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易网

《比赤道长的线》的阅读答案 赤道是环绕地球表面距离南北两极相等的圆周线,它把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是

答案:4  悬赏:70  
解决时间 2021-04-28 00:49
  • 提问者网友:北故人
  • 2021-04-27 04:17
《比赤道长的线》的阅读答案 赤道是环绕地球表面距离南北两极相等的圆周线,它把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是
最佳答案
  • 二级知识专家网友:末路丶一枝花
  • 2021-04-27 04:59
赤道是环绕地球表面距离南北两极相等的圆周线,它把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是划分纬度的基线,其总长度为40076.604千米,被人们认为是地球上最长的地理界线。
有没有比赤道还要长的"线"呢?1956年,美国的尤因和希曾两位海洋学家,经过长期潜心研究世界海底面貌,获得了大量的数据,曾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世界大洋洋底,贯穿着一条连续长为64000千米的中央海岭体系,长度几乎为赤道的一倍半!近年来,科学家利用卫星从太空上传回来的海水高度的数据,精确地再现了海底的真实面貌,也证实了这条"客观存在"于大洋底的中央海岭,确实是一条无与伦比的地理界线。这一结论的提出,使得赤道"最长"的说法,显然难以成立。 这条中央海岭体系,实际上是绵延的海底山脉,由于它位居海洋中间部分,如同大洋地壳的"脊梁",因此又被人们称为"大洋中脊"。这条最长的中央海岭体系,起始于何方?又终结于何地?通过海洋地质考察,人们发现,这条中央海岭体系,由北冰洋开始,呈"S"型穿过大西洋中部,绕过非洲的"好望角"与呈"Y"字型的印度洋中脊的西支相接。北上的印度洋中脊,进入亚丁湾和红海后,又与"东非大裂谷带"相连。印度洋中脊的东南一支,向东延长,又与太平洋的海隆(海底隆起部分)相接。东太平洋的海隆穿过加利福尼亚湾,直插北美西部,而北冰洋中脊,经过南折,最后没于西伯利亚之下,远达贝加尔湖。
这条绵延的中央海岭体系,比其两侧的海洋盆地一般要高出1000-3000米,总面积约占海洋面积的1/3,达1亿多平方千米。它的长度比赤道还要长出近24000千米,无疑,这是地球上最长、最大的山系,是地球上最长的一条地理界线。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情窦初殇
  • 2021-04-27 06:45
赤道是环绕地球表面距离南北两极相等的圆周线,它把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是划分纬度的基线,其总长度为40076.604千米,被人们认为是地球上最长的地理界线。 有没有比赤道还要长的"线"呢?1956年,美国的尤因和希曾两位海洋学家,经过长期潜心研究世界海底面貌,获得了大量的数据,曾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世界大洋洋底,贯穿着一条连续长为64000千米的中央海岭体系,长度几乎为赤道的一倍半!近年来,科学家利用卫星从太空上传回来的海水高度的数据,精确地再现了海底的真实面貌,也证实了这条"客观存在"于大洋底的中央海岭,确实是一条无与伦比的地理界线。这一结论的提出,使得赤道"最长"的说法,显然难以成立。 这条中央海岭体系,实际上是绵延的海底山脉,由于它位居海洋中间部分,如同大洋地壳的"脊梁",因此又被人们称为"大洋中脊"。这条最长的中央海岭体系,起始于何方?又终结于何地?通过海洋地质考察,人们发现,这条中央海岭体系,由北冰洋开始,呈"S"型穿过大西洋中部,绕过非洲的"好望角"与呈"Y"字型的印度洋中脊的西支相接。北上的印度洋中脊,进入亚丁湾和红海后,又与"东非大裂谷带"相连。印度洋中脊的东南一支,向东延长,又与太平洋的海隆(海底隆起部分)相接。东太平洋的海隆穿过加利福尼亚湾,直插北美西部,而北冰洋中脊,经过南折,最后没于西伯利亚之下,远达贝加尔湖。 这条绵延的中央海岭体系,比其两侧的海洋盆地一般要高出1000-3000米,总面积约占海洋面积的1/3,达1亿多平方千米。它的长度比赤道还要长出近24000千米,无疑,这是地球上最长、最大的山系,是地球上最长的一条地理界线。
  • 2楼网友:情战辞言
  • 2021-04-27 06:14
万年历是以黄道为依据的。 黄道(ecliptic)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受到其他行星和月球等天体的引力作用,黄道面在空间的位置产生不规则的连续变化。但在变化过程中,瞬时轨道平面总是通过太阳中心。这种变化可以用一种很缓慢的长期运动再迭加一些短周期变化来表示。 地球上的人看太阳于一年内在恒星之间所走的视路径,即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圆黄道和天赤道成23度26分的角,相交于春分点和秋分点。    简单地来说,地球一年绕太阳转一周,我们从地球上看成太阳一年在天空中移动一圈,太阳这样移动的路线叫做黄道——它是天球上假设的一个大圆圈,即地球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黄道和赤道平面相交于春分点和秋分点。    鉴于运动变化的复杂性,在天文学的一些工作中还需要使用黄道的严格定义:在任一瞬间,只考虑长期运动的轨道平面称为瞬时平均轨道平面,这一平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称为黄道。从地球中心来看,黄道很接近于太阳在恒星中的视周年路径。只有应用精密的天文仪器,才能察觉黄道与太阳视周年路径的差别。黄道是天球上黄道坐标系的基圈。    如果人们把浩瀚的宇宙看成一个天球的话,那么宇宙中的88个星座则把整个天球分成了北天球和南天球两大部分。根据每个星座的大部分面积是在北天或在南天,分别被称为北天星座或南天星座。根据这种划分法,北天星座有28个,南天星座有48个,另外12个为黄道星座。那么黄道是什么意思?黄道星座又是指什么呢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一年转完一圈。地球公转时,从地球上看太阳,太阳在天球上、众星间缓慢地移动着位置,方向与地球公转方向相同,即自西向东,也是一年移动一大圈,叫做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太阳周年视运动在天球上的路径,就是黄道。换句话说: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无限扩大而与天球相交的大圆,就是黄道。黄道经过88个星座中的13个,除了蛇夫座的一小部分之外,从春分点所在的双鱼座数起,它们是双鱼座、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处女座、天秤座、天蝎座、人马座、摩羯座、宝瓶座,统称为黄道十二星座。黄道星座名称确实经过多次变迁,很多与神话有关,多数是以动物名称命名。为什么要特别分出黄道星座呢?它们有些什么特殊性太阳在黄道上移动,其他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与地球公转轨道之间相交成一个不大的角度,也就是说,各行星与黄道之间相交成一个不大的角度,称为轨道倾角。九大行星中,除了冥王星之外,轨道倾角最大的是水星,达7°,其余行星轨道倾角一般都在1°~3°之间,冥王星则超过17°。 形成原因   黄道星座沿黄道排列,黄道与天赤道有23度26分的交角(黄赤交角);黄道与天赤道的两个交点是春分点和秋分点。在黄道坐标系中,天体的黄经从春分点起沿黄道向东计量,北黄纬为正,南黄纬为负。南、北黄极距相应的天极都是23度26分。由于地球公转受到月球和其他行星的摄动,地球公转轨道并不是严格的平面,即在空间产生不规则的连续变化,这种变化包括多项短周期的和一项缓慢的长期运动。短周期运动可以通过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加以消除,消除了周期运动的轨道平面称为瞬时平均轨道平面。黄道的严格定义是:地月系质心绕太阳公转的瞬时平均轨道平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黄道是天球上黄道坐标系的基圈。黄道是在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看起来它在群星之间移动的路径,明显的也是行星在每年中所经过的路径。 更明确的说,它是球状的表面(天球)与黄道平面的交集;以几何学来描述,它是包含地球环绕太阳运行的平均轨道平面。黄道平面应该是稳定不变的黄道平面,那是垂直所有行星轨道平面角动量和的平面,而木星应该是最主要的影响者。目前的黄道平面与不变的黄道倾斜约1.5°。事实上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地球公转所处的平面上,而之上的12个星座称为黄道12星座,这样理解起来更为形象。    西方的黄道(ecliptic)一词是从蚀(eclipse )发生的地方延伸出来的。    由于地球公转受到月球和其他行星的摄动,地球公转轨道并不是严格的平面,即在空间产生不规则的连续变化,这种变化包括多项短周期的和一项缓慢的长期运动。短周期运动可以通过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加以消除,消除了周期运动的轨道平面称为瞬时平均轨道平面。黄道的严格定义是:地月系质心绕太阳公转的瞬时平均轨道平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黄道是天球上黄道坐标系的基圈。    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运动”分为两种情形,即“周日视运动”和“周年视运动”。“周日视运动”即太阳每天的东升西落现象,这实质上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一种视觉效果;“周年视运动”指的是地球公转所引起的太阳在星座之间“穿行”的现象。    天文学把太阳在地球上的周年视运动轨迹,既太阳在天空中穿行的视路径的大圆,称为“黄道”,也就是地球公转轨道面在地球上的投影。太阳在地球上沿着黄道一年转一圈,为了确定位置的方便 ,人们把黄道划分成了十二等份(每份相当于30°),每份用邻近的一个星座命名,这些星座就称为黄道星座或黄道十二宫。这样,相当于把一年划分成了十二段,在每段时间里太阳进入一个星座。在西方,一个人出生时太阳正走到哪个星座,就说此人是这个星座的。  最早有关于黄道的历史纪录出现在巴比伦文化当中,他们利用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位置辨识日期,黄道上十二星座最早的功用就如同今天月历上的十二个月,白羊座起始于春分点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而当太阳运行到天秤座的那天是昼夜平分的时候
  • 3楼网友:狠傷凤凰
  • 2021-04-27 05:31
赤道是环绕地球表面距离南北两极相等的圆周线,它把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是划分纬度的基线,其总长度为40076.604千米,被人们认为是地球上最长的地理界线。 有没有比赤道还要长的"线"呢?1956年,美国的尤因和希曾两位海洋学家,经过长期潜心研究世界海底面貌,获得了大量的数据,曾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世界大洋洋底,贯穿着一条连续长为64000千米的中央海岭体系,长度几乎为赤道的一倍半!近年来,科学家利用卫星从太空上传回来的海水高度的数据,精确地再现了海底的真实面貌,也证实了这条"客观存在"于大洋底的中央海岭,确实是一条无与伦比的地理界线。这一结论的提出,使得赤道"最长"的说法,显然难以成立。 这条中央海岭体系,实际上是绵延的海底山脉,由于它位居海洋中间部分,如同大洋地壳的"脊梁",因此又被人们称为"大洋中脊"。这条最长的中央海岭体系,起始于何方?又终结于何地?通过海洋地质考察,人们发现,这条中央海岭体系,由北冰洋开始,呈"S"型穿过大西洋中部,绕过非洲的"好望角"与呈"Y"字型的印度洋中脊的西支相接。北上的印度洋中脊,进入亚丁湾和红海后,又与"东非大裂谷带"相连。印度洋中脊的东南一支,向东延长,又与太平洋的海隆(海底隆起部分)相接。东太平洋的海隆穿过加利福尼亚湾,直插北美西部,而北冰洋中脊,经过南折,最后没于西伯利亚之下,远达贝加尔湖。 这条绵延的中央海岭体系,比其两侧的海洋盆地一般要高出1000-3000米,总面积约占海洋面积的1/3,达1亿多平方千米。它的长度比赤道还要长出近24000千米,无疑,这是地球上最长、最大的山系,是地球上最长的一条地理界线。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