购、运输、加工制造、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内部后勤、外部后勤、市场营销、辅助活动(包括企业基础设施)。企业每项价值活动的成本包括:(1)外购经营投入成本:为生产而投入的原材料、储备物资、低值易耗品;(2)人力资源成本:企业为获得或重置人力资源而发生的支出,如人力资源取得的成本(招聘、录用、安置等),人力资源发展成本(在职教育、岗位培训、脱产培训、进修等),人力资源保持成本(工资、奖金、福利、医疗、住房、社会保险等),人力资源离职成本(退休人员工资福利、职位空缺损失、职位交替前后效率损失;(3)资本化费用:指受益期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支出。如固定资产(建筑物、机器设备、劳动工具、运输工具等),无形资产(专利、商标等),递延资产(企业开办注册费等前期费用、装潢费、租借设备的改良支出)等。   2.在成本管理中,企业必须将以上成本分摊到价值链的各项价值活动中去   分摊的目的是产生一个反映成本分布的价值链。比较各价值活动的成本分布,从而找出可以改善成本的突破口。管理者能抓住企业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而那些目前所占比例较小,但正处于增长状态,并且最终能改变企业成本结构的价值活动却容易被忽视,把价值链分析方法应用于成本管理,可能会克服这一弱点。   如何分摊成本?总的原则是:外购经营投入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应分摊到它们发生的活动中去;资本化费用分摊到使用、控制它们或者对其使用影响较大的活动中去。通常采用三种分摊方法:(1)当成本与企业价值活动的因果关系可以直接认定时,可直接分摊,如生产成本;(2)虽不能认定直接关系,但可确认会产生未来收益时,可以根据资产特性分摊,如固定资产按受益期计提折旧,无形资产计提摊销金额等;(3)既无因果关系,又不能预计其效益,则成本在当期立即确认为费用,如利息、业务招待费、诉讼费等立即计算为当期费用。   通过成本归集和分摊,可以发现过去未被重视的间接活动成本和质量保证活动成本之和占总成本的比例,远远超过管理者原先的估计,而且随着现代企业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会加大,网络系统、自动化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使得非直接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重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三)是要了解企业竞争对手的价值链,明确企业自身的强势和弱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从行业、市场、战略这三维来确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采取的策略,并制定相应的成本优势策略。企业获得成本优势的战略途径有两条:一是针对以上提出的影响   (一)传统成本管理过多地关注于微观层面   传统成本管理是在许多既定条件下,比如厂房已经造好,产品已经设计出来了等等情况下做管理。这样对那些从一开始就已经产生差错的企业行为是无法进行控制的。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原材料价格上涨,开销加大,使许多加工制造企业感到头疼,他们很自然地会想到加强成本管理。但是,按照传统思路和方法来操作成本管理往往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在降低了成本的同时,企业也降低了竞争力。      (二)传统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通过各种方法降低费用,节约开支   这种方法固然非常重要,但却是一种消极的控制方式。传统成本管理往往较少考虑降低成本到底是为什么,单纯地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发生成本支出的环节很多,但并不是随便降低哪一项成本都行。比如盲目缩减研发开支,那么很可能也损害了企业的技术先进性;再如片面地把质量控制成本降低了,有可能产生质量下降、退货率增加的后果,产品销售将受到影响。      (三)传统成本控制方法在区分价值活动方面存在不足   企业是为顾客创造价值,但企业的有些作业却并不创造价值。比如产品库存不创造价值,生产出来的废品还要减少价值。成本管理应该对企业内部价值链进行分析。传统成本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而对企业的供应与销售环节、对企业外部的价值链、对竞争对手的成本状况考虑不多。      (四)传统的成本管理较多关注成本的核算和分析   特别是标准成本,它很大程度上都在集中关注成本的准确性,尤其关注制造过程的成本归集及分配,对成本的控制管理相对较弱。我们说一个加工制造企业的成本中,制造过程的成本占据了很大的摊销,但并不是全部,企业还需对其它活动有更多地控制管理。      二、价值链管理      针对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存在的不足,美国哈佛商学院MBA课程中就企业资源分析提出一个新理论——价值链分析法,即运用系统性方法来考察企业各项活动和相互关系,从而找寻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企业成本管理的本质目标应该是通过企业行为取得低于其竞争者的累积成本,从而赢得竞争优势,而不仅仅是成本优势。所以本文欲借助价值链理论,从企业行为的角度而非会计方法角度来考察企业成本。   价值链思想认为企业的价值增值过程按照经济和技术的相对独立性,可以分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多个价值活动,这些价值活动形成一个独特的价值链。价值活动是企业所从事的物质上和技术上的各项活动。不同企业的价值活动划分与构成不同,价值链也不同。对加工制造业来说,价值链的基本活动包括采购、运输、加工制造、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内部后勤、外部后勤和市场营销;辅助活动包括企业基础设施(企业运营中各种保证措施的总称)。每一种活动都包括直接创造价值的活动、间接创造价值的活动和质量保证活动三部分。企业内部某一个活动是否创造价值,要看它是否提供了后续活动所需要的东西、是否降低了后续活动的成本、是否改善了后续活动的质量。每项活动对企业创造价值的贡献大小不同,对企业降低成本的贡献也不同。每一个价值活动的成本是由各种不同的驱动因素决定的。价值链的各种联系成为降低单个价值活动成本及最终成本的重要因素。而价值链各个环节的与弟子们一起“昼共食蕨,夜共燃藜”,深深地感动了学生。3.实施正向评价,促进情感教学。中国古代教育家对教学中的惩罚论述不少,对奖励却论述不多。[12](150)尽管如此,一些教育家仍能看到表扬鼓励对激发学生乐学好学的作用。《学记》中有“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原则,在这里“强”即鼓舞、激励的意思;另据统计,《论语》中关于孔子对学生的表扬与批评的记录大约有23处,其中属于表扬的居多,有17处,属于批评的有6处。[12](150)王筠在《教童子法》中主张对学生特别是“笨拙执拗”的学生,不仅要想方设法地予以启发诱导,更要善于把握教育的时机,多加鼓励,以便使他们“欢欣鼓舞,侈谈学问”,而不要动辄批评。在谈到写作教学时,他认为作文批改要以鼓励为主,“少改易之,以圈为主”,即尽可能保留学生所写文字,以鼓励性的批改来激起学生的兴趣。这些都与现代教育心理学中关于表扬有利于激发兴趣、其对学习的促进效果一般要好于处罚的研究结论不谋而合。以上粗略地论述了中国古代情感教学的思想。应当看到的是,在秦统一中国后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在思想文化领域先是独尊法家,后又独尊儒术,并没有形成丰富多彩、百家争鸣的教育思想流派,亦未自觉形成完整的教育心理思想的结构体系,[12](7)而由于对教育规律认识的局限以及情 感本身的复杂性等原因,有关情感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更未有充分的提倡与阐发。与古代教育思想中较为丰富、系统的从认知角度所揭示的学习的本质、学习过程的规律及学习的原则和方法相比,对情感教学的阐释只存在于少数教育家的真知灼见之中。但由于这些情感教学的思想是建立在古代教育家们对教育规律的深刻认识和长期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的,所以仍达到了相当高的科学性和概括性水平,即使从当代教育科学的角度看,这些思想仍闪烁着科学和理性的光辉,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
  • 4楼网友:孤老序
  • 2021-10-13 08:01
我暂时保留意见!
  • 5楼网友:不想翻身的咸鱼
  • 2021-10-13 07:00
我暂时保留我的看法!
  • 6楼网友:往事埋风中
  • 2021-10-13 06:33
我暂时保留我的看法!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