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易网

新昌的民风民俗

答案:1  悬赏:50  
解决时间 2021-10-18 05:53
  • 提问者网友:
  • 2021-10-17 18:50
新昌的民风民俗
最佳答案
  • 二级知识专家网友:举杯邀酒敬孤独
  • 2021-10-17 19:22
 新昌生活习俗 主食:平原以稻米为主,山区以六谷、番薯、粟米等粗杂粮为主。缺粮严重,常辅以野生果菜。民多菜色,待番薯出才好转。一日三餐,干稀参半,先吃点番薯南瓜填肚,只农忙时加点心。用粮精打细算,多留饭娘,提早淘米,以提高出饭率。有“三年烂饭买亩田”之说。惜粮成风,教育小孩“饭粒落地篰篮大,老天要响蓬蓬(打雷),”“饭粒不吃尽,长大讨麻皮老婆(或嫁麻皮老公)”。新麦新米登场,先祭天地灶司,合家饱餐叫“尝新”,现已三餐大米、白面,六谷、番薯多作饲料。    菜肴:民户自制咸菜、面酱、霉豆腐(腐乳)、苋菜梗、咸笋头等为“常下饭”。平时难得上街买豆腐小菜,更少动荤腥。回山等地过年无鱼,用木雕鱼头代替,鸡和肉之类好菜藏着待客人,叫“省嘴识客”。农村多腌食,或熯或蒸,省油省柴省时间,城镇多煎炒,较鲜淡。旧时宴飨亦俭素,设馔数味,皆上物,多用六大盘、十碗头、盛大块鸡、鱼、肉,讲究经济实惠。明万历时稍奢,上者五湿五干,攒碟劝盘,并以鼓吹杂剧侑客。民国时富家及衙门官商的高档筵席有“十六汇鲜”、“二十四汇鲜”等规格,甜咸干湿齐备,用十大盘、六中盘、八小盘,其中需用青翅(高档鱼翅)、青板肚、燕窝、红尾(大开洋)、西口蘑菇、干贝、海参等山珍海味,每桌价十多银元。旧俗,宴席上不用牛肉和鲤鱼。“牛”为农家之宝,仅在祭孔夫子时一用,称“太牢”;鲤鱼有“跳龙门”之称,读书人忌食。解放后尚简,行六大盘、八大盘。80年代起,公费宴请规格渐高,鳗、鳖、海虾、河蟹、黄鱼、牛肉、名烟名酒视为常品。    饮料:旧时,冷饮以“什花”最普遍,用木莲子磨洗而成,凝成透明块状,打散加糖醋食用,为人所喜,久已停止出售。还有乌槠豆腐、黄芪豆腐等,已不多见。夏季用绿豆汤以及秋蒿、六月霜、金银花、白菊花等泡茶祛暑。客来泡茶叶,加糖以示敬重。80年代,啤酒、汽水、可乐等已普及,备有咖啡、可可者亦不少。    风味食品:花色繁多,制作方便,多属土产:    春饼,又名饼筒,街头设摊甚多。形如满月,薄如蝉翼,白中透黄、略带咸味,酥脆香美。一斤面粉可制作60~70张,6张为一“大”。裹以油饺、油豆腐,独具风味,为日常点心。裹上精肉、葱花之类油炸可制成春卷,为酒筵佳肴。作旅行干粮和礼品馈送也很受欢迎。炒面饼筒下酒请客象征和好,有“麦裹麦,事情了一百”。“俞德兴炒面解纠纷”之说。吕瑞基家制作春饼特佳,可保存一月不变质,1958年曾送北京展出获奖。春饼由“镬拉头”演变而来;又一说是立春日的食品,以面为皮,包以馅做成“面蚕”,象征蚕业丰收。风味菜肴以肉食加工为多。    肉糕:用剁碎精肉摊在豆腐皮上做底层,上铺蛋丝,淋上生蛋清,蒸熟,红黄相间,切成菱形块状,形制美观,鲜香可口,为上等菜。    三套肉:鸡内藏猪肚,肚内藏猪肉,蒸熟后切片,蘸酱油或椒盐,三味俱有。还有“糟鸡糟鸭糟大肠,腊鸡腊鸭腊白鲞”,“扣肉、扎肉、粉蒸肉”各具风味。糟肉制作简单,将肉煮熟切块,搓上盐,置入四壁糊有酒糟的小瓮内封口,经20天可食用,肉味糟香皆备。条肉切块扎蒲草,用鲜汁酱油调味,先猛火后文火炖至软而不腐,倒入金瓦钵中冻制而成“扎肉”,肉饱满,色光好,香味足,入口鲜美。解放前后,知味馆制作山间野味极佳,常为美食者激赏。    旧时的风味名小吃还有:咸全来包子、甜全来糕点、厉兰香豆浆、小宝生猪头肉、江西佬马头汤包等。又有黄精干、蕨粉面、芋饺、青饺、岁糕饼、白药酒、竹筒饭、豆干萝卜、小炉烧饼、麻枣、麻片、雪片、水晶糕、枣仁糕、桂花糕、姜丝糖、麻酥糖、脆油条等,均有佳味特色,常能引动游子乡思。新昌人待客多用米海茶,兼作饮料和点心。选纯净、饱满的糯米蒸熟、晾干、压扁晒燥成米扁,炒成米胖,叫米海。加上白糖、金豆,用开水冲泡,叫米海茶。味香甜,解饥渴。正月初一,家家食用。    服饰:古代士民皆粗布白衣,平巾直身,极朴素。明万历间,士夫峨冠博带,儒童方巾彩履色衣,富贵子弟亦僭服之。清至民初,长袍马褂瓜皮帽为礼服,平时对襟短衫。女穿大襟衫或旗袍,戴耳环、手镯、戒指。姑娘多蓄长辫,婚后盘髻于脑后。20年代,公务人员及学生穿中山装。抗日战起,校内风行黄色童军装。建国初通行中山装、列宁装,蓝色为主。80年代流行西装、羊毛衫、茄克拉链衫,人造纤维代替棉布,毛呢皮货逐渐普及。妇女讲究化妆,首饰、发式多样化,四季服装多变,戒指已普及,耳环、项链随处可见。旧时农村穿草鞋,雨天穿木屐(俗名“的笃”),现已为胶鞋、皮鞋代替,各色旅游鞋盛行。    宅居:旧时民居极简陋,黄荆编壁,泥涂而已,茅屋土房,仅蔽风雨。城镇以砖木结构楼房为多,富家才刷以白灰。楼房结构有三间面、五间面、七间面之分,两边镶居头。大户聚族而居叫“大台门”,中有天井,形成“四合院”、“走马楼”。有的台门分前后几进,合成屋楼。拔茅有座“千柱屋”,建于道光年间,有999根柱脚,现住16户尚觉宽敞。80年代,城乡大兴建房热,普遍用钢筋水泥结构,三层以上,住房单元成套,设备完善,并力求美观舒适。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