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易网

庄子的思想在现代社会怎样溶入使用?

答案:2  悬赏:80  
解决时间 2021-01-13 19:57
  • 提问者网友:藍了天白赴美
  • 2021-01-13 07:19
庄子的思想在现代社会怎样溶入使用?
最佳答案
  • 二级知识专家网友:舍身薄凉客
  • 2021-01-13 08:34
在一个动荡喧嚣的环境中,庄子的思想映射出一片宁静的光辉。

  在那乱哄哄的时代时在,人民都处于倒悬状态,庄子极欲解除人心的困惫,可是,现实的无望却使他无法实现心愿。由于他既无法使人类在现实世界中安顿自我,又不愿像神学家们在逃遁的精神情状中求自我麻醉,在这种情形下,惟一的路,便是回归于内在的生活——向内在的人格世界开拓其新境界。庄子所拓展的内在人格世界,乃艺术性及非道德性的(“人格”一词不含伦理判断或道德价值)。因而在他的世界中,没有禁忌,没有禁地;他扬弃一切传统的形式化,遗弃一切信仰的执迷。

  在现实生活中,无一不是互相牵制,互相搅扰的,庄子则试图化除现实生活上种种牵制搅扰,以求获得身心的极大自由。化除的方法之一,即是要虚静其心——通过高度的反省过程,达到心灵虚静,能掌握自身的变化,并洞悉外在的变化,而不拘执于鞭一特殊的机遇或固定的目的。因为外在世界是“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的,同时人类本身也受情意的驱使而在万物变化之流中奔走追逐,不能中止,直到形体耗损殆尽,仍属空无所持,这真是人生莫大的悲哀。

  面对这样可悲的现象,庄子乃转而对内作一番自觉的工作,在自觉过程中,感悟世界的幻灭无常,于是认定驰心于外物,对于人类的精神实是莫大的困扰。由是导出庄子哲学之轻视物欲的奔逐,而倾向于精神的自由,并求个人心灵的安宁。

  庄子对于现象界有深刻尖锐的洞察力。他是个绝顶聪明的人,把一切都看得太透彻了。如茫茫人海,各人也浑浑噩噩像乌龟似的爬来爬去,忙忙碌碌像耗子似的东奔西窜,然而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惊惧结什么,为得着什么。一旦省悟时,便会觉得自己所作所为是如此地莫名其妙……看开了,一切都不过如此罢了,于是你就会不屑于任何事物,任何行动。然而这样的社群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如果每个人都像庄子笑声下的南郭子綦“隐机而坐”,进入到“每件事焉似丧其耦”的境况,那末个人和社会岂不近于静止?因而,庄子哲学如何处理及适应这情况,便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了。尤其是今日的世界——已被纳入了一个庞大的动力系统中,缓步或停足都有被抛弃的危险。

  然而,我们必须了解庄子绝非不食人间烟火的道行者,也非逃离现实生命的乌托邦理想的人。他的见解是基于人类无止境的餍欲与物化的倾向所引起发出来的;同时,鉴于个人的独存性已消失与被吞噬,遂于洞察人类的处境中安排自我的适性生活。没有这种感受的人,自然无法体会庄子。因而庄子哲学对于读者来说,能感受多少,他的可接受性就有多少;他的看法是无法得到大众一致公认的,同样的一句话,有人会视如智慧之言,有人会以为是无稽之谈。事实上,庄子的哲学不是写给群众看的,庄子的说话也不是说给群众听的,他的声音有如来自高山空谷。

  读庄子书确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在他眼底里,凡夫俗子就如一窝吱吱喳喳、跳跳跃跃的小麻雀,官僚是一群猪猡,文人学士则有如争吵不休的猴子。看他书中大鹏小鸟的比喻、河伯海若的对话,以及井底虾蟆的设喻,你会觉得他简直是千古一傲人。在人类历史的时空中,孤鸿远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从庄子哲学的恢宏气象看来,也确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的思想角度,从不拘限于枝枝节节,秋毫之末;但他并不抹杀精细的分析,否则就犯了《秋水》篇中所说的“自大视细者不明”的毛病。他往往从整体处观察事理,从各个角度作面面的透视。

  从庄子哲学的对境来说,恢宏的气象乃表现于不以人类为中心(不拘限于人类),不以自我为中心(不拘限于自我),而能推及于广大的自然界。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方面表现出民胞物与的胸怀,另方面又呈现着艺术精神的和谐观照。很显然庄子取消了天地万物和我——客观和主体——的对立关系。这种主客一体的宇宙观,实为中国哲学的一大特点,和西方哲学主客对立的宇宙观,迥然不同。庄子不仅要打破主客对峙的局面,进而达到二而合一的境界,他还要进一步达致物我(主客)两忘境界。在这里,庄子充分表现出大艺术家的精神。

  主客合一的宇宙观,只是对自然作某种程序的观赏,而缺乏开发自然界的精神。中国在科学知识与科学技术方面的贫乏,这种宇宙西观实有重大的影响;正如中国民族在文学艺术上的辉煌成就,也是受这种宇宙观的重大影响。

  现在把上述两种宇宙观,缩限于人和自然及其关系上来讨论,我们先剖解主客对立的宇宙观,借此可反衬出另一观念之特点。

  在西方,人在开拓自然的过程中,已有惊人的成就,这是值得骄傲的,也毋须赘言。然而若从另一个观点来看人和自然的关系,西方则呈现着深沉的危险,尤其是人如何在自然界中安排其地位问题。

  西方传统哲学大抵为二元的化倾向——物我完全对立,自然与人事对峙,亦即划分客体与主体。然而由于西洋哲学重客体,往往习惯将人类客体化,结果常使人埋藏于物界而丧失其自然的地位(如希腊宇宙论时期哲学);同时也有人急急于求永恒客观的存在,把自然界看成一个变动流逝的感觉界而加以鄙弃(如柏拉图);中世纪则更视自然人为罪人,自然界为罪恶之区,而将价值停滞于高远飘渺处。

  及于近代,西方经验科学的长足发展产生如下的特殊现象:一、把人类压缩成物理平面(如物质科学);二、把人类列入“动物级数”(如达尔文),或从“鼠”辈的试验解剖中来衡量人类的行为(如行为派心理学);三、天文学家将亚里士多德至中世纪的有限宇宙开展而为无穷宇宙,人面临这无穷新世界,有如沧海一粟,渺小的人类固然可惜知性作用在宇宙中安排自处,但人类的苦闷不安,则于其畏怯与自大的交织下表露无遗。

  盖以有限的自我处于无穷的宇宙中,终究不能掩饰其飘摇无定的悲哀。对外则不知何以自处于宇宙中,对内则沦于自我迷失之境况——心理学家告诉人:人的意识生命是隐藏着的潜意识冲动表现。自我常会显得分裂不统一,人对自身是个谜,并且发现自己没有最后的依靠。他被描述为“疏离的人”,或处于疏离的状态。这种状态,人成为陌生人——对自己感到陌生,对宇宙也感到陌生,陌生的自我无法在陌生的宇宙中寻觅其存在根由。

  总之,西方哲学的宇宙观始终是在一种不协调或割离的情状中影响于人生观。同时,传统西洋哲学家几乎都在全心全意建造大体系,把所有个体溶入抽象的全体之中,因而个体的特殊性便被抽象的全体消解和吞噬。反观庄子,他一方面肯定大自然的完美性,不如西方哲学总想逃离这一自然界,而构幻另一虚无飘渺的超自然;同时,庄子也肯定人类的尊严性,而西方哲学却以人性为微末。在庄子看来,广大的自然皆为生命游行的境域,人类处于自然中,其渺小程度虽如“毫末之在于马体”(《秋水》),然其思想光芒则可流布于苍穹。

  20世纪的科学知识,将使人类愈为抽离;20世纪的科学技术,将使人类更为机械化,它们忽略了人的内在生命。在今日急速的动力生活中,人心惶然不安,精神前不见古人患者日增,可以为证。

  对于这疯狂的时代,庄子哲学也许有一份清醒的作用,作为调整人心的清凉剂。
  序言
  “老庄意境”与“现代人生”,一个发轫于两千数百年前,一个风行于当今人世之间,反差何其大,相去何其远,把二者放在一起论说,岂不显得龙首凤尾,不伦不类?

  不过细细考察起来,却不能不让人惊叹:在神州大地上,在中华民族中,这表面上风马牛不相及的两者之间,却千丝相系,万线相牵,扯也扯不开,斩也斩不断。

  究其原因,大概基于两个方面:一是老庄意境不是一般的即景随想,而是人类大智大慧的结晶;二是大智大慧不是对某种具体事物的论断,也不是关于某种现象的观点,而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共同本原的透视,对天、地、人、物普普遍规律的提炼,它给人类提供的不是解决具体问题的现成答案,也不是医治社会创伤的万应灵丹,而是观察事物动态,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判断变化方向,预见发展趋势的手段。正因为如此,所以它对人类生存才具有恒久的借鉴价值。

  我们这样说,并不是全盘肯定老庄学说,而是说,在老庄学说之中,含有经久不泯的内容;正是为了将这部分内容从老庄学中提取出来,所以我们特地给了它一个带有限定性的名称,这就是“老庄意境”。

  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对大智大慧的体悟。

  什么是老庄意境?老庄意境就是老子、庄子及其创立的首家学派对大智大慧的体悟。

  什么是智慧?智慧就是认识事物,改造事物的能力。

  什么是大智大慧?大智大慧就是透视世界共同本质,把握世界普遍规律,遵循事物发展趋势,引导人生融入自由之境的灵明。

  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人的生命历程,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我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这种后果有无价值?实现价值,路在何方?凡此种种,都是人生所要遇到的问题。人不断提出这些问题,又不断解决这些问题,由此走向自由。所以我们说,这些问题构成了人生的节奏,这些问题也就是人生的乐曲。不断地弹奏它们,正是人生的主题。

  什么是现代人生?现代人生就是生活在现代的人们、生活在现代的人类,对人生诸多问题的解悟和实践。“人们”是指人的群体,“人类”是指人的总体,二者自然不同。不过在人类之中,处于先导地位的那部分人群,在智慧的开发程度上,却可以作为人类的代表。从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将“人们”与“人类”融为一体,并给它一个笼统的、模糊的称谓,这就是“人”。

  立足于以上的界定,笔者认为,老庄意境,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遗存,不但仍在影响着现代人生,而且对现代人生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也正因为如此,才有必要提示它,分析它,以便自觉地扬弃这经,借鉴它。这便是写作本书的动机。
 寻根溯本求自我
  现代社会流行过一支歌,歌词的大意是: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家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

  只为那梦中的橄榄树

  橄榄树

  平平常常的几句话,映现出了人类思维的深化层次,也映现出了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

  这里所说的思维层次是,思考自我,认识自我,我是谁?我是从哪里来的?在对自我的考察中探究自己本质,确定自己的生存价值。

  这里所说的思维方式是,认识人,不但需要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貌,定其形,而且需要溯其源,求其根,寻其本,定其位。家居何方?姓甚名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来去脉搞清楚了,时空位置确定了,才算对其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这种思维深度,在现代人的头脑中已经没有什么难度可言。“自我塑造”、“自我展现”也成了不少人的时髦观念。

  这种思维方式,在现代人看起来,极其平常,极其自然;人们常说一句话,那就是,了解了他的过去才能知道他的现在,了解了他的现在才能预见他的未来。

  不过要细细研究起来,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达到这样的思维深度,形成这种思维方式,在人类智能的成长过程中,走过了漫长而又漫长的道路,进行了千百次或许千万次的攀登;而用寻根溯本的思维方式探求自我,特别是站在人的本根高度,站在人类生存环境的本根高度,亦即站在宇宙的高度来探求自我,考察人自身,认识人的本质,确定人的价值,就是在现代,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达到的。
 自我意识的智能积累
  人是从低级动物演化来的。当他超越了低级动物,宣告独立于世的时候,便有了一个明显的特征,这就是“智能”。智能使他从自然界分了出来,不再是一种自在之物,而成了一种自为之物。

  “自在之物”,是没有主观意识的客观存在物。它在那里存在着,就在那里存在着;它那里弯化着,就在那里弯化着。自己对自己的存在和弯化无所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行动和作为也无所认识;怎么样就怎么样,既没有什么自觉的要求,也没有什么自觉的嫌弃。

  “自为之物”,是具有主观意识的客观存在物。他不仅在那里存在着,而且在那里思考着;他不仅在那里行动着,而且在那里筹划着。我想做什么?我应怎么做?我为什么失败了?我为什么成功了?在思考之行动,在行动之中思考。行为出于主观意识,是自为之物的显著特征。
 智能发基本历程

  人作为自为之物,并不是一下子就什么都能想到,更不是一下子便能想通要想的事情,人似田启蒙到现代文明,智能的发展经历了无数次飞跃。如果将它的历程勾勒一下,大概可以做这样的描述:

  最早他保是承认眼前存在的事物。在这个阶段,如果在他面前站着一头象,他可以知道这里存在着一个皮厚鼻长、四肢粗壮的庞然大物。当象从他面前消失之后,这个庞然大物的形象也就从他的头脑中消失了。这时候,他还不能想象眼界之外的东西,更不会追寻眼里之外的东西。我们可以将这个阶段称为直观反映期。

  之后他有了追寻消失之物的能力。在这个阶段,如果眼前站着一头象,他不但知道眼前有一个皮厚鼻长、四肢粗壮的庞然大物,而且会在自己的脑海里留下大象的形象。这个形象在大象离他而去、从他眼前消失之后,不会随即消失;它不但会在脑海中保留相当长的时期,而且在消失之后有可能再现于脑海。学界将这种印象称为表象。当事物已经消失而表象依然留存或事物不在眼前而表象再现的时候,人也就会向自己提出一系列问题,比如,这个东西哪里去了?它会不会再出现?怎么样才能再看见它?如此等等。由此他会想象到,眼界之外还有事物在存在;由此他会向自己提出要求,这就是设法找到消失的事物。我们可以将这个阶段称为表象映照期。

  再后他有了判断事物的能力。随着表象的积累,在人的脑海中形成了一个表象库。表象库的形成过程,是人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接触事物的过程。这些事物在人的面前出现时,呈现出了一定的关系,所以在表象库中,表象与表象之间也会有一定的关系。这样一来,表象库跌久表象以及表象之间的关系,就构成了一个参照系。当一和事物出现在人的面前时,人就可以将这种事物的形象放到自己的表象参照系中进行对照,从而确定这种事物是否出现过,伴随这种事物的出现会发生一些什么事情,并根据这些判断来决定自己的行动。比如,人曾经看到过一只凶猛的老虎在大火中被烧死了,在被烧死的老虎身上散发出半是焦糊半是芳香的气味,引诱人们撕扯它,把它作为一种可口的食物。由于有了这种表象,所以,当大火再次出现在人的眼前时,人就能通过火的表象来确认它,并通过它与老虎表象之间的关系,想到被烧死的老虎,由此有了顺着火迹寻找老虎肉的行动。我们可以称这个阶段为形象思维期。

  形象思维有一个从简单向复杂的发展过程,比如上面所说的例子,就是一种非常初级、非常简单的形象思维,它是通过眼前形象与头脑中表象的对照来判定客观事物的。而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和丰富,人的形象思维能力也越来越发展,甚至可以通过表象的拆分和组和来创造客观世界上不存在的形象,比如龙就是用多种动物的局部表象组合起来的:马之头,鹿之角,兔之唇,鹰之爪,蛇之身,鱼之鳞,等等。

  不过形象思维的发展过程并不是孤立推进的,从对事物的形象有所印象开始,人就在努力用一咱声音符号来表示一种事物,以便达到人际间的交流目的。比如将那皮厚鼻长、四肢粗壮的庞然大物称为“象”,将那长着花纹上 的凶猛之兽称为“虎”等等。之后,不但用声音符号表示事物,而且用声音符号表示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比如将大火烧死虎和人沿着火迹寻找死虎的事情用声音表达出为。在漫长的人类成长过程中,声音符号积累多了,逐渐形成了一和表示事物及其关系的符号体系,这就是人的语言。

  人的语言一开始是与事物的形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发出“象”这一声音后,发音的人和受音的人,在头脑中就会立刻显现出大象的形象来。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语言的内涵越来越丰富,产生了没有对应形象的语言,比如“好吃”、“舒服”等等。时日一久,语言便成了独立于形象之外的无形的表意工具,人们可以脱离开具体形象,运用无形的语言表达和思考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了。我们可以将这个阶段称为抽象思维期。

  在人的智能发展过程中,并不存在一个单独的抽象思维期。人从具有了抽象思维的能力之后,就在综合使用着抽象思维、形象思维、表象映照、直观反映等各种认知手段,贪婪地认识着客观世界,并逐渐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有了越来越深刻的了解。
 智能发展的两个飞跃
  伴随着知识的和实践的深化,人的智能越来越发展,所思考的问题越来越深入,思考问题的形式越来越完善,从人类启蒙算起,大约经过了300万年,到了临近公元的前几个世纪,出现了一次世界性的智能飞跃,其中包括思维深度的飞跃,也包括思维方式的飞跃。

  所谓思维深度的飞跃,是说人的思考对象从外界转入了内境,从自然界转向了人自身。人不但对外物的存在有了明确的意识,而且对自我的存在也有所发现;人不但想要了解天地万物,而且也想要了解自我。

  所谓思维方式的飞跃,是说人在探求事物的时候,在单纯探求事物本身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开始溯其本,寻其根,通过对事物本根的了解,确定事物的时空位置,加深对事物本身的认识。

  之所以将了解自我视为思维深度的飞跃,那是因为,意识到自我比意识到外物更深刻。

  要认识事物,首先要有人的存在,要有自我存在,没有人,没有自我,就不会有认识的主体,也不会有认识的需要。不过,先有人,先有自我,并不等于先有关于人的意识,先有自我意识,更不等于人能首先认识自己。

  事情与此恰恰相反:人从独立于世界开始,便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奋斗着,与此同时,也开始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认识着世界。不过,在认识的开始阶段,映入人的脑海之中的,首先是外部世界,是人的生存环境;至于人自身,则被遮掩了,他在人的脑海中,被盖在潜意识之下,人在为他而奋斗,人在为他而认知,而他是什么样子,人还未及考虑,或者说还不知道考虑,还没有感觉到有考虑的需要。这种情况就像人用手电筒为自己照路一样:人为了在夜间行走,就要用手电筒为自己照路,手电筒打开之后,照亮的是人前的道路,而不是人自己,人所看到的也是眼前的道路,而不是人自己;在这种境况下,人对自己的存在只是一种本能的感受,至于自己是什么样子,那就对不起了,很难有暇考虑,很难有个明晰的意识。

  什么时候才开始意识到自我?那要在对外的环境有了相当的认识之后。人对外在环境有了相当的认识之后,才有可能提出认识自我的需要,也才有可能具有认识自我的条件。

  人认识外在环境,说到根本上,还是要为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服务。在对外在环境无所认识的时候,人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行动,不知道如何才能有效地获得生活必需品,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开始认识外界事物。在生活的实践中,人不断扩大着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也不断地锻炼和提高着利用外界事物的能力,由此走向成熟。

  人在认识外界事物和利用外界事物的过程中,有时候成功了,有时候失败了,经过长期的体验,有了新的发现,这就是成功与失败不完全取决于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在认识了外界事物的前提下,人自身有没有利用外界事物的能力,就成了事成事败的决定因素。到了这个时候,对人自身能力的认识,便提到了议事的日程之上。只是到了此时,人才有了认识自我的要求。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拾荒鲤
  • 2021-01-13 10:10
从阮籍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子“无用之用”的处世哲学对魏晋名士的深刻影响,也验证了现代社会亿万豪富... 在现代社会,需要人们去努力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推动社会前进。庄子这种寂静无为、消极忍耐、...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信息