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易网

如何理解三纲领之间的内在关系

答案:1  悬赏:60  
解决时间 2021-01-14 17:12
  • 提问者网友:留有余香
  • 2021-01-13 23:27
如何理解三纲领之间的内在关系
最佳答案
  • 二级知识专家网友:狂恋
  • 2021-01-14 00:43
三纲领八条目,此概念是南宋及以后的理学家所尊奉的治国、齐家和修身的总纲以及为达到这个目的而遵循的一系列修养方法。它是从为政方面对儒家伦理理想的概括,是实现内圣外王的根本方法。这个概念的首次提出者是南宋的大思想家朱熹。他注《大学》时说:“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四书集注》)接着他指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八者,大学之条目也”(同上)。朱熹认为这段纲领性的话是《大学》的经,后面各段为传,是对经的解释。三纲领八条目的思想主要来源于《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解释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他把《大学》看作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一切学者进行品德修养首先必须读的书。“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其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明德是任何人都禀受于天,至灵而不污浊的本性,它能够与天地相沟通。“亲,当作新。”“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己及人,使人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意即,在明晓自身本性的善德之后,帮助其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使他们也能够达到与自己同样的心灵纯洁的境界。“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朱熹的意思是说,如果前两者都达到了,那么就能获得心灵最大程度的自由,达到自然与事物发展相统一的境界。这三者是儒家修养内心境界的根本原则。《大学》中所说的修养方法,也就是所谓的“八条目”,是有顺序的、相互为条件的序列。每一个条目都以前一个条目为条件,而它们都是以“修身”为根本,前四条是“修身”的方法,后四条是“修身”的必然社会结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这样就形成了朱熹所说的“八条目”。由于《大学》对“致知”、“格物”语焉不详,便产生了争论。朱熹认为只有通过一物一物的仔细研究,求得其物理,才能“豁然贯通”达到“致知”的境界。陆九渊也认为“此言大学指归。欲明明德于天下是大学标的。格物致知是下手处”(《陆九渊集》)卷二十一《学说》)。但是他说的“格物致知”与朱熹的含义不同,他的意思是通过自己对本性的反思,而体悟到至精至灵的“明德”,从而推而广之于天下,实现修身的目的。
  对“三纲领”的解释,王阳明与前人不同。他说:“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即明德是体,亲民是用。他所说的“亲民”是指人与人之间有共同的本性,只有明明德,才能实现其用途“亲民”。而“明德”、“亲民”相对于“至善”而言又低了一个层次,因为“至善者,明德、亲民之极则也。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发见,是乃明德之本体,而即所谓良知也”(同上)。因此王阳明以“良知”做为三纲领的核心,它是根植于人的内心的。他所追求的“天人合一”是内心境界的合一。朱熹所达到的是道德践履的“天人合一,,境界。王夫之把八条目中的五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看作是既相统一又相分离、彼此独立的条目。他说:“合而言之,与学相终始;分而言之,格一物亦须有五者之效方格得,乃至平天下亦然。”(《读四书大全说》卷一)就是说修养方法贯穿人生的始终,而每一条目的实现又以其他的条目为条件,不可以孤立地发挥作用。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