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易网

用需求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答案:1  悬赏:0  
解决时间 2021-01-15 03:16
  • 提问者网友:
  • 2021-01-15 00:22
用需求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最佳答案
  • 二级知识专家网友:酒者煙囻
  • 2021-01-15 01:52
说说“需求定律”的科学性。
在需求定律中,有两个变量——“价格”和“需求量”,但从马歇尔开始,所有需求定律中关于需求量的解释都会写到:需求量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的量。弗里德曼在《价格理论》中对需求量的解释是“需求者可能乐意在该点所表示的价格下买所表示的数量”。“愿意”、“乐意”一词,张五常在《科学说需求》中解释为“意图”,但这个“意图”之量是什么量?就是人们心里想的量,想当然的量,可这个量这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观察、也不能测量、只凭想象而来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需求定律来自于经验的归纳,这个归纳完全没有现实基础,完全是不可观测的。这就如同鬼神学说,鬼神在哪?完全凭人们的想象。科学的要求,是现象的可观察性和逻辑推理的严密性,没有可观察的现象,即使再严密的逻辑推理,又有什么科学性可言呢?
正是基于“意愿”这一点,张五常认为需求曲线必定向右下倾斜,即价格降低,人们的“意愿需求”会增加。但需求定律存在严重的缺陷,饱受“吉芬物品”的困扰。传统经济学家并不能从理论上排除“吉芬物品”存在的可能,即使排除,也是武断的或者是个别经验的总结。因为人们知道,再多的白天鹅也不能得出“天鹅都是白的”的结论。萨缪尔森在谈到需求定律时,说到“该规律建立在常识和经济理论的基础之上,并经过经验的检验和证明,几乎适用于一切商品”,这个“几乎”,可以说萨缪尔森没有否定“吉芬物品”的存在。张五常的老师舒赫拉发在《价格理论及其应用》一书中,指出“需求曲线的斜率为负,反映的是需求定律即价格下降,买方一般想购买更多。虽然会有例外。”显然,舒赫拉发也不排除例外的存在。曼昆也在其《经济学原理》(第五版)中说到两位经济学家Jensen、Miller在中国湖南的调查,他们调查了大米消费和价格变动的反应,发现有补贴的大米价格下降会引起一些家庭减少大米的消费,取消补贴起到了相反的作用,这两位经济学家认为“这是吉芬物品的第一个严格的经验证据”,据此,曼昆也认为需求定律并不完全可靠,但也认为吉芬物品是极其罕见的现象。
另外,对于需求定律,不仅仅是“吉芬物品”一种“例外”,还有两种“例外”:
(1)炫耀性商品。消费者购买这些商品时出于向别人炫耀的心理,不是价格贵了少买,价格便宜了多买,而是反过来,价格越贵,越要多买,即需求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关系。价格贵,是赖以炫耀的条件,只有价格贵了,多数人买不起,少数买得起的人才能拿出来向别人炫耀。
(2)投机性商品。所谓投机性商品是指购买者出于从价格变动中套利的目的而买卖的商品,并不是为了真实需求而购买。对于这类商品,决定需求量的不是当前的价格高低,而是未来价格与当前价格的差额,只要投机者预期未来价格高于当前价格,就会买进;反之如果预期未来价格低于当前价格,就会卖出。但问题是,未来价格是一个事先无法确定的未知数,购买者只能依靠自己的预期,进行决策。由于种种原因,不同的购买者会对未来做出不同的预期,因而,这类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就非常不规则了,如股票的价格。
可见,“吉芬物品”、“投机物品”和“奢侈物品”对需求定律而言,是实际现象对经济理论的挑战。对于这一挑战,人们应该抱有什么样的看法和进行怎么样的处理,在这里有必要重温一下经济学家茅于轼说过的话:
“当理论与实际相矛盾的时候,百分之九十九的情况我相信理论,并怀疑‘实际’是个假象,因为理论是经过千百万人的实践检验过了的。但当经过仔细的核对确认那个事实是真实的,我们就面临着推翻旧理论建立新理论的任务,而这种幸运的机会对一个科学家来说,一辈子也碰不上几回。”
可见,需求定律中的需求量是“想象”之量,这与“鬼神”学说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科学性可言呢?而需求定律用于投机市场的分析时,往往捉襟见肘,如股票价格,是越涨越买、越跌越卖,中国的房价,由于投机意味很浓,更是这样。传统价格理论对这些现象的解释,就无能为力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