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易网

安徽含山过年的习俗

答案:1  悬赏:40  
解决时间 2021-10-17 03:22
  • 提问者网友:我是女神我骄傲
  • 2021-10-16 06:01
安徽含山过年的习俗
最佳答案
  • 二级知识专家网友:傲气稳了全场
  • 2021-10-16 06:15
安徽过年习俗 (1)安徽过春节俗称过年,节日气氛浓厚,无论家人在何处,都要在除夕前赶回家与亲人团聚。 (2)除夕的年夜饭是全年最丰盛的一餐。皖北人吃饺子,皖中和皖南人则在吃饭前要放鞭炮、贴春联、祭祖。祭祖仪式相当讲究,先上菜,菜要10碟,必须有鸡有鱼。 (3)吃饭之前,长辈要用红纸包钱给每个孩子,称为“压岁钱”。饭后,全家人围在一起,边吃瓜子、花生、糖果边聊天,看着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直到天明,这就是“守岁”。 (4)年初一清早起床后,开门要放鞭炮,祭天地,有的地方称接门神。家人团拜,互相祝贺,吃枣、栗、茶叶、鸡蛋、长寿面,然后出门向其他长辈们拜年。 (5)初一这天不能扫地,茶水也要倒在专备的盆中,不泼出门,意思是不把财气扫(泼)出去。这天一般不劳动,因而有“赶忙三十夜,清闲初一朝”的说法。 春节是我国古老而隆重的民间传统节日。这个节日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在夏、商时期,人们把木星称为岁星,木星走完一周称为一岁。每岁开始的岁首,就广泛地开展各种欢庆活动,称为过岁。到了周代,我国社会由游牧为主转向农耕为主,人们都盼望一年中能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丰收了,称为“有年”。人们把“有年”当作盛大节日庆贺。以后便形成了过年的习俗。 为了区分农历和公历两个“年”,又因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立春”恰在农历年前后,所以就把农历过年改为春节。 春节,是含山百姓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长期以来腊月23日,祭灶是春节的前奏曲,过了这一天,人们几乎全力以赴作过年的准备了。腊月23日晚饭后,全家洗脸净手,在锅灶烟囱旁的灶庙上贴灶王爷像,像上横幅写“水星高照”,提醒防止火灾。再点燃三炷香,备好茶叶、米、碎稻草,这是灶王爷坐骑的饲料,家主燃放鞭炮,从厨房走到天井,边走边撤粮草,嘴里念叨:“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而在外跑江湖做生意的,以及乞丐是腊月24日送灶。 含山北面六衡山区农户,他们的先祖为躲避战乱,移居到此。他们保持着北方腊月23日过小年习惯:每户从山上背块石头放在香案上,再燃放鞭炮,全家吃丰盛饭菜,从此过年开始。 在含山民间,把旧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叫“三十晚”。“三十晚”(除夕),出家在外的人都要赶回家,俗称“有钱无钱,回家过年”。除夕上午,家家户户撕去旧对联,贴上新对联、挂钱(喜庆剪纸)。家中堂屋准备火炉、火盆。家主在香案上、灶庙上烧香,并用小碗盛菜供奉灶王爷。此时农户人家,再用木盒(捧盘)将猪头捧到土地庙,烧香燃放爆竹跪拜,祈求五谷丰登。从下午四时开始,户家燃放鞭炮,烧香后全家人围坐一桌吃年饭。酒菜丰盛,大都为十碗菜(十全十美),必须有一碗鱼,但不能吃,须到正月十五日以后才可吃,名曰:“余着”,期望家里年年有余。一年一次的年夜饭,边吃边谈,商议农事安排,生活打算,时间拖得很长。饭后,长辈用草纸、稻草擦小孩子嘴,防止说不吉利话。家家堂屋木柱上贴着“童言妇语,一概无忌”的纸条。晚上八点左右,父亲、爷爷给晚辈发压岁钱,这之后,小孩出去玩耍、放烟花、爆竹,大人玩牌、四字宝、牌九。夜里12点前,大人小孩都要回家,关紧大门,在门栓处贴上“开门大发财”、“XX年封”封条。大年初一凌晨,家主洗脸,穿上新衣、鞋,点燃香火、蜡烛,便开启大门,曰“开财门”,家主站在门外,先放一个大爆竹,再放小爆竹,中间放一大爆竹,最后再放一个大爆竹。此为“福、禄、寿”齐全的开门大炮。此时,乡下农民到土地庙烧香放鞭炮,以求当年丰收。 大年初一早晨,全家人穿新衣;鞋袜、戴新帽,女孩的头上要戴上新艳的花和扎上红头绳子,晚辈给长辈叩头。初一晚辈不出村子,孝敬长辈;初二开始拜舅舅年;初三、初四,给堂叔、姑父母,姨父母、表叔拜年。在乡下,大年初二不放爆竹,曰“闷声大发”。此时城镇做生意的,初二早晨开门放鞭炮,数量超过初一。初三乡下称送年,俗称“过了三天年,又还原套原”。初七,叫“人日”,说“正月初七大似年”此时,家主点燃香火、蜡烛,家中不准动刀、剪、锹、锄、针等铁器,上午不到塘里洗菜、淘米。度过一天才算过年结束。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