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易网

环保主义(一)什么是环境和环境破坏

答案:1  悬赏:50  
解决时间 2021-01-13 08:53
  • 提问者网友:城市野鹿
  • 2021-01-12 17:59
环保主义(一)什么是环境和环境破坏
最佳答案
  • 二级知识专家网友:千杯敬自由
  • 2021-01-12 18:07
在一般的理解里,所谓的“环境保护”,大约就是不要随地乱扔垃圾,减少浪费,选择“绿色”产品。但是实际上这并不是“环境保护”,这仅仅是“环境保护的最佳实践”。

有人可能问,“环境保护”和“环境保护的最佳实践”有什么区别呢?

这区别犹如“讲卫生”和“扫地”的区别。“讲卫生”是一种行事原则,而“扫地”则只是这一原则在某一特定时间和某一特定空间条件下的最佳实践。实际上,所谓的“最佳实践”都是有严格的前提条件的。不去了解身处的条件和环境,而盲目的照搬“最佳实践”,常常会造成荒谬的结果。举例来说,“不要用刀割裂身体”显然是 “追求健康主义”的一种“最佳实践”。但是把任何外科手术都当作“违反健康主义原则”则显然是荒谬的。

因此,只是盲目的照搬“环保措施”,而不去理解什么是“环境保护”,这样的做法显然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环境保护者的态度。因为你很可能在照搬这些措施的过程中,反而造成更严重的环境破坏。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这样的环境破坏实际上正假环境保护之名在世界各地大行其道。有时是因为客观上对环境保护主义的内涵理解不足,有时则是彻头彻尾的挟环境保护之名谋取狭隘的私利。

因此,搞明白什么是“环境保护”,是每个遵奉环境保护主义的人的必要功课。

1. 什么是环境破坏?

从字面上讲,环境保护主义可以被解释为“在活动中尽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施加对环境的正面影响”。

但是这一定义并不完整。要完整的回答什么是环境保护主义这个问题,势必先回答两个问题:1)什么是环境? 2)什么是“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什么是环境?这个问题看起来好回答,实际上并不如此。

一般的回答是,我们生活的区域就是我们的环境。这个回答很有问题。我们只要用下面这个手段来考察一下,就可以明白问题在哪里:

保护环境的基本方法是将污染源移出环境之外。例如,将生活垃圾清扫到住宅之外,这就是一种保护居住环境的典型措施。那么将垃圾移出到什么范围之外,才可以真正的认为与“我们的环境”无关了呢?——目前来说,如果你把垃圾打包发射到太阳系之外,那么可以相当有把握的说,这个污染源被移出你的“环境”了。

你大概已经想到,——貌似这说的是整个宇宙都算是“环境”。

广义的来说确实如此。但是务实的说,目前“环境”主要是指地球大气圈范围以内。这个范围以内的事物,相互之间有着强烈的影响、相对来说更不稳定,并且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这个范围之外的事物,相对来说影响较小或较为稳定。我们一般可以近似的将其视为环境之外的无关区域。换句话来说,如果你有手段将垃圾打包发射至太阳系之外,你可以视其为终极解决。

2. 什么是“负面影响”?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个问题获得启示:物品变成垃圾的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了把这个问题看得更具体一点,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更加的具体化——面包和消化后排出的粪便之间有什么区别?

面包和粪便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并不在于其物质成分,因为物质是守恒的。你摄入的食物和排出的排泄物,在不考虑用于构建身体的部分的情况下,在原子级别是严格的对等的。摄入多少碳氢氧氮原子,排出的还是这些原子。那么变化在哪里呢?在于这些物质的构成形式发生了改变。它从大分子变成了小分子,就好象一个完整的陶瓷瓶子变成了一堆瓷渣。它们丧失了“有序性”。这个“有序性”在物理学上用一个专门的术语来描述,就是“熵”。

熵值怎么描述有序性呢? 我们看一个铁块,比较它的两种状态,一种状态是它的温度较低,整个铁块以一米每秒的速度向某方向飞行;第二种状态则是铁块宏观上静止不动,内部的铁原子们分别朝向各不相同的方向以比原来快1米每秒的速度飞行。后一种状态表现为什么呢?就是铁块温度较高。 换句话来说,铁块可以呈现两种状态,一种是具有宏观的动能,另一种则是宏观上静止不动,而微观上所有的原子以更大的动能运动。在牛顿物理学的概念里,我们说前一种状态向后一种状态转变是动能转化为热能,实际上更精确地说,动能仍然是动能,它只是从具有一个明确而一致的方向的动能变成了内部杂乱无章的、大体上互相抵消的内部粒子的动能。比较前后两种状态,我们会发现物体的质量是一致的,蕴含的能量也是一致的,唯一的不同,在于前者比后者更为“有序”。前者是所有的粒子(相对的)向着同一个方向运动,后者则是各行其政的乱动。这时,就引入了一个新的值:熵值。来表述两种状态的不同。前一种状态的熵值较低,而后一种状态的熵值极高。热力学定律在此说明了如下事实:任何封闭系统的熵值都是单向的趋向于最大化的。什么概念呢?譬如说一个永动机,不与外界有任何的能量交换,那么它的运转只会有一个趋势,就是渐渐趋于停止而变成温度较高的状态。仅在最理想的的状况下,它可以维持运动状态和温度不变。但是无论如何,在不引入外部因素的情况下,它绝不可能出现越动越快温度越来越低的状况。

热力学第二定律被称为“死亡的魔咒”,它的原文是:【自然界不存在总熵减少的过程。】我们在身边可以看到大量的熵增过程的实例——食物变成粪便;玻璃瓶变成碎片,碎片又碎成细沙;平直的海岸线被海水侵蚀得曲折反复;参天大树化为朽木;宝刀变成一堆铁锈;伟岸的英雄,终化为冢中枯骨。任何事物毁灭的过程,都可以被严格的看成一个失去有序性(熵增)的过程。或者我们换一种说法,所谓的毁灭是什么呢?譬如一台电视机,我们将之杂碎,它还会剩下一堆电路板和零件,我们再将电路板折断,它还会有大量的元器件,我们再将元器件碾碎,它还会变成一段铝片铜片和塑料碎片,我们如果将铝片铜片再加以粉碎,得到的会是一种成分不均匀的、由数百种每样绝对数量都不大的组分构成的、难于分离和提纯再利用的混合物。这个毁灭的过程中,我们去掉了这堆物质中的什么?表面上看我们去掉了它的一些列特征,这些特征我们常常会通俗的概括为“用处”。事实上,我们去掉的就是有序性。有序性总是表现为某种宏观的特征。而宏观有序性,总是在人类的词典里同时与“有用”并存。——哪怕是很纯的毒气,我们都会立刻发现它很“有用”。这个毁灭的过程是三位一体的——事物失去有序性,同时就逐渐失去了宏观特征,同时它的“用处”也随之失去。毁灭的终点,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词语来进行准确概括的状态——用任何词进行描述都必定会对事物的大部分不适用。它不均匀、毫无规律性、没有任何突出的特点,做任何用处都有一大半是无用的杂质。

而几乎所有的事物都在自动的走向这种毁灭。这个向毁灭的终点变化的倾向,就是物理学里著名的“时间箭头”。

但这并不是没有例外。生命体就是最大的例外。事实上,生命体的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可以主动的、适应性的将自身系统内增加的熵通过生命过程交换到系统之外。换句话来说,生命体就是【可以从系统外吸取负熵,维持和提高自己系统内有序性的独立系统。】举例来说,绿色植物的负熵来源就是阳光。(光能是一种高度有序的能量形式)。而动物的负熵来源则是大分子食物。我们摄入我们能处理的大分子,然后排出处理后的小分子,在这期间我们获得了外界的有序性。

转了这么大个圈子,现在我们可以明白物品和垃圾之间的区别了:垃圾,即是在特定程度上失去了有序性的物品。

这时我们也可以明白什么是“污染源”了——污染源即是导致物品失去有序性的事物,而“污染”即是造成这类事物的行为。

那么何谓环境破坏呢?——这是指破坏和降低环境的有序性的行为。

通过精确的定义环境和“破坏”。我们同时准确的定义了“环境保护”这个概念。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