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易网

昭通有些什么街

答案:1  悬赏:0  
解决时间 2021-10-13 16:36
  • 提问者网友:不要迷恋哥
  • 2021-10-12 23:59
昭通有些什么街
最佳答案
  • 二级知识专家网友:舊物识亽
  • 2021-10-13 00:38
昭通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古往今来,勤劳淳朴的昭通各族人民在这块富饶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纵情欢歌,翩然起舞,在劳动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昭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代代传承,至今仍然有不少民族民间的文化资源较好地保护下来,成为各民族生活的重要内容。  
汉族民间艺术:  
寺庙文化及民间演艺活动。据调查,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昭通城及近郊,所存寺庙会馆有60余处。寺庙虽然是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但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不同的寺庙反映不同的社群信仰和风俗。各种各样的寺庙及其活动,实际上也反映了昭通汉族移民和传统文化的多元性。若大致排列,昭通的寺庙、会馆有如下这些:江西庙、广东庙、、陕西庙、川主庙、禹王宫、黑神庙、财神庙、土主庙、文庙、武庙、城隍庙、三官庙、张王庙、鲁班庙、吕祖庙、苏祖庙、老君庙、火神庙、小红庙、妈祖庙、梅葛庙、灵官庙、天后宫、文昌宫、玉皇宫等,另外还有善福堂、天主堂等外国人修的教堂,至于冠以姓氏的家族宗庙如李家祠、马家祠等则是数不胜数。   
昭通唱书,为云南汉族独特的一种曲艺形式。至今有150多年的历史。昭通唱书的演唱活动一般在农历正月春节和农闲季节。闲暇和婚丧嫁娶也有唱的,但内容和唱腔有严格区别。办婚事时多唱歌颂美好姻缘和坚贞爱情方面的内容;办丧事时多唱忠孝节义、伦理道德,唱腔悲切忧伤,专曲专用,称孝歌。昭通唱书的形式简便,一人讲唱,以唱为主,无须乐器伴奏。  昭通扬琴,曾经流行于昭通等地的古老曲种,现已断代,濒于消亡。昭通扬琴是一种坐唱艺术,在说唱艺术基础上发展而来,以唱为主兼有说白,演唱者自己打扬琴伴奏。   
洞经音乐也是昭通民间文化中的古老形式。据调查,昭通洞经音乐的源头在四川梓潼,同时,昭通洞经音乐又是云南的源头之一。旧时,昭通城内比较著名的洞经学社有四个,即:“敦义学”、“伦理学”、“述孝学”和“普缘社”。昭通洞经学社,由于不拘于任何一个教派,其活动的内容也比较广泛;关帝庙、孔庙、文昌宫、老君庙的各种“会火”活动都参加,而民间求雨、丧葬度亡等法事道场也参加。昭通解放后,洞经学社解散,洞经音乐无人演奏,濒于消亡。近来,昭通一些有识之士和热心人自发组织了昭阳洞经乐团,致力于恢复和发扬光大,又初见雏形。   
形式多样的“龙灯舞”:昭通流传着多种形式的“龙灯舞”。包括舞火龙、水龙、小彩龙、板凳龙等。   
“牛灯”、“狮灯”:每年农历十月初一,称“牛王节”;镇雄、盐津等地的农民还有敬牛,耍牛灯的习俗。昭通“狮灯”主要流传于永善、绥江、盐津等县,由外地汉族移民带来,南狮、北狮齐聚,“高台狮”、“地狮子”和“杆杆狮”都有,技艺高超,精彩动人。   
打鼓草:流行于金沙江、朱提江和白水江沿岸,农人们挥锄落草,一挎鼓之人在人群中击鼓扬歌,一唱众合,满山遍野歌声、鼓声、笑声荡漾,于是人们乐而忘返,提高了劳动效率,这种劳动中的歌鼓就叫打鼓草。   
四筒鼓:流传于昭通市的昭阳区和鲁甸、永善县,是农村汉族丧葬祭祀中的一种舞蹈。这种伴随丧葬而存在舞蹈,形态较为原始。舞蹈时,舞者身挎自制的直桶形木鼓,合以锣、铰、镍等响器;顶腰大奖赛胯,扣胸梗脖,显得粗犷朴拙,极有韵味。舞蹈本身以套路为结构单元,以模拟动物形态和游戏为内容,套路动作多达80余个,如“喜鹊登枝”、“犀牛望月”、“老牛擦背”、“黄龙三转弯”、“猫拿耗子”等,非常丰富。  
昭通端公戏与傩文化:昭通傩戏由乡俗间的端公(巫师)所为,俗称端公戏,最早于明朝初期,由江西等地的汉族移民传入,延续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并且保持着较为原始的形态,具有戏剧活化石意义。曾经在昭通市的大部分县(区)流传过,现仅保留在镇雄、彝良、大关、威信的一些偏僻乡村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